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当暮色漫过教室窗棂,总有一方讲台被月光温柔裹住。这月光,不似白昼里耀眼的骄阳,只淡淡随笔尖落在教案的褶皱里,落在你凝视学生的眼眸里,没入你银白相间的发丝间。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之江”推出 “2025讲台月光记” 专栏,致敬烛照育人之路的教师榜样。


2010年
段树民带着对医学领域的深耕与远见
走进浙江大学
从接过医学部主任聘书的那天起
他说
自己要做的不只是延续研究
更要在这片学术土壤上
为中国的医学教育和研究
“搭架子、育苗子”

他是最好的引路人
担任浙大医学院院长期间
他凭借卓越的战略眼光
和持续的创新实践
带领浙江大学医学学科
实现跨越式发展
他不断优化医学教育生态
极大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
为浙大“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还十数年如一日
躬身医学本科教育一线
为医学生系好专业“第一颗扣子”
作为首席科学家
他像一位精准的“总设计师”
统筹谋划、亲自领衔
推动建设
国家卫健委医学神经生物学
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
科技部国家健康与疾病人脑组织
资源库、
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
等一系列国家级平台落地生根
凭借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持续的创新实践
为中国神经科学的未来
筑起了坚实的人才高地

十年后
他又率先“破局”
在浙大创立国内首个
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
填补了本科层面神经科学教育的空白
这套“本—博贯通”的培养体系
让基础研究的“理论光”
照进了临床应用的“实践田”
身兼数职的他
日程表永远排得满满当当
但再忙
每周和学生面对面的“科研茶话会”
他从不缺席

课题组进展、实验卡壳的难题
甚至论文里一个词语的斟酌
他都耐心听、仔细问
在学术上
他是出了名的“严谨派”
对每个数据、每个结论都“斤斤计较”
可正是这份较真
让他指导的学生
多次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荣誉
他的“徒子徒孙”
遍布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
“桃李遍天下”真正照进了现实


他是学子心灵的依靠
学生们私下里从不喊他“院士”
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段老师”
其中蕴含着太多
超出师生情的温暖


学生生病或生活遭遇变故时
他从不止于安慰
总会主动协调资源、排忧解难
必要时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探望
课题受挫的学生垂头丧气来找他
他从不讲大道理
只笑着说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
还什么都不懂呢!
大胆假设、仔细求证,
沉下心去多尝试,
一定会发现并解答有意思的科学问题。”
遇到学生提出面向未知的创新设想
他也从不泼冷水
会帮着梳理思路、争取资源
“科学就是要敢想,
我来给你们搭梯子。”
他还倡议设立了
“浙大脑院院长奖学金”
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
脑院的第一个发展基金
也是他个人出资捐赠的
当时他反复叮嘱
“不要宣传、不要冠名”
如今
伴随浙江大学
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的稳步发展
这一奖学金
已陆续资助多届学子顺利走完求学路
见证了首批毕业生的成长

有人说
段树民院士
是一棵深深扎根于神经科学沃土的大树
树干挺拔
是他在学术前沿的坚守
枝叶舒展
是他为后辈撑起的成长荫凉
这棵向阳而生的大树
播撒的是科学与理想的种子
沿着他所开辟的道路
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
正从容起步、昂首前行

往期推荐 ·
徐晗团队《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发文揭示慢性社交压力导致焦虑障碍的神经机制


浙江大学
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