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脑科学林思恩博士:过度养育如何毁掉孩子的注意力?

践行未来脑科技 2025-09-01 19:21



每个时代因养育环境的不同,会产生一些时代的标签,我们父辈的诉求是“吃饱穿暖”,到我们小时候开始有了“智力开发”的概念,而到了我们孩子这一代“营养过剩”大概是新的标签。


一方面,是字面意思的“营养过剩”,害怕孩子什么都缺,所以什么都补;另一方面,延伸到教育上也同样“营养过剩”,害怕错过各种“敏感期”,也什么都补。


按照大脑的发展理论,确实有敏感期,但它与我们之前所了解的情况,以及家长相应的做法,很可能是大相径庭的。


践行未来特邀中科院、港中认知神经科学博士林思恩作为脑科学领域的嘉宾,帮助家长洞悉孩子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让家长和孩子将注意力回归到真正值得关注的几件事上,合理“躺平”。


🔺点击欣赏精彩视频


文中,林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很多时代养育下的问题。比如家长总担心错过“敏感期”,实际上抓的都是细枝末节;AI时代的科技产品太炫酷,家长往往“舍本逐末”……这一系列育儿问题都将在下面这场访谈中揭秘。


首先,一起认识林博士


资讯配图

林思恩博士

脑科学领域身兼多职

林思恩博士,她不仅是新智元人工智能智库专家、中国指挥控制学会认知专委会副总干事、科普专家、华章心理学领域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凯叔讲故事认知神经科学顾问、TEDx讲者,同时还是探悉大脑成长学院的创办人。


一直以来,林博士及团队聚焦儿童核心能力培养,研究重点关注儿童社交沟通技能与认知调节能力的提升而这些能力与“学霸”所具备的特质紧密相关。


资讯配图





担心“起跑”晚了,
往往容易出现更多问题





资讯配图

小娃老师


我们总强调“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脑科学的角度看,您觉得现在家长的做法会不会太过了,反而导致“负作用”?

林博士

资讯配图


其实我觉得在这个问题分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揠苗助长”,家长担心起跑晚了,带着这个观点就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并没有真正的按照脑科学或者儿童发展(包括教育、心理、脑认知等方面)的客观规律去养育,很容易出现抢跑的情况。


另一种反而是干预晚了,这个晚具体指什么呢?我们今天所关注的孩子的所有核心能力,比如专注力、社交情绪能力、记忆、元认知等,这些能力的发展,你会发现其实都是指前额叶的发展,应该在4到6岁受到家长、学校、老师的共同关注,但这些能力反而普遍滞后了。



现在孩子们的主要问题都是由“聪明却混乱的大脑”带来的,主要表现在家长养育过程中,充当了孩子的前额叶的“外挂”,过度的保护,过度的参与,使他们失去了试错的机会以及发展独立自主的机会。


我们经常说要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这两种情况,要么时间不对,要么时间对了,知道这个时间要发展某一个关键的能力,但事儿没做对。


家长如果知道某个阶段是发展某项能力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要不要让孩子学点什么,生怕耽误了孩子。



比如我告诉家长,8个月左右时,孩子会从再认阶段发展到回忆阶段,这个时候开始有记忆了,很多家长可能就会想到给孩子用闪卡学点什么的。这就是一种刻板印象或误区,实际上8个月时孩子开始发展的是依恋关系。


你知道八个月时发生了什么吗?大部分的孩子开始学会爬了,意味着他们会离开一个安全的怀抱,跑得更远,但是爬着爬着他们会想回来找家长,这个时期发展的安全感和依恋对一个人的一生太重要了。


这大概就是我们常遇到两种情况,事实上,肯定还会有一些更细的延伸问题,但抓住这两类就能解决多数问题。


但我们现在抓的都是很细节的东西,比如兴趣爱好的培养,填补的这些内容反而违背了自然规律下该发展的能力,剥夺了孩子在自我探索中发现兴趣的机会,去实现一个小成就的机会,甚至剥夺了他犯错、试错后收获成长的喜悦和自我效能的机会。


这些现状往往会导致一个孩子看着是越来越聪明,但是越来越混乱,因为这些栽培确实是让前额叶各个功能确实都发展得还可以,但是大脑是协同工作的,长期被动接受,让大脑没有办法很好的协调控制,也没有能力主动驱动去做一件事情,造成效能感非常不足。




知识来得太容易,
能力的历练就变得很虚弱





资讯配图

小娃老师


随着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您觉得家长应该做出哪些调整或提前布局?

