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帕金森病治疗新突破:速度适应性DBS,可将运动速度可恢复至健康水平

脑机接口星球 2025-09-12 15:00
资讯配图

AI播客,快速了解:

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揭示,针对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STN-DBS)治疗,其效果并非“一刀切”——仅在患者进行“快速运动”时施加刺激,就能显著改善核心症状“运动迟缓”甚至将运动速度提升至健康人群水平。这一发现为帕金森病的精准、自适应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有望解决当前传统深部脑刺激(DBS)参数固定、疗效不稳定的难题。

核心发现:运动状态决定DBS疗效,“快运动刺激”优势显著

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运动迟缓”(患者动作变慢、幅度减小),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障碍。传统STN-DBS虽能缓解症状,但长期采用固定参数刺激,无法根据患者实时运动状态调整,疗效常受限制。

为突破这一局限,德国夏里特大学医学中心的Alessia Cavallo博士、Wolf Julian Neumann教授团队联合国际多机构,开展了一项针对24名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研究(患者均停用多巴胺类药物12小时,处于症状明显的“临床OFF状态”),并以14名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

研究中,患者需完成一项“视觉运动平板任务”:手持触控笔,交替将笔尖移动到屏幕左右两侧的彩色目标区域。团队通过实时算法追踪运动速度,将患者的动作分为“快运动”(峰值速度超过前两次运动)和“慢运动”(峰值速度低于前两次运动),并对两类运动分别施加300毫秒、130赫兹的STN-DBS脉冲(刺激时长仅占总实验时间的5%,约8.5秒,排除了“长时间刺激起效”的干扰)。

资讯配图

行为任务和刺激算法 @Sci Adv

结果显示:

脑网络与电生理揭秘:SMA和壳核是关键枢纽,ECoG可实时解码运动速度

为弄清“运动状态依赖DBS”的背后机制,团队进一步借助影像学和电生理技术展开探索:

1.MRI连接组学:找到“疗效关键脑区”

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分析23名患者的脑连接模式(1名患者因电极型号不兼容被排除),研究发现:刺激效果的强弱,与大脑特定网络的连接性直接相关。其中,辅助运动区(SMA)和基地神经节的壳核是核心“枢纽”——SMA的功能连接能解释36%的刺激效应差异(R²=0.36),壳核则能解释30%(R²=0.3)。这意味着,若DBS电极能更精准地连接这些区域,治疗效果将更显著,为手术中电极定位提供了“导航靶点”。

资讯配图

MRI连接性解释了速度依赖性刺激效应 @Sci Adv

2.ECoG电生理:捕捉大脑“运动信号”

团队还对1名患者的运动皮层植入皮层脑电图(ECoG)电极,记录大脑电活动。结果显示:STN-DBS能降低运动过程中的“beta波”(20-35赫兹,与帕金森病症状加重相关的脑电波),同时增强运动后的“beta波反弹”(与运动适应、学习相关的脑活动)——这提示DBS并非简单“抑制异常信号”,而是通过调节皮层加工,强化健康的运动模式。

资讯配图

特定状态的神经刺激可调节运动皮层的β振荡 @Sci Adv

更关键的是,基于这些ECoG信号,机器学习模型(Cat Boost)能以较高精度(R²=0.38)解码患者的实时运动速度,且效果优于丘脑底核局部场电位(LFP,R²=0.15)。这为未来开发“全植入式闭环DBS系统”奠定基础:无需依赖外部传感器(如平板追踪),仅通过大脑自身电信号就能判断运动状态,实时调整刺激参数。

临床意义:为帕金森病“自适应治疗”铺路

研究人员指出,当前帕金森病患者的STN-DBS多采用固定参数,就像“不管患者是走是停,都按同一强度刺激”,不仅可能疗效不足,还可能引发异动症等副作用。这项研究证明,DBS的效果依赖于“刺激时的运动状态”——快运动时刺激能模拟多巴胺的“强化效应”,抓住并放大健康的运动模式,这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新逻辑

总之,这项研究结果为开发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速度适应性DBS方法提供了动力,并证明了ECoG可能是一种合适的解码信号,可实现完全侵入性的闭环控制。研究人员提出将来可开发“速度适应性DBS设备”,通过ECoG或其他脑电信号实时解码运动速度,仅在“快运动”等有利状态下施加刺激,提升疗效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刺激,降低副作用;或将DBS的强化效应扩展至其他神经疾病,为脑-脊接口、听觉植入物和人工视网膜等神经假体的适配提供“神经强化”支持,帮助患者更快适应神经假体。

说明:

1.本文主要基于9月10日发表的《Differential modulation of movement speed with state dependent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德国夏里特大学医学中心牵头,联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德国科隆大学医院等机构共同完成,得到德国研究基金会(DFG)、欧盟ERC“Reinforce BG”项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多个项目资助。

2.图片来自论文,首图和播客由AI生成。本文仅用作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3.本公众号分享的医疗资讯仅供参考,不应被视为医疗建议。在做出任何与健康相关的决定或治疗计划之前,务必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所呈现的信息基于当前的研究和专家观点,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这些信息可能会有所变化。

DOI: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x6849

了解更多脑机接口/神经技术相关资讯,欢迎扫描底部二维码加入

“脑机接口”知识星球

资讯配图

咨询与合作添加微信

资讯配图
科普神经科学知识,推广脑机应用技术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