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鸟倒计时3天】ARTS 2025|分论坛:无人驾驶与移动机器人

深蓝具身智能 2025-09-15 12:41


资讯配图




第三届自主机器人技术研讨会(ARTS)将于2025年10月18日至19日在杭州举行,会议规模预计1000余人。本次会议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与感知学院承办,深蓝学院协办。


ARTS倡导理性批判、敢于质疑、务实的科学精神,积极探索自由平等的思想交锋。ARTS主要关注传感与感知、自主导航、状态估计、移动机器人定位建图、运动规划、建模与控制、多机器人系统、具身智能、医疗仿生等方向。

ARTS 2025为大家准备了6场由各领域专家带来的主旨报告,4场技术论坛(24位特邀嘉宾技术报告),学术辩论、“高手云集”的奖学金答辩、学术吐槽大会、顶会顶刊分享



目前会议注册通道已经开放。


早鸟票9月18日截止!时间紧迫,抓紧报名!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ARTS
论坛日程


资讯配图
本届ARTS研讨会内容丰富,大咖云集。为了方便大家快速锁定感兴趣的领域,我们将分期为大家详细介绍各个分论坛的精彩内容。
ARTS
分论坛
无人驾驶与移动机器人


注:报告嘉宾按姓名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资讯配图


ARTS

嘉宾简介&报告详情


注:报告嘉宾按姓名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资讯配图
胡瑜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


个人简介:


胡瑜博士师从上海交通大学郁文贤、邹丹平老师,研究方向包括视觉无人机导航、强化学习、可微分物理。论文以一作含共一发表在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RA-L等期刊。


报告主题:


基于可微分物理旋翼无人机高机动飞行


报告摘要:


受限于机载感知与计算资源,无人机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自主飞行与集群协同仍面临严峻挑战。传统感知-规划-控制架构易受模块间累积误差和系统延迟影响,难以支撑高速敏捷飞行;而基于模仿学习或强化学习的方法则常受限于专家数据获取困难与训练样本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次报告将介绍团队提出的基于可微分物理建模的端到端训练范式,通过将无人机动力学嵌入学习过程,显著提升样本效率并支持梯度引导的高效优化。基于该框架,我们发展了面向深度图与单目视觉的高速避障算法,首次实现了单目条件下的高机动自主飞行,并在无需真实数据微调的情况下,达成从仿真到真实环境的零样本迁移,为轻型无人机在复杂场景中的鲁棒自主飞行提供了高效、可扩展的新路径。

资讯配图
田栢苓
天津大学教授


个人简介:


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7月获天津大学自动化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11年7月获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控制系统中心访学。长期从事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军委科技委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曾获中国仿真协会自然科学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市麒麟科技奖、首届“飞航杯”智能装备与体系设计大赛-无人蜂群挑战赛冠军等奖励。


报告主题:


面向复杂环境的多无人机分布式协同探测与追踪


报告摘要:


传统无人机往往难以在丛林、楼宇及洞穴等典型导航拒止环境下进行正常作业,然而该环境下无人系统的搜索救援、侦察预警及目标捕捉等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民用价值。报告聚焦无人系统复杂环境下的协同探测和目标追踪,从复杂环境下多无人系统定位的协同性、调度的高效性、轨迹的安全性及控制的鲁棒性角度出发,重点对多无人机协同定位技术、基于路图的多无人机协同决策调度技术、随机模型预测路径积分的多无人机实时运动规划技术、多变量干扰补偿的飞行控制技术及基于YOPO的无人机敏捷追踪技术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资讯配图
岳裕丰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个人简介:


岳裕丰,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从事具身智能与机器人学习、空间感知与认知导航等领域研究,主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面上项目、国防项目等,近年来以一作/通讯作者在IJRR、TRO、TNNLS、TMech、RAL等SCI期刊,以及NeurIPS、CVPR、ICCV、SIGGRAPH、ICRA等国际会议发表6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教材2部,4次获最佳会议论文奖,担任IEEE RAS自主地面车辆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席,以及IEEE RAL、ICRA、IROS等期刊和会议编委,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全国金奖、 ICRA定位挑战赛第一名等,研究成果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军事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报告主题:


面向认知导航的空间感知与行为学习


报告摘要:


认知导航通过与环境持续交互实现学习和演进,是导航技术、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与应用场景深度交叉融合的导航新范式。本报告将探讨如何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利用多模态信息进行空间感知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环境交互不断学习行为策略,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认知导航。报告内容将重点介绍认知导航的概念及内涵,分析空间感知与行为学习对实现认知导航的重要意义;介绍在空间感知与行为学习相关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针对开放环境面临的新挑战,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资讯配图
张兴龙
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


个人简介:


张兴龙,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副教授、系副主任。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入选湖湘青年科技英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主要从事学习型预测控制、强化学习、以及机器人与无人系统自主决策与优化控制相关研究,主持/骨干参与基础加强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EEE T-RO, Automatica, IEEE T-ITS, IEEE T-SMCS, IEEE T-Mech, IEEE T-IE, IEEE T-VT,《自动化学报》, ICRA, IROS等期刊与会议发表/录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共融机器人专委会以及自适应动态规划与强化学习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任Discover Vehicles、Frontiers in Robotics and AI、《兵工学报》等期刊编委/客座编委以及多个国际会议编委和程序委员会委员。


报告主题:


移动机器人学习预测控制与优化决策


报告摘要:


模型预测控制(MPC)与强化学习(RL)在移动机器人决策与控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如何融合MPC的滚动时域优化机制与RL的闭环策略设计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本报告以移动机器人为重点研究对象,重点介绍我们在学习型预测控制、控制论驱动的强化学习、多机器人可扩展策略学习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

