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人工智能、芯片等行业
欢迎各位客官关注、转发


光模块不是[小器件],而是数字经济的[血管系统]
光模块的本质是光电信号的[翻译官],数据传输的[咽喉]。
简单来说,光模块的核心功能是实现电信号与光信号的双向转换。
发送端将服务器、GPU产生的电信号,通过激光器(LD)转换成可通过光纤传输的光信号;
接收端则通过光探测器(PD)将光纤传来的光信号,还原成电信号供设备处理。
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是所有高速数据传输的必经之路。
就像城市的供水系统需要水管和水泵,数字经济的[数据洪流]也需要光模块与光纤组成的[血管]。
没有光模块,AI服务器的算力无法集群,云数据中心的信息无法互联,甚至我们每天刷的视频、发的消息都将陷入传输瘫痪。

生成式AI的爆发,彻底改写了光模块的需求逻辑。
过去光模块随云厂商资本开支周期性波动,如今则随AI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
大模型驱动算力激增,GPT-4的参数规模达1.8万亿,训练一次需1.2万颗GPU持续数月,而每颗GPU需100Gbps以上的互联带宽;
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1587亿美元,2022-2028年CAGR超30%,直接拉动高速光模块需求。
海外云厂商[砸钱]扩产,Meta计划未来几年投入6000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其[普罗米修斯]项目2026年投用后需百万个800G光模块;
谷歌、亚马逊、微软2024年资本开支合计1800亿美元,同比增长59%,其中70%用于AI基建。
国内算力闭环形成,阿里2024Q3资本开支380亿元,超出市场预期30%,字节跳动新建智算中心需10万个800G光模块;
[东数西算]工程直接拉动国内高端光模块需求超50亿元。
更关键的是,光模块与GPU的配比率正在提升。
传统数据中心中,1颗GPU对应3个光模块;
而在AI训练集群中,这一比例已升至Meta架构的1:8,甚至达到英伟达GB200集群的1:12。
这意味着,光模块的需求增速将远超GPU,成为AI算力链中弹性最大的环节。

技术路线的选择,是光模块行业的[生死线]。选对了,就能享受技术红利;选错了,可能被行业淘汰。
光模块的速率迭代,本质是算力需求倒逼技术突破的过程。
从400G到800G,再到1.6T,每一次升级都伴随着技术壁垒提升+市场集中度提高。
800G光模块之所以能成为AI数据中心的标配,核心在于其性价比最优。
中际旭创、新易盛等厂商良率超95%,量产能力达每月50万只以上。
需求结构上,北美云厂商占800G需求70%,以谷歌、Meta、AWS为主,国内阿里、字节2024年采购量同比增长100%;
据中信建投预测,2025年全球800G光模块市场规模将达130亿美元,同比增长40%。
需要注意的是,800G的竞争已从产能比拼转向技术差异化。
中际旭创推出基于硅光技术的800G模块,功耗降至7W以下;
新易盛推出LPO方案的800G模块,成本降20%,主要用于推理端。
1.6T光模块是下一代技术的入场券,其商用进度与厂商竞争力直接挂钩。
技术突破点上,1.6T光模块的核心是单通道200G,需要200G PAM4 EML光芯片和1.6T DSP电芯片支撑。
目前三菱、Lumentum已量产200G EML芯片,Marvell、博通的1.6T DSP芯片进入客户测试,国内源杰科技、长光华芯的200G EML芯片预计2025年量产。
封装与方案上,1.6T光模块的主流封装为OSFP-XD,支持DR8、4FR2等接口;
中际旭创的1.6T OSFP-XD DR8模块功耗低于23W,传输距离2km,已通过英伟达认证;
华工科技推出基于自研硅光芯片的1.6T模块,功耗降至11W,适配GB200集群。
需求预测上,2025年全球1.6T光模块需求300-500万只,英伟达、谷歌占60%,2026年增至1000万只,2027年占全球光模块市场份额超20%;
中信建投测算,1.6T模块单价约800美元,800G模块约400美元,2026年1.6T光模块市场规模将达80亿美元,成为行业增长核心引擎。
对于厂商而言,1.6T的竞争关键在于客户认证进度。
中际旭创已进入谷歌、英伟达供应链,2025年出货量预计300万只,市占率50%;
新易盛、光迅科技进入送样阶段,预计2025年下半年量产。
头部厂商的技术代差,将进一步拉大。
3.2T光模块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其技术方向已明确。
核心瓶颈上,3.2T光模块需要突破单波400G硅光芯片、3nm制程DSP芯片、高效散热方案;目前台积电3nm制程已用于1.6T DSP,单波400G硅光芯片进入中试,预计2026年突破。

