
正成为汽车智能化的秘密武器。

汽车智能化的终极图景是什么,可能行业早已经有共识,但是它的路径在哪里,似乎在两年之前,还是一片混沌。就连辅助驾驶都在高速场景上,徘徊多年而难以向前突破。
直到大模型技术爆发,使AI浪潮席卷汽车行业。汽车行业看到了通向智能化终局的银子弹,如今,城区辅助驾驶早已经遍地开花,L3智能辅助驾驶已经提上汽车公司的量产日程。
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蔚来汽车,以及国内技术巨头华为智能汽车BU等在端到端、VLM、VLA大模型技术上,轮番角力,意图在智能汽车的下一个百年技术演变中,占得先机。
汽车央企和国企们,更是高瞻远瞩,早已经围绕智能汽车重兵集结。像长安汽车在2018年就已经推出了“北斗天枢计划”,启动并实施的智能化战略,以“北斗天枢”为引领,推出新汽车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智能驾驶和智能交互的整体解决方案。
而随着汽车智能化竞争加剧,围绕算力资源的角逐也已经呼之欲出。

就在8月28日,中国头部车企及行业权威专家齐聚“智在云端 驭见未来”智能汽车大会2025,见证华为云CloudVeo智能驾驶云服务推出。而在此之前,华为云还曾在6月发布具身智能平台CloudRobo,将同样的算力架构扩展到汽车制造、工业喷涂、半导体等更广阔的领域。
作为突破地缘封锁,实现国产自主算力突破的主力,华为云整合了模型训练、数据处理、闭环仿真、以云助车、智驾生态等多维度的能力,希望成为汽车智能时代的创新提供关键引擎。
而一向在智能化战略上大力押注的新央企长安,已经果断签单,成为首个应用国产算力——华为云CloudMatrix384超节点进行智能辅助驾驶研发的车企。
长安的选择和汽车行业对华为云的集体围观,无不说明,算力已经成为当下汽车产业的核心战略资源,也是决胜智能化未来的关键基础。

智能汽车进入AI范式,
车企面临算力饥渴
2023年初,ChatGPT问世,人工智能领域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一风暴迅速蔓延至汽车行业,彻底改写了汽车智能化的技术范式。
大模型技术的Scaling Law决定,AI技术必须依靠大规模数据训练与超强算力支撑。汽车作为最大的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终端,也看到了AI在复杂任务处理,如智能辅助驾驶、智能交互等技术上的无限可能。
换言之,汽车智能化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辅助功能,而是迈向高度自动化、拟人化的智能出行时代,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便是算力。
例如,过去智能辅助驾驶依赖大量预设规则和有限的传感器数据,面对复杂路况应变能力差。如今,在AI技术范式下,端到端(E2E)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兴起,通过海量驾驶数据训练模型(行业普遍为千万级clips),使车辆直接学习从感知到决策的全过程,无需繁杂人为规则。
如今,VLM、VLA等热门人工智能技术,乃至华为推崇的世界模型-执行的WEWA架构,也都在快速被汽车行业所应用。车企也相继开始投入基座模型开发,一个云端模型的参数量,直奔百亿级而去。
AI技术的三大生产资源是模型、数据和算力,也无一例外,成为汽车行业发展智能化的铁律。
算力的投入多少、水平高低,已经成为决定智能辅助驾驶水平的关键因素,足够算力才能支撑大规模数据处理与复杂模型运算,实现精准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和决策执行。
车企们纷纷意识到,在这场智能化变革中,算力就是核心竞争力。汽车行业进入激烈的算力竞赛。
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引领行业,背后是每年数十亿的云端算力投入。
近期,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等,也披露今年的AI投入数据,分别为60亿元和50亿元。其中,一半就投入在了人工智能的基础建设上,包含了基础模型、推理芯片、操作系统、终端算力和云端算力等;另外一半,投资在人工智能的产品技术研发上,包含VLA、智能交互等产品技术上。
看一组数据,就知道车企的算力需求如何爆炸级增长:
2024年7-8月,理想云端算力从2.4 EFLOPS猛增至5.39 EFLOPS;小鹏汽车也计划到2025年,将云端算力从2.51 EFLOPS提升至10 EFLOPS。华为同样在两个月内,将辅助驾驶云端训练算力从5 EFLOPS扩充到7.5 EFLOPS,截至2024年,已经超过10EFLOPS,此后未再公布。
上述任何一个车企的算力投入量级,都可比肩一家专业AI技术公司。
算力,正成为汽车决胜智能化的核心筹码,但受限于波折不断的地缘环境,英伟达等美国公司的算力常常让车企持币而购买无门,在政策狭缝中,可望而不可得。汽车行业正面临普遍的“算力饥渴”。
而找到长线和稳定供应,专业和技术领先的算力资源,则无疑成为汽车行业成为决胜智能化的秘密武器。
今年4月,华为云CloudMatrix 384超节点集群已在芜湖数据中心规模上线,成为国内首个正式商用的大规模超节点集群。

