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理想汽车一纸内部公告掀起组织地震:总裁马东辉全权接管研发、供应链、制造及销售业务,直接向CEO李想汇报。
原销售负责人邹良军被边缘化为顾问,26个战区销售体系收归集团直管。这一调整标志着理想汽车正式进入“李想-马东辉双核垄断”时代,权力链条前所未有地向上收紧。

根据公告内容,理想汽车总裁马东辉全面接管了研发、供应链、制造及销售四大核心业务板块,直接向CEO李想汇报。这一调整标志着理想汽车正式打通了“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强化了从战略制定到执行落地的闭环管理。
此前,理想汽车的销售业务由邹良军负责,销售部门独立于研发与供应系统之外。而在此次调整中,销售部门被划归至“研发-供应”系统,由马东辉统一统筹。这种集权式的调整,旨在提升组织协同效率,减少部门间的沟通成本与壁垒。
详细来看,理想汽车将原“研发与供应群组”和“销售与服务群组”整合并入新成立的“智能汽车群组”。该群组对理想汽车智能汽车业务的战略到经营闭环负责,马东辉担任群组负责人,向董事长兼CEO李想汇报。

这一组织重构不仅体现了理想汽车对智能汽车业务的重视,也凸显了公司希望通过集权式管理,实现战略与执行的无缝对接。通过整合研发、供应与销售业务,理想汽车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调整产品策略与销售策略。
在马东辉全面接管关键业务的同时,理想汽车CEO李想则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AI(人工智能)领域。理想汽车方面表示,李想仍将负责汽车业务相关的产品线、产品部、品牌、战略等团队,但其核心关注点已经转向了AI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这一战略转向与理想汽车未来的发展规划密切相关。随着智能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AI技术已经成为车企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
此次理想汽车的集权式调整,无疑将使得公司决策更加高效,执行更加有力。李想与马东辉作为理想汽车的核心管理层,几乎垄断了公司的决策与执行权,这将有助于公司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抓住发展机遇。
然而,权力集中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方面,集权式管理可能导致下属部门缺乏自主性与创新性,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权力过于集中也可能增加决策风险,一旦决策失误,可能对公司造成重大影响。
从行业视角来看,理想汽车的集权式调整并非个例。
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不少车企都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实现权力集中,以提升决策效率与执行力。然而,这种调整方式并非适用于所有车企,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公司的文化、管理团队的能力以及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2022年理想曾效仿华为矩阵管理,但此次调整更接近“创始人绝对控制”的特斯拉模式。不同之处在于,马斯克通过AI与机器人故事支撑估值,而理想研发投入虽超百亿(50%用于AI),资本市场仍视其为传统车企。
当李想和马东辉几乎垄断所有关键决策权时,理想的“AI公司”叙事能否兑现,将成为其能否突破估值天花板的终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