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导体材料作为芯片制造的“核心粮食”,其纯度与性能直接决定集成电路的良率与可靠性。而在这其中大硅片这一关键领域,长期以来被日本信越化学、日本 SUMCO(胜高)、德国 Siltronic(世创)等国际厂商牢牢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在技术与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跟随状态。
数据显示,当前,全球 12 英寸(300 mm)硅片市场呈现高度集中格局:日本信越化学、SUMCO,中国台湾环球晶圆,德国 Siltronic,韩国 SK 集团五大厂商合计占据超过 85% 的市场份额,尤其在 12 英寸硅片领域,凭借技术积累与产能规模,形成了绝对的市场统治力。
值得庆幸的是,当前国产大硅片已开启大规模扩产进程,有望进一步提升国产化率。

之所以12英寸大硅片受到市场关注,主要在于其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硅片尺寸扩大能有效摊薄单位芯片制造成本。以 8 英寸与 6 英寸硅片为例,8 英寸硅片的面积较 6 英寸提升约 1.78 倍,这意味着单张硅片可产出的芯片数量成倍增加;更关键的是,由于硅片边缘存在平整度不足、缺陷率较高等问题,实际有效利用区域集中在中间部分,大尺寸硅片的有效制造区域更大,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

从产品结构来看,12 英寸抛光片是当前市场的主导产品,广泛应用于主流半导体器件制造,占据市场主要份额;此外,12 英寸外延片、12 英寸SOI(绝缘体上硅)片、300mm 退火片等高端产品,因具备更优异的性能,在对芯片性能要求更高的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如高端逻辑芯片、特殊传感器等)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且需求呈逐步增长趋势。
在下游应用领域,12 英寸硅片的需求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内存芯片是最大需求端:随着 5G、云计算、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存储芯片(如高带宽内存 HBM)的需求持续激增,直接拉动 12 英寸硅片用量增长;逻辑芯片需求紧随其后:高性能计算(HPC)、AI 大模型的发展,推动先进制程逻辑芯片需求提升,进一步扩大 12 英寸硅片应用场景;高端专用芯片需求潜力释放:除传统内存与逻辑芯片外,高性能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图像处理芯片(GPU/ISP)、通用处理器(CPU)等高端芯片的制造,均高度依赖 12 英寸硅片,成为新增需求的重要来源。
据市场数据预测,全球 12 英寸硅片市场规模将从 2024 年的 198.3 亿美元增长至 2032 年的 371 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8.15%。这一强劲的增长预期,核心驱动力来自高性能计算、AI、云计算等领域对先进半导体器件的持续、大规模需求。

但是目前,从产能规模来看,国外头部厂商的 12 英寸硅片产能均稳定在 100 万片/月以上,且已实现连续多年稳定出货,产业链协同与生产效率成熟;而国内企业当前 12 英寸硅片产能的产能规模与稳定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盈利水平方面,国外大厂凭借规模效应、技术优势与成熟供应链,综合毛利率长期保持在 40% 以上,盈利能力强劲;反观国内 12 英寸硅片企业,多数仍处于市场拓展与产能爬坡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盈利,部分企业甚至处于亏损状态,盈利能力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明显。
国际市场的 12 英寸硅片早在 2000 年就已进入商业化阶段,经过多年市场竞争与技术迭代,当前产品价格已降至较低水平;而国内企业直到 2018 年后才逐步推进 12 英寸硅片商业化,且产能多为新建产线,前期投入成本高、爬坡周期长。有研硅总经理张果虎进一步指出,国内企业在价格端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最新财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现状。比如,立昂微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6.66亿元,同比增长14.18%,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7亿元,上年同期为-6685.64万元;沪硅产业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8.02亿元,同比增长10.60%,但归母净利润亏损2.09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98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2.5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86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66亿元(上年同期为-3.44亿元)。
日本信越化学、SUMCO等国际厂商凭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与稳定的客户合作关系,在 12 英寸硅片高端市场(如 7nm 及以下制程、SOI 硅片等)形成垄断格局,且具备极强的规模效应与盈利能力,短期内难以被撼动。

