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总结
这本由杨广军主编的《街上流行机器人》,系统梳理了机器人从古代构想、现代发展到未来展望的完整脉络,兼具科普性与思想性,带读者全方位走进机器人的奇妙世界。
书中首先回溯了机器人的早期探索,展现了人类对自动化造物的悠久想象。中国古代有诸多精妙创造,春秋末期鲁班为老母制作 “机关具备,一驱不还” 的木车马,三国诸葛亮发明用于栈道运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的木牛流马,南北朝祖冲之也曾再造此装置,可惜均未留下详细资料;还有用于指示方向、象征皇权的指南车,其利用齿轮传动和离合装置,确保车转向时木人手臂始终指向南方,黄帝时代便有相关传说,三国马钧、宋金时期燕肃与吴德仁等都曾研制,体现了古代在机械传动领域的高超技艺。外国古代也有不少成果,1662 年日本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自动机器玩偶,1738 年法国杰克・戴・瓦克逊造出会嘎嘎叫、游泳、进食排泄的机器鸭,1773 年瑞士杰克・道罗斯父子推出自动书写、演奏玩偶,这些古代机器人虽功能有限,却为后世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随着时间推移,机器人进入现代发展阶段,逐步走向科学化与产业化。1920 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创造 “机器人” 一词,预告了机器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939 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 Elektro,能行走、说 77 个字,成为机器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理论与技术突破方面,1940 年阿西莫夫提出 “机器人三原则”,为机器人伦理奠定基础,后又补充 “第零原则”,强调保护人类整体利益;1948 年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阐述机器与人类神经机能的共同规律;1954 年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第一台可编程机器人并注册专利,1959 年他与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成立 Unimation 公司,英格伯格也被称为 “工业机器人之父”。此后,机器人技术不断进步,1962 年美国 AMF 公司生产的 “VERSTRAN” 成为商业化工业机器人并出口全球;1963 年斯坦福研究所研发的 Shakey 机器人,带有视觉传感器,能根据指令抓取积木,是智能机器人研发的开端;1998 年丹麦乐高公司推出机器人套件,让机器人制造更简单;1999 年日本索尼公司的 “爱宝” 机器狗引发热潮,20 分钟内日本 3000 台售罄,美国 2000 台 4 天售完;2002 年丹麦 iRobot 公司的 Roomba 吸尘器机器人,能自动避障、规划路线,成为销量最大的家用机器人之一。
在机器人分类与各国发展概况方面,按发展阶段可分为示教再现型的第一代机器人、带感觉的第二代机器人和追求自主智能的第三代机器人;从应用角度则涵盖工业、家用、医疗、战争、空间、纳米、人形等多种类型。各国发展各有侧重,日本因劳动力短缺,从 1967 年引进机器人技术后,在政府扶持下快速发展,1980 年被定为 “产业机器人的普及元年”,成为 “机器人王国”,侧重工业和民用机器人;美国虽早于日本起步,但早期对工业机器人重视不足,后来在军事、宇宙、海洋等高端领域发力,技术全面先进;德国、法国、俄罗斯等也在机器人领域有显著进展,德国注重智能机器人研究,法国重视应用研究,俄罗斯则有计划地推进机器人发展。我国机器人发展虽起点低,但进步迅速,20 世纪 70 年代起步,“七五” 期间将工业机器人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在空间机器人(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发的空间机械臂)、水下机器人(如 “海龙 2 号” 能在 3500 米水深作业)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蒋新松院士作为我国机器人研究开拓者,领导研制了第一台计算机控制的工业机器人和水下机器人,为我国机器人事业奠定基础。此外,书中还介绍了简易机器人 DIY 知识,包括机械本体、控制系统、传感器和驱动器四大组成部分,并推荐相关书籍,鼓励读者动手实践。
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也是书中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人类对机器人的复杂情感与想象。1927 年德国电影《大都会》是第一部以机器人为主角的科幻经典,虚构了未来等级分明的城市,探讨了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成为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人工智能》中的机器人男孩大卫,渴望成为真正的人类,引发对爱与存在的思考;《机器人总动员》里的 WALL-E,在废弃地球独自清理垃圾,拥有人类的美好品质,最终帮助人类回归地球;《变形金刚》中的擎天柱、威震天等,展现了机器人的强大力量与正邪对抗;《哆啦 A 梦》中的机器猫,用神奇道具帮助主人,成为人类与机器人和谐共处的典范;《终结者》系列则呈现了机器人反过来威胁人类生存的担忧,其中的液态金属机器人等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些电影不仅带来视觉冲击,更引发人们对科技伦理、人机关系的深层思考。