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交织拓展AIoT智能边界,一体化融合加速万物智联演进

物联网智库 2025-09-18 17:07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作者:李宁远
物联网智库 原创

传统物联网技术构建了万物互联的初步框架,其核心范式可概括为“传感、传输、计算”的三层架构。在这一模式下,这种架构虽然实现了初步的连接,但其内在的割裂与滞后性显而易见:感知、通信与定位分属不同系统,不仅协同复杂,更导致从感知到行动的决策闭环冗长,不利于物联终端对环境做出实时、精准的响应。

而在今年的众多物联通信技术的展示中,我们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互联技术不再只是单一通信技术的迭代。从IoT到AIoT,从AIoT1.0到AIoT2.0,智能通信与感知定位的一体化新范式开始涌现。

物联网的旧范式以连接为核心,通信管道负责数据的搬运,其价值在于带宽和速率。而在向万物智联深入演进的过程中,通信“连接”范式开始向“交互”范式升维,即通信本身就拥有感知定位的能力,在传输数据的同时也在持续地“触摸”和“描绘”环境。

这一趋势的显现也预示着我们正在迈入真正的“人工智能+”时代,从“连接”到“交互”的升维,意味着AIoT的内核不再是互联网时代的“连接赋能”,而是“原生智能”。通信与感知定位功能的一体化正成为重构万物智联底层逻辑的一大特征。它使得每一次传输都自带认知世界的“感官”,从而驱动万物智联从“被动的网络”进化为“主动的、具有环境意识的智能体”,最终引发各行业范式的根本性革命。

智联技术基石,通感多维度融合进化

通感一体化早在2023年,就被ITU列为未来6G网络的“六大典型场景”之一,是当前无线通信领域的前沿方向。狭义的通感一体化是指有测距、 测速、测角、成像、目标检测、目标跟踪和目标识别等能力的通信系统。而广义的通感一体化则是指具有感知一切业务、网络、用户和终端,以及环境物体的属性与状态的通信系统,这也是万物智联阶段通信技术的未来愿景。

通感一体化技术的涌现,标志着通信技术从单纯的信息传输工具,正在进化为能够理解并响应环境的智能媒介。通过融合通信与感知能力,系统可在传输数据的同时捕捉环境特征,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实时感知和动态适应,大幅降低终端侧传感器的依赖与成本,同时提升了系统整体的敏捷性与可靠性。无线通信与无线感知融合的新型服务,可以预见的能更好的为大众及行业提供更加优质、便捷、人性化的服务与应用。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通感应用分别是蜂窝网络通感、Wi-Fi通感和短距通感。

蜂窝网络是物联网设备的刚需技术,目前热议的5G-A已经具备通感一体功能。5G-A通过无线信号反射、散射等技术应用,让通信设备在实现数据通信的同时,具备类似雷达等感知设备的环境感知、目标探测与跟踪等能力。

华为目前已经部署了众多5G-A通感一体基站,在多个城市实现了对低空飞行器、网联汽车等目标的精准感知与跟踪,感知与通信公用频谱但对通信速率影响极小。根据华为在5G-A低空经济场景的探索,通感一体网络帮助低空物流提升30%的飞行效率、节省50%的配送时间。

中兴通讯也积极布局5G-A通感一体业务,已经发布自发自收通感一体AAU,实现0-600米高度地空一体感知和通信能力;推出连续波和脉冲波双波形智能感知技术,实现0-1500米感知距离,解决了传统雷达设备在远距离探测与近距离无盲区之间难以兼顾的难题。

随着5G-A通感一体的广泛应用,以及向6G通感一体的演进,无线频谱价值有着很大的扩展空间。可以预期的是,蜂窝通感技术感知精度在不断提高,通信感知的价值也将从传统信息服务延伸至数字智能服务。

与强移动性场景相匹配的蜂窝通感不同,Wi-Fi通感在一定空间内应用得更多,目前业内已推出的方案多利用Wi-Fi信号中的信道状态信息CSI来实现对目标物体的感知。Wi-Fi信号天然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基于CSI的无线感知能力在非视距下能刻画信号在复杂路径中的变化。

资讯配图
图源:乐鑫

上图中乐鑫基于Wi-Fi CSI 技术的环境感知解决方案无需搭载额外传感器,就通过软件升级就能获得感知能力,实现精确的动作检测、环境感知和定位技术。目前基于Wi-Fi的通感一体技术在智能照明、安防监控、健康检测等多种场景渗透率正在不断提升,非常契合大规模部署和低功耗的应用。

专用短距通感技术则主要面向特定场景下的近距离高精度感知需求,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UWB、蓝牙还有星闪。

蓝牙作为典型的低成本近距离无线连接技术,现在正在加快其感知能力的提升,在定位市场焕发出新的拓展应用。蓝牙通感即利用基于PBR和RTT的信道探测功能让互联设备具有距离感知能力,典型的应用包括Find me和数字钥匙。

根据蓝牙技术联盟数据,2025年蓝牙设备年出货量达到54亿件,在消费、企业和工业场景中广泛存在的蓝牙设备在通感技术的加持下,将进一步释放其在位置服务和智能交互方面的潜力。