林博士

资讯配图


家长布局的话可以分两种情况,一个是理念的布局,恰恰也是最难的。因为家长的前额叶太在线了,不知不觉就想掌控一切,想要帮孩子铺路,想用高认知让孩子少走弯路。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认清楚的是在这个形势下,有哪些是家长可以去布局的,哪些是恰恰是要把手收回来的,就是手不要伸的太长。


理念到位了,那么第二个就是通高我们的原认知,也就是家长和孩子都要各就各位。和前面的区别是——家长有理念了,也认可发展核心能力这些软技能的重要性,但孩子一旦进入到学龄段,几乎百分百的家长毫不犹豫的拥抱分数。这种情况下,家长的元认知可能是不够的,他要去觉察:他培养孩子的重点在哪里?


很显然,应该要让孩子去发展软技能,只有孩子培养出了基于自主意识的去运用工具的能力,他才能有驾驭AI、机器人等各种前沿科技的能力。


如果孩子没有主体意识,不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就很容易被工具带跑偏。今天我们每个人都离答案、离知识非常近,想要什么触手可得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时,他必须得有自己的思路,明白用工具能实现什么,工具给的东西标准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会困惑,我们学知识是目标吗?很显然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已经不是了,知识只是载体,我们都知道大学学的那些知识将来大概率用不上,那么走了这么一路,是在干嘛呢?


元认知强的人可能已经觉察到了,原来我是通过知识获取的过程在逐渐夯实我的能力。然而今天这个知识来的太快、太容易,能力的历练就变得很虚很弱,对于我们孩子来讲,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被动接收。


我在北京给小学、初中、高中的孩子做脑科学进校的一些排查时,我问一年级的小朋友,现在AI、机器人正在逐步取代人的能力,从18年开始,人类已经难以成为围棋的世界冠军了,我问了孩子们“还有必要学围棋吗?”


出乎意料的是,我听到了一个非常棒的回答,他们说:有必要!因为下围棋能够锻炼我们的大脑,然后更好地创造AI。

资讯配图


我们要意识到,今天的孩子在整体的思维上,他的眼界,他的挑战,一定与我们当年有巨大的差异。所以我们把这两件事情想通了,教育就会变得很自然,也变得能够顺应时代。




实验监测发现:
经历过挫折的大脑效能感是最高的!





资讯配图

小娃老师


根据您研究或经验,家长在育儿中经常会做哪些违背孩子大脑“意愿”的行为?

林博士

资讯配图


大方向上,最主要的其实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聪明却混乱的大脑”是现在育儿中最主要的问题。


比如一个两岁半的小朋友,当我们问这么小的孩子能不能区分“外挂”还是自己“努力”带给他的成就感,几乎所有家长认可说能区分。



一个两岁半的小朋友学剪纸时,我们全程可视化(佩戴脑环)他大脑的情绪,一开始老师把着孩子的小手剪,每剪成一次,孩子的情绪波段虽然是正向的,但也只是比零线高一点点,但随着孩子挣脱老师的手自己剪,他的情绪开始往下走,因为剪不开。


但他并没有放弃还在继续剪,还是剪不开,这时候情绪出现了特别大的下探,也就是产生了挫败感。但他还没有放弃,最后终于剪成了,这个时候他的情绪波段一下子上到了一个特别高的值。


从这个实验中看出,两种剪纸体验带给孩子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才让他真正产生了成就感。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想象很多孩子从很小开始,成就体验可能已经被剥夺了。一岁半到三岁,一般是发展自理能力的时候,比如想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去获得一些成就体验,这个时候剥夺了能够带来效能感的机会,会影响到他的整个青少年期,甚至成年。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啃老和躺平的原因,这都是效能感不足,都跟我们一岁半之后的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是有关系的。




让学校去管学校的,家长就管家里的





资讯配图

小娃老师


大脑的发育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但现实总被要求“统一进度”,您认为这种“标准化”会违背大脑的神经发育机制吗?