资讯配图
郑纯然
华为云AI应用算法技术专家


个人简介:


郑纯然,2025年9月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MaRS实验室,2025年10月即将入职华为云AI应用算法技术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的空间智能,在 T-RO、IJRR、RA-L、ICRA、IROS 等期刊与会议上已发表论文20篇,其中以一作或共一发表论文5篇,包括两篇 T-RO 论文。

他积极开源,推动社区发展。相关研究代码在GitHub上累计获得超过7.5k stars,其中他一作主导的FAST-LIVO系列算法获得了5.4k stars,并被学术界与工业界广泛采用,各平台视频播放量已超过39.8万次。近期,他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即将加入华为云从事具身智能相关研究。

个人主页:https://zhengchunran.com


报告主题:


以激光视觉融合为底座的空间智能


报告摘要:


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传感器成本降低,激光雷达与相机已成为空间智能中最主流的传感器组合,基于二者在端侧融合的感知方案,已在各类任务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要真正实现“1+1>1”的定位与重建效果,必须对二者的观测进行紧密耦合与高效利用,这对整个系统提出了极高挑战。本报告将重点探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如何在实验场景中构建高效易用的激光视觉“标定间方案”;其二,如何维护一个统一地图以管理异构的激光与视觉测量;其三,如何在测量层面高效紧耦,使系统能够获得接近像素级的位姿精度。同时,我们将展示基于激光视觉融合的下游应用,包括机器人在极端退化场景下的自主导航、真彩色Mesh重建、3DGS、以及物体级语义地图重建。

资讯配图
郑心湖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助理教授


个人简介:


郑心湖,香港科技大学 (广州) 系统枢纽智能交通学域和信息枢纽物联网学域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获得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的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应用不同形式的数据、优化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和与智能交通系统相关的信息物理系统中进行数据挖掘,并针对无人驾驶环境感知、多智能体的信息融合、多模态数据融合与分析等,展开了深入研究。他在同行评审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 40 余篇,担任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Vehicle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编委。获得2023年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4年中国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学者。


报告主题:


多模态多智能体协同感知


报告摘要:


近年来,个体车辆的环境感知能力显着提升。 然而,实际驾驶场景比现有数据集复杂得多,并且具有挑战性。 因此,仅仅依靠单一车辆的视角并不能满足全自动驾驶的基本需求。

与单车感知相比,车联网之间的协作有望带来更全面、更准确的环境感知。 本次报告我们将介绍多车辆、多视角、多信息源信息融合的研究进展。 此外,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因素,如恶劣的路况或极端天气,也会影响传感器采集数据的质量,导致感知算法的输出异常。因为我们提出一种基于改进BEV的融合框架,提升对远距离目标的感知精度。同时,我们进一步探索一种能够有效利用现有通信条件的融合框架,有效降低了通信带宽使用,并保证了感知性能。 此外,我们还实现了基于跨模态融合的模态灵活知识蒸馏,旨在提升现实世界利用多模态融合感知的泛化能力和训练效率,提高自动驾驶车辆应对现实环境变化的能力和可靠性。 还将讨论互联智能支持的合作感知的未来研究方向。

(最终排序以会议会刊内容为准)


更多嘉宾阵容:

ARTS 2025|第三届自主机器人技术研讨会:29位重磅嘉宾阵容揭秘!

ARTS 2025|分论坛:控制规划与多机器人

ARTS
大会组委会


资讯配图
ARTS
会议注册


资讯配图
  • 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注册链接:
    https://www.caa.org.cn/Content/10.html
  • ARTS 2025会议注册链接:
    https://www.cacpaper.com/register/142/user/preRegist

全日制在校生参会时,需带学生证,便于现场确认。


了解线下会议详情

请扫码加入【ARTS 2025 交流群】

资讯配图

ARTS
退费政策


会议举行一周前(10月11日23:59前)可申请退费;会议举行一周内(10月12日00:00后)申请退费或未参加会议不予退款。

如需退费,请联系会议组成员并发送姓名、手机号码、注册时间、退款原因等信息到会务组邮箱:liyuanyuan@shenlanxueyuan.com。

此外,若因注册信息填写错误等情况而需重新缴费,请联系会议工作人员,电话同微信:19016985878。

注:退费申请审核通过后,开具的电子发票将作废,请勿使用。退费将在会后开始办理。

ARTS
联系方式


深蓝学院
系人:李媛媛 

联系电话:19016985878(同微信)

联系邮箱:liyuanyuan@shenlanxueyuan.com

中国自动化学会办公室
联系人:屈洋 
联系电话:010-62522248

联系邮箱:caa@ia.ac.cn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R 机器人
more
【短Open Car】梦核式小玩具
Marvell,跌落神坛!
上交发布U-Arm:突破成本壁垒,实现超低成本通用机械臂遥操作
【投融资】76%毛利碾压AI同行,Vercel获90亿美元估值报价,v0工具驱动ARR已破2亿美元
AI算力从云端「下放」,Arm 为手机备好了「新引擎」
世界级CMF盛会高燃开启 劳尔、PeclersParis、WGSN演讲 小米、华为机器、优必选、迈瑞、联影等260+品牌终端出席
对话Arm高级副总裁:华为、小米自研芯片是大势所趋,会坚定与中国客户合作
从memory interface到mbist SharedBus
JBD“蜂鸟Ⅱ”彩色光引擎:0.2cc、6350 PPI,破解轻量化AR全彩显示难题
Science Advances | AI for Earth:聆听海洋的「脉搏」,新一代AI大模型精准预测十年气候脉动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