UWB技术面世之初就以高精度定位能力著称,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在今年的众多展会中,UWB通感一体的应用展示非常多,如纽瑞芯的“大熊座”系列UWB芯片、驰芯的CX系列、加特兰Dubhe系列UWB芯片。此前主要聚焦于室内定位的UWB技术,现在开始快速扩展至智能门锁、汽车无钥匙进入系统、工业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

根据ABIResearch预测,2025年全球UWB芯片市场规模将突破60亿美元,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反映出UWB技术在高精度定位和安全通信一体化上的独特优势正被广泛认可。

星闪作为中国原生的新一代近距离无线连接技术,也是通感一体化的代表性技术。星闪在持续增强无线通信连接能力的同时,不断在提高定位、感知能力,并基于现有星闪通信硬件架构,以及双天线全双工设计及分时调度机制,通过空口及协议联合设计、频谱资源共享、软硬件设备共享等手段,实现通信、感知信号的同时收发和功能的一体化设计,达到通信功能与感知功能的融合共生。

资讯配图
图源:华为海思

无感且泛在的智能体验,智能通信定位一体化催化万物智联

通感一体化将通信网络本身变为一个巨大的、主动的传感节点,主动发射信号去感知和探索环境,从而实现对物理世界无时无刻、无缝无感的“主动认知”。基于这种无处不在的主动认知,AIoT场景中的智能消失在环境中,成为一种基础能力,所以我们认为,无缝的通感正在加速“万物智联2.0”时代的到来。

在此前我们讨论端侧AI、边缘智能的文章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即人工智能下沉带来的高效闭环是智能应用开始广泛落地的关键。通感一体化其实也是高效闭环的一部分。

传统通信与感知分离的模式因系统异构、数据不同源、时延过大等问题,闭环效率低下,通感一体化在信号层、硬件层和资源层实现了原生统一。同一套设备、同一段频谱同时承载通信与感知功能,这不仅带来了极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成本优势,更从底层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兼具“传输”与“认知”能力的基础设施。

不能简单的将这一技术演进看作是频谱和硬件的高效复用,仅仅只是把通信传感这些智能功能的前序步骤的闭环压缩到极致。通感一体化基于通信感知能力的智能让基于明确数据的推理,升级为基于隐性环境线索的认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场景理解。

当通信信号具备感知能力时,整个物理空间成为一个可实时解读的“文本”,通信网络不再仅仅传输数据,而是在持续理解环境。这一技术演进最终将让AIoT设备所处的互联环境开始具备原生的智能,不仅推动智能应用在“感知—通信-决策-执行”链条中更高效地流转,更使得万物智联愿景中的实时泛在智能成为可能,这种技术演进无疑是万物智联迈向大规模普及的关键方向。

资讯配图

此外,这种“通信即感知”的能力,使得智能下沉为弥漫在环境中的一种基础能力,形成了一种无感且泛在的智能体验,也在改变着智能交互的逻辑。当通信信号能够感知目标的存在、姿态、轨迹时,人机交互将变得无缝、自然且无处不在。例如,智能家居不再需要唤醒词,房间通过Wi-Fi信号感知到你的醒来状态自动调节灯光,车载系统感知驾驶员体征判断其疲劳度并预警。这种交互不再是“指令与响应”,而是基于对环境深度理解的预判与协作。

建立在通信与感知融合的基座上的智能应用,无论是自动驾驶车辆之间的相互感知与协同,还是基于无线信号的无感健康监测,抑或是人与AIoT之间的协同联动,依托通信网络的全域覆盖特性,更方便实现跨场景数据联动,后续也更容易推动“单点智能应用”向“多设备智能交互”以及“多元协同智能”转变。

从单点向全域多元智能协同推进,未来的智能应用也不再局限于孤立场景的体验提升,而是走向跨空间、跨设备、跨行为的整体智能协同。通感一体正在为真正无感且泛在的万物智联愿景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

写在最后

当前通感一体化还处在初期阶段,但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二者的融合不仅是频谱与硬件的协同,更是对智能边界的拓展。AIoT产业链正在构建这样一个既能通信互联又能解构环境的智能矩阵,而AIoT前沿技术创新也越来越依赖于这种多维能力的系统化融合。

2026中国AIoT产业年会即将召开,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通感
more
【报告】Agent专题四:西南证券-AI专题·Agent:智能体基建厚积薄发,商业化应用曙光乍现(附PDF下载)
【报告】Agent专题三:AI行业专题报告:国产Agent不断演进,通用协议推进系统性应用(附PDF下载)
AI是不是一场世纪大泡沫,顶级分析师发布「AI泡沫检测器」,5个读数一看就懂
Nature | 20年后你会患上哪些疾病?AI准确预测超1000种疾病患病风险,助力预防
昆仑芯超节点引领国产算力升级,AI基础设施从“可用”到“高效”
AI+机器人唱主角,365项产品拟被认定成都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全球首个AI基因组诞生,35亿年生命代码重编程!生物学迎「ChatGPT时刻」
体验完 Meta 最新的 AI 眼镜,我想把买 iPhone 17 的预算留给它
我试戴了 Meta AI 带屏眼镜:第一次觉得 AI 眼镜有戏了
苹果承认iPhone17系列及iPhone Air存在相机漏洞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