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身边各类实用机器人,展现了机器人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宠物机器人如 “爱宝” 有 6 种情感状态和 4 种本能,18 个电机使其动作灵活,还有 “Pleo” 恐龙机器人,零件众多、传感器丰富且价格更亲民;工业机器人中,点焊机器人常用于汽车车身装配,弧焊机器人能实现连续轨迹控制,我国在 “七五” 期间研制出喷涂、点焊等多种工业机器人,形成产业化基地;家居机器人如 KV8 保洁机器人,能自动避障、打扫角落、自动充电,还有能操控多种家电的 “大管家” 机器人和会做中国菜的 “爱可” 烹饪机器人;医疗机器人领域,“达芬奇” 微创手术机器人能高效完成手术,“游动摄像胶囊” 可无痛检查消化道,RP-7 远程诊断机器人能让医生远程诊疗;战争机器人可按有人驾驶与无人驾驶、活动空间分类,美国的 MAARS 机器人、“收割者” 无人机,英国的 “手推车” 排爆机器人等在军事领域发挥作用,但也引发伦理争议;纳米机器人虽体型微小,却在医疗领域有巨大潜力,有望用于治疗癌症等疾病;人形机器人追求仿人外观与动作,日本的 Geminoid TMF 机器人能模仿人类表情,美国的 “机器宇航员 2 号” 可协助太空作业,我国的 “汇童” 机器人能表演太极拳、刀术等复杂动作;空间机器人如美国的 “勇气” 号火星车,在火星探索中奉献一生,我国的 “嫦娥一号” 月球探测器承担多项科学任务;生化机器人则模糊了人与机器的界限,英国凯文・沃维克教授将芯片植入体内,实现意念控制机械臂,引发对生命伦理的讨论。此外,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中,福娃机器人、海宝机器人、安保机器人、排爆机器人、功夫机器人、乐坊机器人以及虚拟机器人等纷纷亮相,展现了机器人在大型活动中的广泛应用,虚拟机器人虽无实体,却能在网络上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引导等功能。
在机器人的 “思维” 核心 —— 人工智能部分,书中深入探讨了其内涵、发展与争议。智能是人类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荀子在《荀子・正名》中对智能有过定义,而智能的本质与物质本质、宇宙起源、生命本质并列为自然界四大奥秘。人工智能则是用人工方法在机器上实现人类智能,12 世纪末至 13 世纪初西班牙学者试图制造通用逻辑机,17 世纪帕斯卡制成机械加法器,莱布尼茨发展出四则运算计算器,19 世纪巴贝奇研究差分机和分析机,为人工智能奠定基础。1936 年图灵提出 “图灵机” 模型,1950 年发表《机器能思考吗》,提出图灵测试;1946 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ENIAC 诞生,1956 年达特莫斯会议正式确立人工智能学科。人工智能发展历经多个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兴起后因技术局限陷入低谷,60 年代专家系统出现使其走向实用,80 年代第五代计算机研制计划和神经网络研究掀起热潮,90 年代后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转向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阿兰・图灵和约翰・麦卡锡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奠基人,图灵被称为 “人工智能之父”,麦卡锡提出 “人工智能” 术语,开发了 LISP 语言。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认为机器可拥有真正推理和自我意识,弱人工智能则认为机器仅能模拟智能表象,二者的争论仍在持续。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标包括理解人类认识、实现自动化、拓展智能、追求超人智力等 9 个方面,研究内容涵盖机器感应、机器思维、机器学习、机器行为等,专家系统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能模拟人类专家解决复杂问题。如今,人工智能已应用于人机博弈(如 IBM “深蓝” 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自动定理证明、智能网络等领域,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最后,书中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与反思。天然智能包括人类智能和生物智能,人类智能具有高度的意向性和思维能力,生物智能如蚂蚁的分工、蜜蜂的采蜜技巧、蝙蝠的夜间飞行等,给人类发明创造带来诸多启发,如从蝙蝠身上获得雷达灵感。然而,机器是否能拥有智能仍存在巨大争议,维特根斯坦认为思维是生命现象,机器不能思维;图灵则提出通过图灵测试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功能主义学派认为智能与系统组织构成无关,关键是部分间的因果关系。瑞士 “蓝脑” 计划试图用电脑模拟大脑,但人脑神经元数量庞大且突触连接可变,“复制” 大脑仍前路漫漫。对于能否造出智能机器,杰夫・霍金斯认为可行,但可能并非人形,而在伦理层面,有人担忧智能机器会危及人类生存、破坏社会价值体系,也有人乐观认为其会成为人类的 “后裔”,承载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全书通过丰富的案例、生动的描述,不仅展现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应用成果,更引导读者思考科技与伦理、人类与机器的关系,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机器人世界的大门。




本书免费下载地址
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产业链union”回复关键字“机器人设计08”获取下载地址。
往期推荐:
【AI加油站】机器人设计系列一:《IBM Robocode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从Java编程到智能战斗系统指南(附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