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5日-8日,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办,中移物联精彩亮相,系统性展示了以九天大模型为底座、水利大模型为核心,延伸至N类实际场景、N项应用能力的“1+1+N+N”一体化智慧水利产品体系。其中,“AI+水库矩阵化管理”解决方案已在重庆某区落地,成为重庆市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的先行示范案例,为全国水库从“人工管控”向“智能决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智博会现场AI+智慧水利展示
转型迫切
传统管理痛点与政策驱动的双向叠加
我国现有水库超9.8万座,作为防洪减灾、供水灌溉、生态保护的核心基础设施,其管理效能直接关系民生安全与粮食稳定。但长期以来,传统水库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已难以适配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需求:
监测维度单一,效率低下:多数水库依赖人工巡检,监测范围仅覆盖大坝周边核心区域,雨水情、渗流、坝体位移等关键数据采集周期长(如人工测水位需每日1-2次),且易受恶劣天气影响,无法实现全域实时感知。
决策依赖经验,科学性不足:水库调度、隐患排查多凭管理人员过往经验,缺乏降雨预报、洪水演进等数据模型支撑。
隐患处置被动,预警能力薄弱:白蚁侵蚀、坝体渗漏等隐患需肉眼发现,往往形成“事后补救”局面,无法提前防控。
在此背景下,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政策为智慧水利建设“定方向、划路径”:水利部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以“四全管理”(全覆盖、全要素、全天候、全周期)为目标,完善“四制”体系(体制、机制、法治、责任制),强化“四预”功能(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落实“四管”工作(除险、体检、维护、安全)。《“人工智能+水利”行动方案》《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技术大纲》等文件,则进一步明确技术落地标准,要求2027年前实现大型水库数字孪生覆盖率超 80%。
地方层面快速响应,重庆出台《重庆智慧水利总体方案》,提出 “业务全智慧、资源全整合、数据全共享、体验全方位”目标,将水库智能化改造列为“十四五”水利重点任务。重庆某水库的智能化升级,正是政策落地与行业痛点碰撞下的必然结果,也是中移物联“AI+水库矩阵化管理解决方案”在智慧水利建设的关键里程碑。
核心突破
“三层架构” 构建水库数智管理闭环
“AI+水库矩阵化管理解决方案”以数字孪生为底座,融合物联网、AI、大数据等技术,打破传统管理边界,构建“全要素感知+全周期管控+全场景智能”的水库数智管理体系,形成“感知-模拟-决策”的完整闭环,核心架构可拆解为三大层次。

