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车厂商“水深火热”

中国汽车报 2025-09-18 17:03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今年以来,我国重卡行业呈现显著回暖态势。然而,在重卡企业产销两旺的背后,产业链下游的挂车生产企业却普遍面临订单锐减、利润下滑、产能闲置的困境,部分中小厂商甚至陷入停产状态。这种鲜明反差的成因何在?

01

技术门槛低 同质化竞争挤压生存空间

“我们厂生产的栏板挂车,要是与隔壁几家厂子的产品摆在一起,不看铭牌压根儿分不清谁是谁,就跟‘孪生兄弟’似的。”山东梁山一家挂车厂负责人坦言。作为国内知名的“挂车之乡”,梁山聚集着上百家挂车生产企业。记者实地走访发现,除少数头部企业在轻量化、特种材料应用等领域建立起一定技术优势外,绝大多数中小挂车厂商的生产模式高度趋同。这些企业大多从外部采购车桥、悬架、车架等关键零部件,再通过简单的组装工序形成成品,在核心技术环节上几乎完全依赖上游供应商的支持。

这种低技术门槛的生产模式,直接导致挂车产品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在梁山挂车市场,各家厂商的产品宣传册内容千篇一律,大多以‘承载能力强’‘耐用性高’等通用表述为主,根本没有能突出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卖点。”梁山某挂车生产企业负责人王建军表示,正因为没有核心技术优势作为支撑,所以大家只能在价格上做文章。他举例说,去年一款13米栏板挂车的报价能维持在8.5万元左右,今年部分厂商为争夺有限的订单,已将价格压低至7.8万元。要知道,这款挂车的生产成本就接近7.5万元,“这样算下来,卖一辆车只赚3000元,这点利润还不够覆盖人工和资金成本。”

一位从事挂车生产多年的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表示:“像我们这些规模不大的工厂,既没有品牌影响力,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储备去搞研发创新,所以只能是别人做什么产品,我们就跟着效仿生产,在市场竞争中也只能靠拼价格来争取生存空间了。”

针对挂车行业普遍存在的同质化竞争、技术短板等问题,全国汽车标准化委员会挂车分标委委员、昌龙汽车董事长孙复森表示,长期以来,我国挂车行业始终未能构建起有效的技术壁垒,多数企业缺乏对先进技术的探索意愿,导致产品长期停留在中低端同质化竞争层面,难以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升级。据相关数据统计,当前国内挂车企业中,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不足15%,具备轻量化、智能化改装能力的企业占比更低。这种“重组装、轻研发”的发展模式,使得整个挂车行业在面对市场波动时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一旦市场需求收缩,低价竞争便成为企业的惟一选择,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生存压力。

资讯配图

02

市场需求收窄 订单遭遇下滑

“今年以来,国内半挂车市场较为低迷,不少挂车生产企业因经营压力被迫关门歇业,还有一部分企业则处于半停产状态。”山东梁山一家挂车生产企业负责人王海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公路物流行业整体承压及运价持续下行等因素影响,半挂车市场需求始终难以提振,市场活力严重不足。

市场低迷的态势在企业订单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河北驰威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李先生向记者介绍:“今年上半年,我们厂的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减少约40%。受此影响,车间大部分时间里仅有一半的生产线维持正常运转。”他进一步补充道,仅以3月和5月为例,企业单月订单量均不足百辆,这一数据与去年同期单月200辆以上的水平形成鲜明对比,而订单量锐减的背后,正是公路物流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的直接体现。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市场情况,记者来到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这里见到了正在卸货的货车司机张师傅,他驾驶的牵引车已经使用了8年。“现在运费实在太低了,就拿山东到北京这条线路(专线)来说,运费比3年前少了2000多元,除去油费、过路费等必要开支,一个月能攒下7000元就不错了。”张师傅表示,为压缩成本,他身边的很多卡友都在想方设法缩减开支,“只要挂车还能正常跑,就绝对不会考虑换新,毕竟新挂车的购置成本对我们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除了运价因素,政策法规的调整实施也对挂车市场需求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2016年,GB1589《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完成修订并实施,引发国内挂车市场的“换挂潮”。记者从多家挂车厂了解到,2016~2018年期间,仅轿运车和液罐车这两个细分品类的更新率就超过60%。大量挂车的使用年限集中在6~8年,目前仍处于正常使用周期内,这使得当前市场对新挂车的购置需求大幅减少。

更令中小挂车厂商承压的是,重卡企业推出的“车头+车挂”一体化金融打包方案,正在逐步抢占传统挂车厂商的销售份额。“现在买牵引车,经销商会推荐捆绑购买合作品牌的挂车,而且还能享受低息贷款的优惠。这样一来,司机根本没必要单独找我们买挂车了。”王建军说,某重卡品牌推出的“车头+挂车”组合方案,首付仅需12万元(6×4牵引车),而单独购买挂车的首付通常需5万元,这种金融政策上的优势,是中小挂车厂难以抗衡的。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独立挂车厂的市场空间被持续挤压,生存压力愈发沉重。

资讯配图

03

从“拼价格”到“创价值”

面对重重压力,国内挂车生产企业如何突破困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部分具有前瞻性的挂车企业已开始探索转型路径,从依赖低价竞争转向技术创新与差异化发展。

“我们自主研发的这款挂车采用高强度铝合金材料,比传统钢制挂车轻2~3吨,每百公里节油3~4升。”湖南晟通天力汽车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介绍说,尽管这款挂车的售价比传统产品高出2万~3万元,但凭借燃油经济性优势,已获得多家快递物流企业的批量订单。

除了技术层面的突破,针对市场需求日益细分的趋势,部分挂车生产企业开始摒弃“大而全”的产品策略,转向“专而精”的细分领域深耕。“我们洞察到煤炭运输领域对挂车的特殊需求,开发定制化运煤专用挂车。得益于这一差异化策略,该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挂车订单量实现逆势增长。”山东凯达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冯达透露,基于细分市场的成功经验,企业下一步还计划针对快递快运、冷链物流、危化品运输等不同领域的个性化需求,研发更多品类的专用挂车及适配新能源牵引车的新能源挂车,进一步拓宽产品矩阵。

记者了解到,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一些挂车厂也迈出坚实一步,推出“挂车租赁+维修保养”一体化服务,物流企业无需购买挂车,只需按月支付租金,即可享受定期维修、配件更换等服务。这种模式不仅大大降低物流企业的前期投入,还能获得稳定的长期收益,真正实现双赢。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孔震认为,挂车行业要想实现成功转型,企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重组装、轻研发”的发展理念,加大在材料技术、智能化改装、定制化设计等领域的投入,同时积极探索服务型制造模式,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他还建议,相关部门可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挂车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动行业标准升级,引导行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推荐阅读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汽车足迹

征求意见!辅助驾驶强制国标要来了

文:姚会法 编辑:孙伟川 版式:王琨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喜欢请点亮分享、点赞、在看
给小编加个鸡腿!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