林博士

资讯配图


“标准化”我觉得是很难避免的,学校是人才选拔的角度,有他的培养目标,选拔和筛选体系会让比较不可避免的存在。所以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很可能就要为个性化的标准和比较去让步。


家长要意识到标准化在哪里都会有,比如对考试来说阅读能力很重要,但有的孩子是视觉通道有优势,有的孩子是听觉通道有优势。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标准化体系就是这样,只能兼顾大多数人。


所以作为家长自己要清楚,你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你对孩子的美好人生的期待到底是什么?你对你教育的成功定义是什么?只有想清楚这些以后,你才能坚定的去落实你的育儿理念。


让学校去管学校的,家长就管家里的,比如关注孩子的素质成长、心理健康、核心能力、自我意识等等,这些本身应该是家庭该承担的,但是如果家长也跟着学校一起去管分数和排名,那效能感是很难培养起来的。


家长这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关注孩子有没有努力,有没有进步。想象一下,当孩子努力了,从70分考到了90分,你如果跟学校站一条线上,按现在普遍高分的标准看,大概率会觉得孩子还不够努力,还有提分的空间,多提升一分排名能上升多少等等这些想法。


如果意识到了家长的本位,那沟通肯定就要调整了,变成“虽然没有拿满分,但是你是从70分上升到90分,已经有非常大的进步了。”这个沟通的底层就是我们所说的要有家庭的目标。




不想被炫酷科技带跑偏,
就要回到教育本位





资讯配图

小娃老师


现在很多教育产品或APP称能训练前额叶,但其实收效甚微,您建议家长选产品时,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林博士

资讯配图


这里面有一个最主要的逻辑,就是要教育产品还是要科技产品,这个逻辑非常重要,教育专业性永远是第一位,这个是选产品的底层逻辑,AI只是辅助。


当不知道科技产品之间有什么区别的时候,就会认潜意识默认科技是最主要的,就会被那些炫酷的设计带跑偏,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很多产品着眼的其实是家长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需求,很多产品的设计迎合的是家长。


家长可以试着问自己:你希望一个产品最核心的功能是帮你解决什么问题?你希望孩子在使用的时候,实现什么样的效果?以及不要被想要的功能目标影响到他其他能力的发展。


问清楚自己这些问题,你再回过头来看,你就能区分哪些设计是在迎合你,但可能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那就违背教育的。


就像我们去淘宝买东西,结果跑去刷短视频去了;也像去逛超市,超市的商品陈列被调整了,目的可能是故意让你在里面绕,就有可能多买一些不那么刚需的东西。


这些都跟家长选教育产品一样,你本来是想选个课,最后变成为各种炫酷的功能买单了。刚开始目标其实很明确,后来走偏了,其实就是跟家长的元认知、自我觉察能力有关。元认知强的人,即便被带跑偏,也能很快回到正题。


资讯配图

看完今天的访谈,是否能够一定程度缓解你害怕“输在起跑线”、害怕错过“敏感期”带来的育儿焦虑?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很多时候育儿不是因为多做了什么而成功,多数时候“无为”可能才是大道,这与老子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一个道理。


当然,脑科学与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过多干预,尊重孩子大脑发育的自然规律,把“试错”的机会留给孩子,让他们充分自我觉察。就像林博士文中所说“让学校管学校,家长管家里的”,就这么简单。

资讯配图


撰稿 | 小   娃

编辑 | 新   月

审核 | 蕾   蕾


 往期好文 

点击蓝字即可跳转

|你敢相信吗?这个品牌竟然是由一群孩子在经营!

|北大罗米博士:做好我自己,治愈了我的育儿“焦虑”

|国内首档儿童辩论类节目牵手“有一个家长”,家有“杠精”小孩的欢迎来“开杠”!

|董宇辉“请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过度关注的育儿方式伤了谁?

|爆赞!高知家长新动力:脑科学育儿,让学习与成长同步加速

|孩子玩手机到凌晨三点被抓个正着?!这位爸爸的做法绝了!

|原陆学校:很多人心中的“巴学园”,学生每天玩到太阳落山升学率却很高!

|全国自然教育学校校长:一个班能认出十种植物的仅三人,自然教育的缺乏将影响这些能力


-End-


👇活动咨询👇
添加客服微信了解更多活动
资讯配图
-


看完如果喜欢,

就请 分享、点赞、在看三连击吧!
资讯配图

>>>声明:

**文章中插入的图片来源于网络,不涉及到任何商业行为,仅限交流,如有违反广告法、侵权请告知删除。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