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家主要的互联网平台已宣布,将为人工智能生成或合成的内容添加明确标签,帮助用户轻松识别。
这一举动是为了配合一项即将于周一生效的新法规,旨在保障公众利益,并推动人工智能行业的健康发展。
新规落地:AI 内容需亮明身份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深度合成技术发展迅猛,在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虚假信息泛滥等网络生态问题。
为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三大主管部门,在今年三月共同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

根据这项新规,平台必须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附加显式和隐式两种标签,从制度上规范其应用。
法规同样强调,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恶意去除、篡改或隐藏这些标识,也不能提供相关工具或服务。
科技巨头响应:平台纷纷上线标注功能
作为行业巨头,腾讯旗下的微信率先声明,将增强内容识别能力,为疑似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提供清晰提示。
微信要求用户主动声明发布的内容是否由人工智能生成,并已在发布流程中加入了相关标签选项。
腾讯的另一款AI应用,元宝也已建立起一套标签管理系统,主动为生成的内容添加标识。
微博上线了“未标注 AI 内容”的举报选项,小红书和哔哩哔哩等热门平台也做出了类似承诺,上线了识别技术与功能,方便创作者在发布作品时进行自愿声明。
这些平台都表示,对于用户未主动声明的人工智能内容,平台保留根据法规要求直接添加标识的权利。
专家解读:从源头遏制风险,保障公众知情权
资深电信行业观察家马继华认为,这项措施是对深度伪造技术所带来的虚假信息、网络诈骗和舆论操控等风险的及时回应。
他指出,强制标签就如同为人工智能内容颁发了一个“数字身份证”,能有效提醒公众,从源头上提高恶意传播的门槛。
此举不仅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也为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合规指引。
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前瞻性与决心,以及对数字未来负责任的态度。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