目前国产大硅片产业仍处于亏损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半导体硅片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面临较高的固定资产建设投资和折旧压力,而当前国产 12 英寸硅片正处于加速扩产阶段。
面对全球 12 英寸硅片市场的快速增长机遇,国内硅片企业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纷纷加大投资力度,推进产能扩张,逐步缩小与国际厂商的差距。
郑州合晶:填补高端大尺寸硅片技术空白
郑州合晶12 英寸大硅片二期项目目前正在推进洁净室建设,计划于 9 月底完成交付。项目投产后,每月将生产 10 万片 12 英寸硅片,不仅能填补我国在高端大尺寸硅片制造领域的技术空白,还将显著提升关键半导体材料的国产化率,对完善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显示,2023 年郑州合晶启动 12 英寸大硅片晶体成长及外延研发项目,预计于明年三季度建成。郑州合晶二期项目由郑州合晶硅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该公司成立于 2017 年,由科创板上市公司上海合晶全资持股,注册资本 21.2 亿元,是国内知名的半导体硅片厂商,主要生产单晶硅抛光片、硅衬底片和外延片等,其自主研发的 12 英寸大硅片广泛应用于手机、计算机、通信等高端领域。
立昂微:多基地布局,持续扩大产能
作为半导体硅片生产企业之一,立昂微近期在 12 英寸硅片领域持续取得进展。2025 年 2 月,立昂微与嘉兴市南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协议,计划投资 12.3 亿元建设 “年产 96 万片 12 英寸硅外延片项目”。该项目预计全部建成达产后,将形成年产 96 万片 12 英寸硅外延片的生产能力,建设周期预计为 5-8 年,且将在立昂微已收购的金瑞泓微电子(嘉兴)有限公司厂房内实施。
截至2024年末,立昂微在衢州基地已建成12英寸抛光片(含衬底片)产能15万片/月、12英寸外延片产能10万片/月;嘉兴基地12英寸抛光片产能已达到15万片/月。
TCL 中环(中环领先):聚焦 “Power+IC”,冲刺高产能目标
TCL 中环(中环领先)是国内硅片代表企业之一,力争实现 12 英寸硅片月产能 70 万片的目标,该产能主要集中在宜兴工厂。宜兴工厂定位为 “Power+IC” 双产品路线的 12 英寸硅片研发制造中心,将为国内硅片产能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有研硅:增资扩产 + 研产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
有研硅通过增资、研发与产业化布局,持续提升 12 英寸硅片竞争力。2024 年 12 月 30 日,有研硅股东大会通过向参股公司有研艾斯增资暨关联交易的议案,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向有研艾斯增资 3.8 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有研硅将持有有研艾斯 28.11% 的股权。
有研艾斯目前12英寸硅片产能为10万片/月,计划在增资完成后将产能提升至15万片/月。此外,有研艾斯还在北京顺义及山东德州进行研发和产业布局:在北京建成国内一流的12英寸硅片研发中心,在山东德州开展产业化建设,设计产能达到30万片/月,技术水平可满足28nm及更先进制程集成电路产业需求。
中欣晶圆:销量突破里程碑,产能迎来跨越式增长
2025年5月,中欣晶圆所有产品合计月销售量历史性突破100万片,近五年复合增长率保持32%的高速增长。随着丽水12英寸抛光项目顺利通线,未来中欣晶圆12英寸硅片产能将迎来里程碑式跨越——12英寸抛光片月产能突破45万片,另有15万片产线处于新建阶段。
在产品矩阵方面,中欣晶圆涵盖12英寸轻掺抛光片(硼/磷掺杂)、12英寸重掺抛光片(硼/红磷/砷/锑掺杂)、8英寸轻掺抛光片(硼/磷掺杂)、8英寸重掺抛光片(硼/红磷/砷/锑掺杂)全系列,这些产品可作为外延片、SOI硅片的衬底材料,还广泛应用于传感器、模拟芯片、分立器件/功率器件、射频前端芯片等半导体器件。
沪硅产业:百亿投资升级,子公司专业化分工
沪硅产业拟投资约132亿元建设“集成电路用300 mm硅片产能升级项目”,该项目分太原项目与上海项目两部分实施,建成后将在现有产能基础上新增60万片/月,使300mm硅片总产能达到120万片/月。
为提升效率与技术转化能力,沪硅产业通过与多个合资方共同出资,逐级设立控股子公司:二级子公司上海新昇晶科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负责300 mm切磨抛产线建设,三级子公司上海新昇晶睿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承担300 mm单晶硅棒晶体生长研发与拉晶产线建设,实现研发与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分工。