华为云CloudMatrix384超节点首创将384颗昇腾NPU和192颗鯤鹏CPU,通过全新高速网络MatrixLink全对等互联,形成一台超级“AI服务器”,单卡推理吞吐量跃升到2300 Tokens/s,与非超节点相比提升近4倍。此外,对于万亿、十万亿参数的大模型训练任务,还可以通过横向扩展方式,将432个超节点连在一起,组成一个16万卡的AI集群。
这一“核弹级创新”,无疑撕开了外国算力限售的口子,实现了国产算力的巨大突破。自然,也在汽车智能化浪潮汹涌向前之际,下了一场“算力及时雨”。

在8月28日的数博会开幕式上,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计算CEO张平安表示,中国最大的智能驾驶(辅助)企业引望已经跑在昇腾上。其也介绍道,华为云一直坚定打造“算力黑土地”,围绕贵安、乌兰察布、和林格尔、芜湖三大核心枢纽,打造“全国算力一张网”,中国的算力黑土地正在成为支持全球客户的AI算力场。
华为云CloudMatrix 384超节点不仅是一个有力的算力资源供给,更面向汽车智能技术的研发,提供了系统性的开发能力支撑,可以说是当下最适合智能辅助驾驶模型技术训练的算力供给。

国产算力破局,央国企集体选择
大模型的加入,首先决定包括智能辅助驾驶在内的汽车智能技术,需要巨量的算力资源。而这一点,借道海外资源,已经难以满足。
对于汽车产业链来说,抗风险永远是第一考量要素,每年动辄数十亿级的算力资源投入,必然要求供给端的自主可控,安全以及稳定可持续。
华为CloudMatrix 384超节点的国产破局,首先就满足了自主供应的需求。
在国内也有不少企业在探索超节点技术,像百度昆仑芯构建的超节点,通过自研互联通信协议XPU Link,单柜可容纳32/64张昆仑芯AI加速卡。
但目前来看,使用全国产芯片构建超节点,还能全面超越乃至可以替代英伟达的,几乎只有华为CloudMatrix 384超节点。
就在8月28日,华为云又宣布其Tokens服务全面接入CloudMatrix384超节点,通过xDeepServe架构创新,单芯片最高可实现2400TPS、50msTPOT的超高吞吐、低时延的性能。
大力出奇迹的scaling law,在大语言模型领域已经屡试不爽,而在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领域,则刚刚开始应用。汽车公司们深陷价格战泥潭,而苦求破局之门,智能化显然是那个终极路径,超大算力中心也在接连而起。而“量大管够”的华为云CloudMatrix384超节点,无疑命中了最核心的汽车行业痛点。
此外,目前汽车行业采用的VLA和世界模型等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几乎都包含了大量MoE专家模型和思维链等技术架构。
华为CM384超节点架构则能更好地支持混合多专家MoE大模型的推理,可以实现“一卡一专家”,一个超节点可以支持384个专家并行推理,有效提升效率。
要知道,华为已经成功在昇腾平台上实现了准万亿MoE模型的全流程训练。因此,对于车企而言,采用CM384超节点训练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模型,无疑是如虎添翼。
而且,今天车企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模型仅仅在推理端就拥有动辄30亿-40亿级参数,在云端更是高达十倍,到300多亿参数量级。对于算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也极高。
而华为云CM384超节点可以支持“一卡一算子任务”,灵活分配资源,提升任务并行处理,减少等待,将算力有效使用率(MFU)提升50%以上;同时,超节点还可以支持训推算力一体部署,如“日推夜训”,训推算力可灵活分配,帮助车企实现资源使用最优。
长远来看,更关键的是,华为云CM384超节点的灵活性和扩展性,还可以支撑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向更大规模的模型演进。今天,AI技术在汽车智能化的应用才刚刚开始,在通向无人驾驶和空间机器人的长远图景中,巨量数据的训练和计算任务,已经不言而明。
而对于未来万亿、十万亿参数的大模型训练任务,在云数据中心,华为还能将432个超节点级联成最高16万卡的超大集群,能够同时支持1300个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
高性能、专业和安全的算力资源,已经成为一众央国企部署智能化战略的首要选择。

