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浪潮奔涌而来
中国孵化器30余年发展
浓缩于一“馆”之中
承载着科技孵化
“溯往·观今·话未来”使命的
火炬孵化博物馆・成都馆
落地蓉城
“安家”全国首个
民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天府新谷
成都馆的落地
标志着西部首个
以孵化行业发展为主题的
特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9月5日,创孵思享荟——孵化人的新使命新作为暨火炬孵化博物馆・成都馆揭牌活动在天府新谷举行。此次活动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局、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孵化器社团联席会指导,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成都新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此次创孵思享荟活动中,由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天府新谷共同打造的火炬孵化博物馆・成都馆揭牌,于今日正式开门迎客。

2021年5月,上海浦东新区,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亮相开馆,数百件馆藏展品,讲述30余年科技孵化事业的中国创新故事。此次揭牌的火炬孵化博物馆・成都馆,是继上海馆之后的首个博物馆沪外分馆。
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全国孵化联盟副秘书长、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馆长范伟军分析,火炬孵化博物馆・成都馆除了承载着记录讲述的责任之外,还将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挥科技孵化创新链转化链联动的“平台”价值,为科技成果转化从实验室到市场搭平台、造场景。
01)
HUOJUFUHUA
火炬孵化博物馆落地新谷
科技孵化“成都元素”老物件述新故事
一个博物馆,一部孵化史。
在此次活动中,随着原火炬中心主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张志宏,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峰海,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全国孵化联盟副秘书长、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馆长范伟军,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上海技术交易所董事长谢吉华,新谷集团董事长王明新,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张弛,重庆孵化器协会理事长、重庆高技术创业中心主任梅惠玲,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理事长、天河孵化园董事长汪世碧,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秘书长胡胜全共同为“火炬孵化博物馆・成都馆”揭牌,火炬孵化博物馆・成都馆正式开馆。

走进位于天府新谷9号楼的成都馆,时光被展陈的科技孵化“老物件”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1987年,中国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拔地而起;1994年,中国首家民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天府新谷开建……这些科技孵化“拓浪者”的足迹,用3D打印工艺还原,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完成一次跨时空“对话”。

火炬孵化博物馆如同中国科技孵化事业的“档案馆”,系统梳理了中国科技孵化器建设发展脉络,将30余年创新之路上的标志性事件进行了系统呈现。
在众多藏品中,一份由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于1987年发布的《关于开展科技创业中心(又称“孵化器”)可行性研究的通知》尤其醒目。彼时,中国科技孵化器事业尚处于建设起步阶段,从“孵化器”试点的可行性研究,到如今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阵地,中国科技孵化器建设已成创新燎原之势。

当火炬孵化博物馆落地成都,科技孵化“成都元素”也首次大范围集结亮相,老物件、新故事同馆共振:1989年,由成都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发布的《关于组建成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通知》,标志着成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立;2005年,科学技术部印发的《关于认定天津海泰企业孵化服务有限公司等28个单位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通知》文件收入馆藏,成都高新区教育科技园孵化器有限公司位在其列,天府新谷成为中国首家民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沿着时间的足迹,2020年,“菁蓉创孵之星”奖杯收入馆藏,在它的旁边,由饺子导演签名的“哪吒2”海报,承载着满满的“成都味”。位于成都创业路16号的火炬大厦,是《哪吒》主创团队启程逐梦的地方。2013年,导演饺子以饺克力动画工作室名义入驻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一棵种子,从成都科技孵化器破土,成长为参天之树。
02)
HUOJUFUHUA
科技孵化如何向“新”而行?
创孵龙门阵溯往・观今・话未来
科技孵化事业如何向“新”而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孵化如何加速推进技术突破转化为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随着火炬孵化博物馆・成都馆的正式开馆,聚集全国科技孵化领域行业大咖的“溯往・观今・话未来”主题沙龙,纵论科技孵化创新之谋。

目前,我国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构建起覆盖全国、链接全球的孵化网络,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过30万家,累计孵化上市(挂牌)企业超过500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三分之一为孵化器培育企业。直面科技孵化高质量发展,中国孵化器的下一站是什么?
对于孵化器发展过程中,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的异军突起,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峰海认为这是必然结果,“一个产业强起来,必然会有新的科技力量进来,孵化器的使命是瞄准前沿赛道,密切地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从孵化器管理跃升到产业集群管理,让孵化器成为前沿创新的源头活水。”
在上海技术交易所董事长谢吉华看来,早期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孵化器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历经30余年发展,中国孵化器已成为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数量上,我国孵化器载体迅猛增加,在质量上,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了孵化器行业,这意味着孵化器的竞争锚定高质量发展。”谢吉华认为,孵化器的高质量发展,其核心仍然离不开技术、资本、人才的核心要素,“帮助企业从中发现新价值、形成新价值,这是孵化器要思考的新考题。”同时,他进一步从全球竞争角度做了分享,在他看来,孵化器高质量发展的“新考题”更需有全球格局,“一定要做好面向全球博弈的准备,这是最现实的挑战。”

“火炬孵化博物馆・成都馆落地成都,选址天府新谷,是成都科技孵化工作的新亮点,也是天府新谷持续完善科技孵化生态链的重要一‘链’。”新谷集团董事长王明新分析,博物馆不仅承载着中国科技孵化事业历史讲述的功能,它同时本身也是一个孵化平台,具有创新资源链接、成果转化的孵化功能,是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场景、一种模式。“中国孵化器发展已有38年,天府新谷起步做孵化至今,也走过了31个年头。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坚持持续迭代,做与时代同行的高质量科技孵化器。”
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张弛分析,孵化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直面未来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优质孵化器要进一步丰富服务内核,持续陪伴创业者、创业企业成长,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入融合。”重庆孵化器协会理事长、重庆高技术创业中心主任梅惠玲从事科技孵化事业已26年,她谈到,当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时代机遇下,成渝两地孵化器应重点围绕区域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建设高质量科技孵化器,在新领域新赛道和新方向新功能方面强联合,跨区域协同,合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硬科技企业的加速孵化。

作为创新生态的重要引擎,成都创孵载体培育出了一批活跃在医药健康、电子信息、数字文创等科技创新战线上的硬科技企业,彰显了成都“孵化+产业”双轮驱动的创新活力。据统计,成都现有科技双创载体292家,在孵企业1.1万个,带动就业超12.8万人,累计培育20+家上市公司、6家独角兽企业、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100+亿元投融资。






你“在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