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多家媒体爆料,曾经一车难求、甚至需要加价提车的SU7 Ultra,正遭遇市场寒流。
有媒体分析,这或许与小米SU7 Ultra在二手车市场价格“血崩”有关。
风暴眼之中,小米汽车内部也开展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引以为傲的SU7 Ultra专属销售体系,正在被重组。

图源:小红书
据悉,从今年8月初开始,小米汽车在内部低调地调整了SU7 Ultra的销售体系。
这项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将小米SU7 Ultra的销售权限开放给所有小米汽车销售(极少数重点门店除外),同时将原本仅服务于SU7 Ultra的Ultra Master降级为高级销售,要求他们同时承担SU7、YU7等车型的销售指标。
目前,已经有城市的小米门店从原来的十多位Ultra Master变成只有1-2位。

图源:搜狐汽车
时间拨回到数月前,SU7 Ultra的登场是何等意气风发。
作为小米汽车的旗舰之作,它几乎承载了雷军对“高端”二字的所有想象:
超过1500匹的恐怖马力、在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刷新中国量产车最快圈速的纪录、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24K镀金车标……每一个标签,都足以让车迷热血沸腾。
而其52.99万元的定价,虽然昂贵,但在极致的性能参数对比下,似乎又充满了“性价比”。上市之初,SU7 Ultra也确实不负众望,订单火爆,仅花2小时就提前完成了全年的万台销售目标。
为了匹配这台“地表最强四门量产车”的定位,雷军和小米汽车专门为其量身打造了一套独特的销售与服务体系,其核心就是Ultra Master岗位。
这个岗位在SU7 Ultra还未正式发布时,就已经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据说筛选标准极其严苛,要求候选人不仅要来自法拉利、兰博基尼、迈凯轮、布加迪等传统超跑品牌,而且还都被安排要去考取赛道驾驶证。
雷军对此还特意做了回应,证实了当时的部分传言:“Ultra团队是精挑细选的,还专门参与了赛道驾驶培训。”

图源:微博
然而,彼时的万丈豪情,在今天的销售体系调整面前,显得有些落寞。
当精英的Ultra Master们不得不开始为SU7和YU7的订单奔走时,我们不禁要问:那台本应由他们倾力服务的SU7 Ultra,它的真实销售状况,是否真的已经大不如前了?

任何一款产品的市场表现,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小米SU7 Ultra从火爆全网到市场遇冷,既有其产品定位与定价的客观因素,也有后续口碑发酵和市场变化的主观“助攻”。
首先,是其“超跑”定位与高端市场主流需求的错位。
客观来说,小米SU7 Ultra的定价和产品定位,就注定了它很难成为一款能持续热销的“大众情人”。
一方面,52.99万元的起售价,虽然在性能车领域堪称“屠夫”,但这个价格本身已经将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拒之门外。
这是一个需要年收入达到相当水平的家庭才能轻松负担的数字。

图源:微博
另一方面,更核心的问题在于,SU7 Ultra是一台性能极致、近乎超跑定位的纯电轿车。
而长期以来,在国内50万级别的汽车消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奔驰E级、宝马5系和奥迪A6L(俗称56E)为代表的传统豪华品牌。购买这一价位车型的用户群体,他们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他们大多是事业有成、步入中年的社会中坚力量。对于他们来说,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社交名片和家庭伙伴。
他们需要的是品牌的沉淀与认可、空间的宽敞与舒适、乘坐的静谧与豪华。而SU7 Ultra所标榜的1500匹马力、赛道级操控,对于他们的日常用车场景来说,显然是严重“超标”的。
在城市里,你永远没有机会体验到1500匹马力全数释放的快感,反而要时刻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电门”。
因此,SU7 Ultra与56E的目标用户画像,存在着天然的偏差。他们对跑车这种更受年轻人青睐的产品,并没有那么感兴趣。
所以,SU7 Ultra目前的销量遇冷,或许才是这款车褪去光环后的真实市场写照。
此前的爆火,很大程度上源于小米品牌的巨大号召力以及早期“饱和式”宣发所带来的情绪价值——“50万买1500匹”、“纽北最速四门车同款”,这些title在初期确实充满了致命的吸引力。
但当热潮退去,消费者回归理性,开始审视自身真实需求时,才发现极致的性能并不能与日常的舒适与实用划上等号。

图源:微博
其次,是“虚假宣传”争议所带来的口碑反噬。
如果说定位问题是“先天不足”,那么后续的口碑风波则是“后天失调”。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关于“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虚假宣传”争议。
2025年5月爆发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事件,彻底撕开了SU7 Ultra的口碑裂痕。
数百名车主发现,价值4.2万元的选装件仅为装饰性设计,所谓“双风道导流”纯属子虚乌有——实测纸巾放在开孔处纹丝不动,前舱结构与普通版SU7无异。愤怒的车主组建维权群,援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退一赔三”,甚至启动集体诉讼程序。
尽管小米在5月7日致歉并推出补偿方案(改配铝制机盖或赠送2万积分),但车主并不买账:“花4万买个塑料壳,积分能当饭吃?”。
这一情况迅速在网上发酵,很多人赞同小米这是在“虚假宣传”,包括知名车评人闫闯,消费者的信任至此受到了伤害。

图源:微博
如果说产品力争议是内伤,二手车市场的崩盘则是致命一击。
2025年3月,首批SU7 Ultra交付时,二手车商曾以64.88万元高价收车,比新车价还溢价12万元。
然而到了6月,行驶2000公里的准新车报价骤降至42.8万元,三个月贬值15万元。甚至还有二手车商透露,如今一台行驶里程极短的SU7 Ultra准新车,落地就要比新车价亏损6-7万元。

图源:搜狐汽车
这种巨大的价格反差,不仅让早期加价提车的车主成了“大冤种”,更让许多持币待购的潜在客户望而却步。
毕竟,保值率是衡量一款高端车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严重的贬值,不仅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损失,也像一些网友总结的那样——“情绪价值不够了”。
不过,有些东西有好有坏,就拿产能这件事来说,目前小米SU7 Ultra新订单的提车时间在App上显示为6-9周,远快于小米SU7以及小米YU7,对于那些热爱小米这个品牌的粉丝来说,SU7 Ultra是他们相对能最快提车的选择。

图源:小米汽车APP
并且,平心而论,小米的这次调整,本质上就只是一种及时且理性的商业手段。
企业不可能花高薪养着一批精英人才,却让他们无事可做,这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将Ultra Master的优质服务能力释放给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既能提升整体的客户满意度,也能为公司的降本增效做出贡献。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对购买普通版SU7和YU7的车主来说,或许还是个好消息。他们将有机会享受到原本专属于SU7 Ultra车主的、堪称行业顶级的交付体验。
在B站等视频平台上,我们能看到许多车主分享的SU7 Ultra提车Vlog,视频中Ultra Master们展现出的专业素养、细致讲解和周到服务,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总的来说,通过SU7 Ultra的案例可以看到,小米也在学习如何在高端市场建立长期信任。
销售体系的调整既是现实压力下的妥协,也是对“过度营销”的纠偏。
当消费者不再为“话题标签”买单时,真正决定成败的,或许是那些默默打磨产品力的工程师和回归理性的市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