8月28日,华为云与长安汽车宣布展开深度合作,搭载华为云CloudMatrix 384超节点的长安天枢智驾也同步亮相。至此,长安成为央企首个应用该超节点、以国产算力开展智驾研发的车企。据介绍,基于华为云CloudMatrix 384超节点及华为云高带宽、大容量的存储集群,长安汽车成功实现了智能辅助驾驶模型的高效训练。双方已进行了VLA、端到端等多种智能辅助驾驶模型的适配。
目前,该训练集群部署于华为云贵安汽车专区,不仅满足了智能辅助驾驶开发训练对安全合规环境的严格要求,还具备多可用区部署条件,可支持高可用架构,为自动智能辅助驾驶模型的持续迭代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算力支撑。
广汽也同样是当天与华为云宣布合作的汽车国企,双方进行了“星云空间-广汽X华为云”CloudDevice云车机联合技术发布,助力广汽实现座舱算力上云,解决车机卡顿问题。
此外,华为云还携手奇瑞、理想、一汽丰田等车企推进多项合作,涵盖全价值链AI赋能、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研发和全量业务上云等关键领域,共同构建更智能、可靠、安全的汽车云生态,助力行业智能化升级。
据IDC数据,在中国汽车云市场份额中,华为云已经连续3年位居第一,5000万辆智能网联汽车跑在华为云上。全国超100万辆智驾车辆在华为云上。

大国重器,
华为云成为智能汽车基座
一个行业,如果将生命线资源押注在不可控的供应之上,无疑是危险的,而如果腾挪在政策缝隙中,但买到就落后,同样难有前途。
今天的智能汽车显然就身处这样的行业。
产业层面而言,汽车公司们需要优质、可控和高效供给的算力,这影响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硕果是否得以维持,甚至产业向未来百年实现技术演进的速度。
就公司而言,新的大模型技术层出不穷,训练资源的多与寡,则决定了模型的训练效率,部署到车端的节奏,乃至最终的产品迭代和用户体验,也自然决定汽车产品的智能化竞争力。
这个角度而言,不难理解华为云CloudMatrix 384超节点的战略意义。在人工智能这个全球化技术母体下,华为云CloudMatrix 384超节点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大国重器”。
大量汽车央国企的集体选择,就是鲜明例证。华为云CM384超节点落地长安,绝非单纯技术适配,而是战略级主动出击:既以国产算力筑牢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底座,响应自主创新;更是打破海外供应链桎梏,为核心技术加上一道结实的防护锁。
而华为云还在继续加大投入,筑高云技术的能力。例如,在8月28日,华为云宣布贵安汽车专区正式上线。

华为云贵安汽车专区是专为汽车行业打造的云基础设施,依托分布式接入架构与全国高可用布局,实现低时延就近接入,保障用户在自驾游等跨区域出行场景中,都能享受到一致的智能辅助驾驶体验。同时,多专区多活架构让系统可靠性大幅提升,实行车云时延降低60%,可用性达99.999%,让智能辅助驾驶体验更流畅、更可靠。
自2023布局乌兰察布汽车专区以来,华为云一路加码,如今,贵安专区应运而生,芜湖专区正在规划中。
贵安汽车专区的上线标志着华为云建成首个南北双专区,形成全国一体化智算网络。未来,三大专区协同联动,将为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研发提供安全合规、低时延、高可用的基础设施保障,支持分布式全国就近接入,显著提升用户体验。
而除了提供CloudMatrix 384超节点的核弹级算力资源突破,在智能辅助驾驶的模型训练方面,华为云还整合了模型训练、数据处理、闭环仿真、以云助车、智驾生态等多维度的能力,全面赋能汽车行业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发展。
而在更广的智能汽车技术支持上,华为云也在智算存储、集训效率、智控合规等方面,进行多层助力。
汽车智能化汹涌而来,算力成为行业发展和车企竞争的命脉,以CloudMatrix 384超节点实现国产算力破局的华为云,也乘势而起,逐渐成为汽车公司角逐智能化路上的制胜筹码和核心底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