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替代真相:我们到底差多少?

芯火相承 2025-09-07 17:59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提起“国产替代”,大家脑子里大概会冒出两个画面:一边是新闻里振奋人心的口号——实现自主可控,关键技术不再卡脖子;另一边是行业里心照不宣的无奈——差得远呢,路还长着。那么,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国产半导体和国际巨头之间,差距有多大?我们今天就来扒一扒。

1. 设计:我们能“画”芯片,但画得还不够好

在芯片设计环节,中国并不缺聪明脑袋。华为海思曾推出过领先一代的麒麟芯片,寒武纪在AI芯片上也有一定突破,平头哥、地平线等企业也不断涌现。但设计并非只靠人才,背后需要成熟的工具与生态。目前,全球EDA(芯片设计工具)基本被Synopsys、Cadence和Siemens三家垄断,占据70%以上市场份额。架构方面,ARM依旧是主流,X86长期由英特尔、AMD把控。RISC-V是潜在机会,但生态还远未成熟。换句话说,我们能画芯片的“蓝图”,但画图纸的笔、尺子、纸张很多还得借别人家的,这也是国产替代最根本的短板之一。

2.制造:差2-3代,核心装备受限

制造是半导体产业链最烧钱、门槛最高的环节。中芯国际、华虹在28nm及以上成熟工艺上已经具备规模量产能力,并在汽车、IoT等市场广泛应用。但一提到先进工艺,差距就很明显。台积电、三星已经量产3nm,英特尔也在追赶,而国内最多算是有限规模的7nm,14nm才刚稳定。工艺节点上落后2~3代已是事实。更大的挑战是设备受制于人,EUV光刻机全球仅ASML能做,中国买不到,先进制程受限。制造环节上,我们可以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但要冲击全球高端,至少还需要一轮大投入与技术突破。

3.设备:局部突破,但缺顶级杀器

如果把晶圆厂比作厨房,那么半导体设备就是锅碗瓢盆。近年来,中国在刻蚀机、清洗机、沉积设备等领域已经取得突破,中微公司、北方华创、华海清科、盛美半导体等企业,逐渐进入台积电、三星等一线厂商的供应链。这意味着国产设备不是完全缺席,而是在某些环节逐步替代。 但顶级设备仍存在巨大缺口,尤其是光刻机和高端检测设备,几乎完全依赖ASML、KLA等国际巨头。没有这些“王牌工具”,中国厂商难以攻下先进工艺。总体来看,我们的工具箱里,普通扳手、螺丝刀已有,但高精尖的激光切割机、精密显微镜还得靠别人。

4.材料不算最差,但也没到顶尖

半导体材料种类繁多,从硅片到光刻胶、特种气体,每一个都是必不可少的“粮草”。中国在部分环节已有不错进展:特种气体实现较高比例国产化,12英寸硅片也在加速突破。但在高端领域,差距依旧明显。全球大硅片仍由日本信越化学、SUMCO,台湾环球晶圆等垄断;高端光刻胶,尤其是ArF、EUV级别,主要来自日本JSR、东京应化。国产材料厂商更多还集中在中低端,比如晶瑞电材、南大光电等,仍处于追赶阶段。材料环节的麻烦是“缺一不可”:就算90%能国产,剩下的10%缺了也照样卡脖子。这就是现实。

5.封测:最接近国际水准的环节

相比制造和设备,封测环节算是中国半导体少有的“亮点”。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都已进入全球前十,部分技术甚至能与日月光、安靠同台竞技。在传统封装(如QFN、BGA)上几乎无差距,在先进封装(2.5D、Fan-Out、Chiplet)上虽然落后,但差距不算不可逾越。封测环节是中国半导体在全球产业链中话语权最高的部分,甚至能做到价格和产能优势并存。问题在于,随着摩尔定律放缓,先进封装的重要性大大提升,未来竞争将更激烈。我们能守住中低端,但要在高端封测里保持竞争力,还需要继续加码研发。

国产替代不是“马上赶超”的神话,也不是“永远落后”的悲观论。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有短板要补,也有长处可守。差距存在,但追赶的过程也是真实可见的。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1.中国比较厉害的半导体公司

2.半导体行业,年薪40W是什么水平?

3.半导体丨全球十大封测龙头

4.光刻胶:中国三剑客杀出重围

5.半导体,最具潜力的5家公司

6.半导体设备该变变天了

7.Fab大厂工作5年,“我”变成了高薪废物?

8.假如明天失业,后天你能干什么?

9.半导体行业,亏损最惨的4家公司

10.中国Fab大厂一览表

中国芯,我的心,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呗!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关注我获得

更多精彩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