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鸣蝉渐歇,秋色初染。
9月初,北京迎来了开学季。
各院校纷纷拿出“招牌”,
迎接自己的“新”上人~
今年开学季有什么创新亮点?
北京科技如何诚意迎新?
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
这两天,各院校门口再次热闹起来。
一张张年轻面孔
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
与往年不同,
今年的开学季科技元素满满,
成为各院校迎新活动亮眼底色。
从入学报到起,新生们就推开了科技的大门。

你好,新同学!清华大学校园里,火神队“加速进化T1”机器人也加入了迎新队列,他们挥着手热情地和自己的“新校友”打招呼。学长学姐也和新同学交流着学习生活点滴,学校还特别为新生配备了“AI学习礼盒”,现场处处透着鲜活与热闹。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来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的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稳定行走,与新生打招呼,协助搬行李,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模型训练、灵巧驱动等前沿技术的支撑,也是人形机器人项目制培养的核心内容。还有游戏环节、签名展板、学院吉祥物等一同加入迎新队列,让新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厚植空天报国情怀。

北京理工大学行政楼广场上,全新推出的学工数智伙伴“北小理”与新生亲切互动,开展智能迎新问答。24小时全天候在线的“北小理”与“i北理”平台共同为同学们提供陪伴与服务。学校还进一步优化了智能化迎新系统,新生通过“刷脸”即可完成身份核验并快速领取校园一卡通。

“作为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新生,我为加入科技前沿阵地而自豪。纳米世界虽小,却蕴藏变革未来的巨大能量。前辈们在此尺度上严谨探索、矢志创新的科研精神,是我学习的灯塔。”北京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2025级本科生钱同学,面对眼前崭新又未知的一切,表示将坚定理想信念,踏实阔步向前。
开学季,北京的科技风也吹进了中小学校园。《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近日公布,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

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意识与思维能力、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能力、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帮助学生从“基本了解人工智能”到“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再到“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项目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阶段,用好玩的方式打开AI世界。孩子们可以通过体验式课程感知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影响,激发探索兴趣,尝试用简单工具进行创意表达和问题解决;初中阶段则注重动手实验,通过认知和实践课程系统了解人工智能,参与模型训练和生成式工具应用,培养人机交互能力和风险辨识意识,为智能化社会适应做准备;高中阶段深入探索,通过综合实践课程掌握数据处理、机器学习等知识,开发智能系统,运用AI解决实际问题,并深入思考技术伦理与社会责任。

好奇心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是孩子进入科学世界的敲门砖和培养未来科学兴趣的起点,这种科技前移的配套教育模式,为基础教育搭建起科学的桥梁,让学子们更早接触前沿领域,为青少年追逐科技梦想拓宽跑道。
在北京,“科技+教育”模式已经融入大中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高校实验室加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发展浪潮。百度、网易等多家科技企业近年来纷纷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企业实验室,各高校实验室也同步设置对外开放计划,助力中小学生培养兴趣爱好,了解科技,喜欢科技。

这些是北京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生动案例,也是北京科技创新以满满诚意迎接新一批“新”上人的纯粹初心。
2023年,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推出面向本科生的 “启研” 项目,构建起覆盖18岁至45岁青年科技人才的全链条支持服务体系;2024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专设 “创新人才” 章节,从地方立法层面明确 “培养、引进、使用、服务”创新人才......
今年3月,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正式组建运行。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下,全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比如北京中关村学院,就是着眼于加快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创办的。”

北京还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创建了“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和“通用人工智能因材施教计划”,构建科技平台与高校之间的“双导师”和“双课堂”机制,贯通本硕博一体培养体系,已经累计招收四届246名本科生,与全国14所高校联合招收培养201名博士研究生。
以教育才,以才兴科,以科润教。
这股生生不息的循环,
是温暖的,永动的。
为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开学了,
以秋风为序,
一起让新梦想从北京启航!

<PAST · 往期回顾 >

△ 谁说科技不浪漫,这些告白 “AI ”了——

△ 第四次落地北京!IASP2025年世界大会将于9月启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