中国7家进TOP10,市占率超70%
根据LightCounting 2024年全球光模块厂商TOP10榜单,中国厂商已占据7席,彻底改写了过去日美厂商主导的格局。
排名第一的是中际旭创,2024年营收33亿美元,核心优势在于800G和1.6T技术领先,在北美市场的份额达到35%。
排名第三的是新易盛,2024年营收25亿美元,LPO技术先发,是AWS的核心供应商。
排名第四的华为,2024年营收22亿美元,是电信市场龙头,同时布局硅光技术。
排名第五的是光迅科技,2024年营收20亿美元,具备芯片-器件-模块垂直整合能力,国内市场份额20%。
排名第六的是海信宽带,2024年营收18亿美元,依托家电+光模块协同,具备成本优势。
排名第七的是华工正源,2024年营收16亿美元,硅光芯片自研,在国内集采中中标份额较高。
未来,随着1.6T、硅光技术的推进,中国厂商的全球份额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25年超75%。
中际旭创全球光模块市占率18%,800G产品北美份额35%,1.6T进入谷歌、英伟达供应链。
2024年营收238.6亿元,同比增长66%,净利润42.5亿元,同比增长67%,研发投入超12亿元,占比5%。
新易盛是AWS核心供应商,份额60%,LPO技术先发,800G产品毛利率45%,为行业最高。
2024年营收155亿元,同比增长79%,净利润48.2亿元,同比增长385%,海外营收占比80%。
光迅科技是国内唯一具备芯片-器件-模块垂直整合能力的厂商,华为、中兴核心供应商。
2024年营收117亿元,同比增长52%,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95%,国内市场份额20%。
天孚通信是光组件龙头,FAU、隔离器全球市占率30%,也是英伟达1.6T光引擎核心供应商。
2024年营收38亿元,同比增长62%,净利润12.5亿元,同比增长62%,毛利率52%,为行业最高。
博创科技在相干光模块领域具备优势,进入诺基亚、爱立信供应链;2024年营收25亿元,同比增长38%,净利润3.8亿元,同比增长45%。
华工科技自研硅光芯片,国内800G集采中标份额25%;2024年营收117亿元,同比增长52%,净利润18.5亿元,同比增长52%。
源杰科技在25G、50G光芯片国产替代领域领先,硅光芯片进入中试;2024年营收8.5亿元,同比增长45%,暂未盈利,期待2025年海外突破。
太辰光是光纤连接器龙头,CPO配套FAU产品进入测试;2024年营收9.2亿元,同比增长30%,净利润1.8亿元,同比增长35%。
未来,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1.6T、硅光技术的高壁垒,将导致二线厂商难以追赶,头部厂商的市场份额预计从2024年40%提升至2026年60%。

从高速率到国产化,四大主线清晰
光模块行业的投资逻辑,已从周期弹性转向成长确定性,当前主要有四大投资主线:
①800G需求2025年达峰,1.6T 2025年商用,龙头厂商将直接受益于高速率产品占比提升。
中际旭创800G出货量全球第一,2024年750万只,1.6T市占率预计50%,2025年净利润有望超60亿元,估值对应2025年PE 25倍,低于英伟达40倍。
新易盛800G毛利率45%,为行业最高,1.6T进入谷歌供应链,2025年净利润预计55亿元,估值对应2025年PE 22倍。
天孚通信光组件与光引擎双轮驱动,1.6T光引擎出货量预计100万只,市占率30%,2025年净利润预计18亿元,估值对应2025年PE 30倍。
②硅光/CPO技术领先者,看长期成长。
硅光技术渗透率2025年超40%,CPO 2026年进入商用,技术领先者将享受估值溢价。
中际旭创硅光产品占比30%,CPO光引擎进入测试,技术储备领先。
华工科技自研硅光芯片,1.6T硅光模块功耗11W,为行业最低,国内份额领先。
光库科技CPO配套铌酸锂调制器,是国内唯一量产厂商,进入英伟达供应链。
③上游国产替代,光芯片/电芯片突破。200G EML、1.6T DSP国产化率不足10%,替代空间巨大。
源杰科技200G EML芯片进入中试,预计2025年量产,是国内唯一具备该能力的厂商。
长光华芯100G EML芯片量产,200G芯片研发中,是国内激光芯片龙头。
盛路通信1.6T DSP芯片进入测试,是国内少数布局该领域的厂商。
④车路协同、量子通信等新兴场景,将成为未来5年的[第二增长曲线]。
天孚通信车载光模块进入比亚迪、特斯拉供应链,2025年营收占比预计10%。
光库科技量子通信单光子探测器,进入国内量子通信网络供应链。
仕佳光子车规级VCSEL芯片,用于激光雷达,2025年量产。

当谈论AI算力时,往往聚焦于GPU、AI芯片等[明星赛道],却忽略了光模块这个[隐形冠军]。
从行业趋势看,光模块的高景气度至少持续3-5年。
AI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800G、1.6T、3.2T的技术迭代明确,中国厂商的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上游国产化替代空间巨大。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光模块不是短期炒作,而是长期成长赛道。
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光模块标的,核心看三个指标:客户认证进度、技术布局、盈利稳定性。
那些具备技术壁垒+客户粘性+成本优势的龙头厂商,将在这场算力革命中,持续享受红利。
部分资料参考:电子发烧友网:《从400G到1.6T:光模块技术迭代加速,LPO技术逐步落地》,投研自留地:《光模块行业:AI算力狂飙下的黄金赛道》,慧博资讯:《光模块行业深度:驱动因素、现状及趋势、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深瞳刘建强:《光模块投资:从英伟达Networking的暴增看光模块的投资机会》,简无知:《即将技术迭代的高速增长的赛道》,Leo光通信观察:《聊聊这两天光模块的股价波动》
本公众号所刊发稿件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回复,我们收到信息后会在24小时内处理。
推荐阅读: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勾搭:
18948782064
请务必注明:
「姓名 + 公司 + 合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