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产业观察组
推荐报告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布局全景梳理与招商策略建议深度研究报告》,

发现趋势,遇见未来
FORWARD
第一个倒在AI浪潮中的大学,出现了!
全球名校轰然倒塌
前几天,一则新闻在全球头条和社交媒体刷屏——世界三大顶级高级翻译学院之一蒙特雷明德国际研究学院(MIIS),宣布2027年6月停招其唯一的研究生。

这意味着,“翻译界的哈佛”轰然倒塌。
作为“全球口译的最高学府”,蒙特雷在翻译界如雷贯耳,培养出了无数的杰出校友。该校毕业生广泛服务于联合国、欧盟、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政治外交舞台上的关键人物。在重要的国际会议和谈判中,也经常能看到蒙特雷校友的身影。
对无数学翻译的学生来说,蒙特雷几乎是“终极梦想”。
然而,这样一所顶尖名校居然也黯然离场,让人有一种大厦将倾的怅然感。
表面看,蒙特雷的倒闭是因为深陷财务危机,但根源是已经招不到学生了。根据校方在2025年的公告,当前的注册人数约为440名,不到最初设定的招生人数的一半。
人工智能是背后最大的推手。
有数据显示,与纯人工相比,AI翻译效率提高近9倍,成本平均降低90%以上。例如谷歌翻译支持108种语言互译,采用Transformer编码器+RNN解码器的混合模型架构,日均处理翻译量达1500亿单词。
就连一向被认为门槛很高的垂直领域,也相继被大模型攻克。金融、医疗、法律等专业领域的AI翻译,掌握了行业专业知识和语言模式,能自如应对跨境电商、多语种客服、国际会议同声传译等场景。
这导致市场上需求的纯人工翻译岗位急剧下降。

时代浪潮之下,国内一些高校也无法独善其身。
2020-2024年,全国约120所高校调整专业,占开设院校的2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撤销英语本科专业,北外、上外等顶尖外国语院校录取位次暴跌(如广东理科录取位次从8827跌至22604 )。
换句话说,AI冲击下,英语有可能成为第一个被AI淘汰的专业。
而上个月,一份关于人工智能产业的重磅文件发布,标志着国家层面对AI战略的全面升级。届时,不单单是翻译行业,各行各业都将被重塑,一场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正呼啸而来。
从“互联网+”
到“人工智能+”
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文件。巧合的是,10年前,即2015年发布了另一份影响深远的文件——《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这两份文件的命名极其相似,但“人工智能+”会比“互联网+”产生更为猛烈的爆发力。
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政策前,不妨先回顾下“互联网+”带来的震撼与颠覆。
我国的互联网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1999年前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网易、携程、盛大、京东几乎全部是在这段时间诞生。这个时期,中国互联网的基本模式成型:“门户+社区+电商+社交+游戏+文娱+搜索”,并引领超过20年的浪潮。
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思潮席卷全行业,传统的工业、制造业、餐饮业、建筑业、医院、科研等行业利用互联网实现升级改造。最狂热的时候,“用互联网思维把每个行业都重做一遍”成为业内信条。
于是,互联网+短信有了微信、互联网+打车有了滴滴、互联网+外卖有了美团、互联网+娱乐有了快手、B站、抖音……在风起云涌的细分赛道上,新一代的独角兽肆意生长,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巨无霸。
可以说,“互联网+”彻底改写了商业模式,几乎没有不受互联网影响的行业。那些没有主动融入时代大潮的企业,都不可避免遭受猛烈冲击;而先行者的优势却成就了一批企业,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无尽的财富。
如今,2025年像极了2015年。
只不过,“人工智能+”比“互联网+”的颠覆将更宽广,影响将更深远。如果说“互联网+”让效率提升了3倍,那“人工智能+”可能会把这个数字变成10倍。
与以往发布的任何一份人工智能政策不同,新文件清晰地标注了3个关键的“里程碑”,也就是三步走的时间表。这意味着这不是一个遥远的规划而是截止日期清楚的“军令状”,它会迅速拆分成各级政府、国央企的首要任务,立刻执行:
1.到2027年,AI要和关键领域深度融合。新一代的智能终端、智能体的普及率,要超过70%。这就意味着,两年后,AI工具可能会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普及。
2.到2030年,AI要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智能设备普及率超过90%。它意味着智能经济将与传统支柱产业并肩,甚至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AI将深度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毛细血管。
3.到2035年,我们要全面进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时的AI,将像今天的水和电一样,成为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虽然“人工智能+”的潜力已经被大部分人感受到了,但它的核心价值还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导致难以捉摸它的深度。
这与2012年移动互联网萌芽时代很像,当时距离苹果推出iPhone已经过去了5年,不过大家仍不明白为什么要把直板的诺基亚换成智能手机。但随着APP功能的进一步挖掘,智能手机生态被极大丰富,核心价值得到肯定。
而新文件提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智能原生”,这将是“人工智能+”最值得关注的核心价值之一。