当前,国内12英寸硅片企业仍处于“投资期、建设期、产能爬坡期”三阶段叠加状态,面临产品竞争力不足、半导体行业周期性波动影响、高端技术瓶颈制约等多重挑战,与国际领先企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盈利能力上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在12寸硅片领域的中低端技术突破显著,部分产品达国际水平。
28nm 逻辑芯片硅片量产:国内企业已实现 28nm 逻辑芯片用硅片的量产,产品缺陷密度接近国际主流水平,满足中端制程芯片制造需求;
12 英寸 BCD 硅片技术突破:中欣晶圆自主研发的 12 英寸轻掺 BCD 硅片产品取得技术突破,良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已通过国内外客户验证并实现规模量产,填补国内该领域技术空白;
设备与材料国产化率提升:有研硅总经理张果虎表示,目前 8 英寸硅片从装备到材料已基本实现国产化;12 英寸半导体硅片领域,70% 的设备、70%-80% 的材料已完成国产化,剩余环节的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预计全部国产化所需时间将大幅缩短。
但当前高端制程仍存瓶颈,行业标准待完善。
7nm 以下制程差距:在 7nm 及以下先进制程硅片领域,国内企业在平整度控制、缺陷率管控等关键技术指标上与国际厂商仍存在显著差距,难以满足高端芯片制造需求;
检测设备与行业标准制约:尽管国内检测设备技术突破较快,但部分高端检测设备仍依赖进口;同时,由于国内早期长期使用国外检测设备与行业标准,导致当前在标准对接与认证上存在一定壁垒,影响国产硅片进入高端供应链的速度。
大硅片的突破,必然是整体产业链的突破。目前,国内 12 英寸硅片产业仍面临产业链协同难题,部分关键材料和设备仍依赖进口,不仅推高生产成本,也导致国内企业的“后发优势” 难以充分发挥。好在相关企业也有所进展,比如电子级三氯氢硅产品已通过国内12寸大硅片龙头生产企业的上线测试;晶盛机电也表示,在半导体集成电路装备领域,公司实现半导体8-12英寸大硅片设备的国产化,并延伸拓展至芯片制造和先进封装领域。
有研硅总经理张果虎表示,这几年8英寸硅片从装备到材料,基本上可以国产化了。现在12英寸半导体硅片,百分之七十的设备、百分之七八十的材料,都已国产化。全部国产化时间不会太长。可能还有一些检测设备需要进口,但国内现在突破也非常快。现在很多还是行业标准问题,因为我们先用了国外的检测设备,用了国外的行业标准。

12 英寸硅片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直接关系我国半导体产业链的安全与自主可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经济发展战略。当前,国内 12 英寸硅片产业正处于 “扩产提速、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 的关键阶段,尽管面临国际竞争压力与技术瓶颈,但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企业努力的多重驱动下,国产化率与竞争力正逐步提升。
未来,随着国内产能持续释放、高端技术逐步突破、产业链协同不断加强,国产 12 英寸硅片有望在中低端市场实现全面替代,并在高端市场逐步打破国际垄断,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