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峰会在天津成功举行,上合组织成员国领导人签署并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天津宣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9月1日介绍称,本次峰会共取得八大成果。
这些成果为中国汽车出口至上合组织成员国创造了新的机遇。那么,中国汽车在这些国家的出口潜力究竟有多大?据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松泉统计,2024年,中国向上合组织26个成员国出口汽车约273.48万辆。

资料来源:吴松泉微信公众号 单位:万辆
政策利好持续释放

吴松泉认为,天津峰会的成果对中国汽车产业是一大利好。一方面,成员国间互信加深,有助于营造安全稳定的贸易与投资环境,降低市场风险,增强中国企业出海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贸易便利化、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汽车出口提供更便捷的物流通道。
新兴市场消费潜力巨大

我国汽车消费快速增长的起点可追溯至2001年。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在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上指出,这一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汽车产业政策进一步放开,私人购车限制逐步取消,加上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汽车市场开始从公商务用车为主转向私人消费主导。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人均GDP为1065美元,为汽车消费爆发奠定了经济基础。徐长明表示,当人均GDP低于3000美元时,汽车消费处于萌芽阶段,普及率极低。2000年我国汽车销量仅208万辆,仍以公商务用车为主。

资料来源:徐长明演讲PPT
徐长明指出,全球汽车消费存在一般规律: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后,汽车消费增长将放缓。而上合组织多数成员国仍处于汽车消费快速成长期。

上合组织其他26个国家,可以辐射东盟、中亚、中东、东欧、南亚等我国重点汽车出口市场区域,2024年这些区域汽车市场规模超过1700万辆。
徐长明表示,在过去十几年中,中国汽车出口量长期徘徊在90万至100万辆。但自2021年起,出口实现跨越式增长,连续四年大幅提升,从100万辆跃升至近600万辆。2025年上半年,汽车出口继续保持10%的增速,达到308万辆,全年出口量有望突破600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中国向上合组织26国共出口汽车273万辆,占中国汽车总出口量的43%;出口金额达480亿美元,占比41%。这显示出该地区在中国汽车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

图片由吴松泉提供
出口仍面临多重挑战

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中国汽车出口上合组织国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谷民崇博士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是中国汽车出海必须高度重视的挑战。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WTO框架下的一项重要协定。2025年上半年,WTO成员国TBT通报数量达2195件,同比增长9.42%,其中发展中国家的通报比例持续上升。
以往认为发达国家在标准制定中占优势,但现在情况正在变化。例如,一些东南亚国家为应对高湿环境,要求进口车辆必须通过长达96小时的湿度测试才能获得认证。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关注点正从产品性能扩展到环保、安全、社会责任等维度,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原本零散的限制正演变为系统、严格的监管体系。
此外,不少国家还单独出台限制措施。例如,俄罗斯在2025年将进口汽车关税大幅上调至20%-38%,报废税每年上涨10%-20%,导致中国汽车在俄售价明显上升。从欧亚经济联盟国家转口的车辆还需补缴多项税费,显著增加清关成本。
上合组织国家普遍加强对进口汽车的技术认证管理,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往往需重新认证,流程耗时可能超过半年。印度、俄罗斯要求本国工程师现场目击测试,巴西则规定配件必须强制认证,这些都增加了合规成本和上市时间。
基础设施不足也是突出问题。例如,中吉乌三国规划的汽车运输线路因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公路未完成改造而暂停,大型车辆难以通行。哈萨克斯坦铁路罐车短缺限制了原油进口,反映出部分成员国物流装备能力较弱。
同时,上合组织国家运输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不对称推高了物流成本,影响中国汽车出口的时效性与成本控制。
此外,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售后服务体系方面仍有待完善。例如,缺陷零部件面临“回国检测难”的问题,制约了品牌口碑和客户忠诚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国汽车在上合组织国家市场潜力巨大,但也需积极应对技术壁垒、关税政策、物流配套和售后服务等多重挑战,才能在出海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文:万仁美 版式:刘晓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