“互联网+”催生了平台经济,“人工智能+”则将催生出更具颠覆性的“智能原生”生态。该概念指从产品设计、技术架构到商业模式均以人工智能为底层驱动力的系统或企业,没有AI则产品本身不复存在。
换句话说,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是APP,而智能时代的入口则是直接理解用户需求的智能体。流量分配逻辑将从“平台中心化”转向“以用户意图为中心”,引发新一轮的产业洗牌。
趋势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像涓涓细流,我们不一定能察觉到,等察觉的时候已经是惊涛骇浪。“人工智能+”正处于这个关键档口。
“人工智能+”时代
城市崛起的下一波浪潮
不仅是各行各业,城市格局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一批城市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刻改写了中国城市竞争格局。杭州依托阿里巴巴成为“电商之都”,深圳凭借腾讯和完整的硬件产业链成为“创新之城”,北京坐拥百度、字节跳动等巨头成为“互联网中心”。
“人工智能+”时代也同样如此!
不过,新时代下,城市竞争逻辑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算力、数据、算法取代流量成为新生产要素,顶尖AI人才成为稀缺资源。前瞻认为,有两类城市能够占据先发优势:
一类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另一类是拥有强大的应用创新能力。
北京、上海等坐拥顶尖高校与科研院所,是大模型等底层技术的创新策源地,吸引全球顶尖AI人才,主导基础理论突破和核心算法创新。而深圳、杭州、苏州等凭借深厚的制造、电商和生物医药产业根基,拥有海量数据与丰富场景,能快速将AI技术转化为产业解决方案,实现规模化应用。

还有一类城市有望成为黑马。
这类城市或许在整体产业规模上不占优势,但往往依托本地特色产业基础或科研优势,在特定AI应用领域构建起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比如,合肥依托中科大和科大讯飞,已成为全球瞩目的“中国声谷”;西安凭借航天产业积淀,在“AI+航空航天”等领域特色鲜明……

当前,“人工智能+”正处在从技术突破迈向大规模产业应用的临界点,犹如2015年“互联网+”爆发前夜,各个城市必须认识到这是重塑产业格局、实现换道超车的战略机遇期。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地方政府可以围绕“摸家底、挖需求、调业态、育企业、促招商”五个维度,构建“人工智能+”系统性发展框架:
一是,摸家底:系统性盘点本地AI资源禀赋与产业生态
“摸家底”是前提,奠定决策基础。需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盘点数据资产,建立城市数据资源图谱;评估算力基础设施,清查本地数据中心、智算中心、超算中心的算力规模;摸清本地科研与人才储备,明晰技术实力;诊断产业基础,深入分析本地现有产业结构,识别哪些细分行业具备与AI融合的巨大潜力和基础,绘制本地“AI+产业”生态地图。
二是,挖需求:以场景驱动,挖掘并释放真实AI应用需求
“挖需求”是导向,牵引服务供给。征集“高价值场景”,确定一批需求明确、痛点清晰、效益可衡量的“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搭建“场景对接平台”,降低企业搜寻和试错成本;打造“标杆示范项目”,通过实际效益展现AI价值,激发潜在需求;开放“公共场景试验场”,加速技术迭代与应用验证。
三是,调业态: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与新业态孵化
“调业态”是核心,优化产业结构。推动“AI+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实现降本增效和转型升级;培育“AI原生”新业态,为未来产业竞争布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要素集聚共生,形成协同效应;制定标准与规范,为新业态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是,育企业:构建全生命周期企业培育体系
“育企业”是主体,壮大产业根基。建立企业培育库:基于“摸家底”数据和成长性评估,建立分层次的企业培育库。重点遴选和扶持本地在关键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引领能力的“链主”企业。大力培育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服务特色鲜明的“专精特新”人工智能企业。提供精准的政策辅导、市场对接、融资对接、人才引进服务。
五是,促招商:开展精准化、生态化的招商引资
“促招商”是抓手,注入发展动能。绘制招商精准画像:基于“摸家底”(缺什么)、“挖需求”(要什么)、“调业态”(重点发展什么)、“育企业”(需要什么伙伴)的结果,精准绘制招商地图,明确招商目标企业类型。构建“热带雨林”式招商生态:招商重点从单纯引进单个项目,转向引进能补链、强链、延链,并能融入、共建、提升本地产业生态的关键节点企业。同时,综合利用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系统招商等新型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效率和质量。
前瞻产业研究院深耕产业研究和产业规划27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积淀深厚,能够为各级政府提供产业规划、产业招商和园区运营的全链条服务。我们帮助城市诊断产业基础、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可实施的行动路径,助力城市在人工智能新赛道上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前瞻产业研究院期望与各地政府携手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共同打造智能经济新高地。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封面配图来源截图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布局全景梳理与招商策略建议深度研究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2】《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式AI)行业发展前景展望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