AI+水库矩阵化管理解决方案架构图
(一)智能感知:“天-空-地-水-工”立体监测网络
全域感知体系作为底层支撑,通过“固定终端+移动装备”结合,实现重庆某水库全要素数据实时采集:
地面固定监测:部署8类核心终端,包括GNSS表面位移监测设备、渗压计、雨量计、水位计,以及120个白蚁监测装置;
空天地协同监测:引入无人机巡查系统、智能救生无人船,补充人工难以覆盖的区域;
通信保障:依托中国移动5G/RedCap、NB-IoT、PTN专线等网络,确保数据传输时延<100ms,即使在暴雨、大雾等极端天气下,监测终端在线率可保持99%以上。
这套感知网络彻底改变了“人工跑腿”的模式,改造后水库监测点增至63个,实现 “雨水情、坝体安全、生态流量”全维度覆盖。
(二)数字孪生:“数据底板 + 模型协同” 实现精准模拟
依赖于数字孪生平台的“算力支撑”,为重庆某水库构建了L3级数字孪生底板,并整合三类核心模型:
水文预测模型:结合气象数据,实现72小时降雨预报(准确率超85%)、洪水演进模拟。
坝体安全模型:通过AI算法分析GNSS位移、渗压数据,自动生成 “坝体健康评分”(0-100 分),当评分低于60分时触发预警。
调度优化模型:根据来水预测、灌溉需求、下游防洪标准,智能计算最优泄洪量,避免 “盲目泄洪”或“蓄水不足”。
(三)智能应用:“四全四预” 功能覆盖全业务场景
功能围绕水库管理的实际需求,打造“模块化智能应用系统”。
日常管理模块:包括“四全管理大屏”(实时展示监测数据、设备状态)、移动巡检APP。
应急决策模块:“四预系统”支持洪水预演、预案自动生成,2024年汛期该水库启动应急响应时,多部门协同调度响应时间缩短30%。
安全研判模块:AI坝体安全模型可自动识别异常数据,提前预警避免隐患扩大。
此外,系统还接入AI视频监控、通过平台可实时查看水库运行状态,提升监管效率。
实践验证
重庆某水库的 “智慧跃迁”
作为水利标杆案例,重庆某水库(中型水库,总库容超6000万立方米)的改造成效,直观体现了智能化转型的价值,实现三大核心提升:
(一)监测效能:从“局部抽样”到“全域实时”
改造前,水库仅靠巡检人员每日巡查,监测覆盖范围不足30%;改造后,63个监测终端+无人机/无人船形成立体网络,监测覆盖率达100%,数据采集效率提升50%以上。以白蚁监测为例,传统人工排查需每月1次,且易遗漏地下蚁巢,如今120个监测装置可周期性自动传输蚁情数据,处置效率提升80%。
(二)决策模式: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
运用水文预测模型进行洪水演进模拟,2024年8月,重庆遭遇持续暴雨,调度人员根据模型建议,提前24小时开启汛期水位预警和精确调控,引导水流平稳过渡到下游,从而有效避免水坝过载风险和对下游河床造成冲刷破坏。
(三)安全防控: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警”
改造后,水库安全隐患预警成功率提高25%。例如:2024年10月,系统发现副坝渗压计数据异常,通过AI分析模型,对大坝运行状况进行了智能诊断,并生成体检报告,为后续相关人员巡检维护提供依据。
该方案还具备“快速部署” 特性,为重庆其他区域,以及四川、贵州等山地多、水库分布密集的西南地区提供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AI+水库矩阵化演示平台
未来展望
智慧水利的“生态化延伸”
该水库的实践,只是中移物联布局智慧水利的起点。随着技术迭代与政策推动,水库智能化管理将向更广阔的场景拓展,形成三大发展趋势:
(一)技术深化:水利大模型赋能 “精准决策”
未来,中移物联计划将持续优化水利大模型,通过训练海量水库运行数据,模型可实现更精准的降雨预报(准确率目标超 90%)、更智能的调度方案生成(如结合灌溉需求、生态流量自动优化泄洪计划),甚至支持 “语音交互”(管理人员通过语音指令查询数据、生成报告)。
(二)场景拓展:从“单库管理”到“流域协同”
解决方案已具备向“河湖库一体化管理”延伸的能力,可将水库数字孪生与流域水文模型结合,实现“水库-河道-湖泊”的联动调度。未来还将拓展至智慧灌区、幸福河湖建设,助力“节水优先”战略落地。
(三)生态共建:开放合作推动行业升级
未来,中移物联将联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共同构建智慧水利生态联盟,一方面深化数字孪生技术能力合作,为中小水利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结合地方政策,降低中小型水库的改造成本。此外,还可复用中国移动在5G、AI、物联网领域的技术积累(如与“天地一体物联网平台”协同,实现偏远地区水库的卫星通信覆盖),形成跨领域技术协同优势。
结语
智慧水利的“长期价值”
水库安全管理的智能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水利行业“治理理念”的变革,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从“分散管理”到“协同高效”。中移物联的“AI +水库矩阵化管理解决方案”,以数字孪生为核心,打通了“感知-模拟-决策”的全链条,既响应了国家“智慧水利”的政策要求,也解决了行业实际痛点。
随着案例推广与技术深化,这套方案将助力更多水库实现“智慧跃迁”,为防洪减灾、粮食安全、生态保护提供坚实支撑。而中移物联也进一步完善了在“物联网+行业”的生态版图,从天地一体通信到中小企业数智化,再到智慧水利,其核心技术(5G、AI、物联网平台)的复用性,正成为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
未来,随着“数字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入,智慧水利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移物联将联合各方力量持续创新,将加速水利行业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跨越,实现“人水和谐”的现代化治理目标。
下期精彩继续

中移物联:谢倩
推荐阅读

直击2025智博会:中国移动物联网展区“AI+”应用精彩纷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