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正从规模化扩张走向效能提升

电子发烧友网 2025-09-10 07:00
电子发烧友网综合报道,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新型储能正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保障能源安全、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核心支撑,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已形成技术多元、规模领先、应用广泛的发展格局,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注入强劲动力。

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在全球总装机中的占比已超过40%,稳稳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这一数据背后,是我国在储能技术路线上的兼容并蓄,涵盖了全球工程应用的主要技术方向,从锂离子电池到液流电池,从压缩空气到飞轮储能,多元技术路径共同支撑起产业发展的骨架。

进入2025年,新型储能的增长势头持续强劲,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达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在区域分布上,内蒙古、新疆凭借风光资源优势,装机规模均突破1000万千瓦;山东、江苏、宁夏等省份紧随其后,装机规模均超500万千瓦,形成了东中西部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

在浙江嘉兴,浙江宇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0千瓦储能项目的投运成为储能效能发挥的生动注脚。该项目每天可实现2次充放电,高峰时段能持续放电4小时,通过精准的负荷调节,有效平衡了区域电网的用电波动。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电力现货市场化交易机制的深化,储能已从过去的独立节点升级为智能协同的重要一环。今年夏季用电高峰期间,该项目通过优化充放电策略,预计可实现削峰约540兆瓦时;接入嘉兴虚拟电厂平台后,单日高峰时段就能为区域电网减少2兆瓦的供电压力,展现出储能在虚拟电厂体系中的协同价值。

从全国范围来看,新型储能的调度运用水平显著提升。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透露,2024年新型储能调用情况较2023年大幅改善,浙江、江苏、重庆、新疆等多个省份的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突破1000小时,成为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的利器。

今年7月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持续高温天气,用电负荷节节攀升,新型储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通过快速充放电响应,为电力保供提供了坚实支撑,印证了其在极端天气下的可靠性能。

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指出,当前我国能源系统中存在的弃风弃光与电力紧缺并存现象,根源在于缺乏能长时间平抑能量波动的储能技术,仅靠短时储能难以支撑新能源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

对此,国家能源局也明确了下一步方向进一步拓展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提升调度运用水平,加快完善市场机制,推动产业从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从全球占比超40%的装机规模,到千万千瓦级的区域布局,从短时调峰到长时储能的技术突破,我国新型储能产业正以规模化发展为起点,向着更高效、更安全、更经济的目标稳步迈进。

资讯配图

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


更多热点文章阅读


点击关注 星标我们



将我们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次更新!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喜欢就奖励一个“在看”吧!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储能
more
富士康储能基地落户郑州航空港 预计第四季度首批投产
一边重启煤矿一边狂建储能!印度能源转型还要靠中国企业
欢迎参加,2025苏州国际新能源博览会!新能源汽车、电池、光伏、储能、电子电力等
PCIM2025论文摘要 | 针对储能系统应用(ESS)的优化驱动器设计策略
【工业强县 向“新”而行】达州东部经开区持续发力新型储能赛道
2025年储能电池行业发展趋势及技术水平
宁德时代拿下印尼2.2GWh储能超级大单
珠海市富山工业园-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系统用 CCS 及新能源用连接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晶科储能140MWh液冷储能落地英国,中英储能合作再升级
2025年安徽省宣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落实“2+3+4”产业链专班“七个一”工作机制,布局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产业赛道[图]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