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产业未来大会圆满收官:于嘉禾之地,共启产业精耕新篇章

36氪 2025-09-18 18:13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精耕时代,潮涌嘉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晓曦

2025年,全球经济格局与产业生态正经历深刻重构。技术革命浪潮的持续奔涌与资本市场逻辑的根本性重塑,共同宣告了粗放式增长时代的落幕,以深度挖掘、协同创新与长期价值为核心特征的"精耕时代"正式开启。

在此背景下,9月11日,36氪产业未来大会在厦门圆满闭幕,本次大会以"精耕时代,潮涌嘉禾"为主题,与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达成了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中国产业升级的核心路径。大会旨在搭建政、资、产三方顶尖智慧平台,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先进制造、新能源与大消费五大核心赛道,推动资本逻辑从规模扩张转向效能革命。

资讯配图

会议伊始,36氪合伙人、副总裁李政发表“中国产业的未来在哪”的主题演讲,他表示,今年一级市场募资端和投资端呈现同比双升态势,投资方向也逐步转向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硬科技领域,从关注用户量、GMV到频繁地讨论起技术参数、良品率,创投市场已经从上一个“创新模式”周期进入“硬核时代”。硬科技创业者除了需要在各自的技术领域上深耕,他们也需要产业资本多维度的赋能,更需要社会共同搭建起一个适合创新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而这也是产业资本的未来方向。

资讯配图

在以“新周期,新叙事”为主题的圆桌论坛环节,嘉宾们探讨了产业如何更好地与资源协同链接等相关的问题。厦门创投副总经理陈杰指出,要避免产业趋同、产能过剩的内卷,应该沿着龙头产业和配套的优势产业做集中投资,把企业从小到大扶持创新,把科技水平做到全球最强,带动产值、税收、就业,反过来也可以带动上下游企业的成长。

资讯配图

聚焦核心赛道技术突破

当下,具身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备受关注。

资讯配图

产业热度虽然不断攀升,并且新入局的玩家也在逐渐增多,资本的投入也使得产业相关的技术和成果不断成熟,但产业中却依旧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拓攻机器人CEO张羽在“从飞控到整机:拓攻的技术突围与产业创新”的主题演讲中提到,飞行器不是单一硬件,而是一整个生态系统。除了飞行器机体本身,控制系统也需要与之配套的、高精度的仿真系统和控制方案,这不仅对研发很重要,对实现可靠交付、高效培训和规模化落地也很关键。

资讯配图

这表明,虽然低空经济融资活跃但基础设施滞后,资本布局需兼顾技术与生态。在“起飞前的‘最后一公里’”圆桌环节,光速光合合伙人蔡伟表示,目前,低空经济领域的投资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投早投小,约40%的投资都投在了天使轮,二是持续加注有规模和订单的头部明星企业,三是投资标的从主机厂开始转移到上游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企业。

在该环节里,各位嘉宾还探讨了低空经济所面临的各项难点:空域交通网络尚待完善,应用场景向消费端转化是行业瓶颈等。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其中,上海沃兰特副总裁许悦就提到,出海是大势所趋,首先,在出海前,我们需要在国内设立稳固的支点,因为谁错失了中国第一,谁就错失了世界第一,所以立足点必须足够稳定。第二是选择好出海路径,这既要考虑到双边关系的稳固程度,也要考虑到适航双边认可。中国商飞和中航工业出海的经验都是非常宝贵,值得我们学习。第三是目的地国家具备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停机坪,候机楼,充电桩,维修基地等都需要跟上节奏。

资讯配图

而在“产能过剩阴云下,新能源投资如何穿越周期?”的圆桌对话中,各位嘉宾探讨了AI驱动新型能源系统与产能过剩化解的话题。

再石资本杨佳莹认为,能源的核心指标是度电成本,当下新能源技术迭代速度快于产能调整节奏。落后的产能面临的并不是简单的供需失衡问题,而是不符合行业“降本增效”的底层逻辑,终将会被市场淘汰,这是行业升级的必然结果。

资讯配图

此外,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新能源与交通工具的关系正在发生进一步变化,这或许会衍生出新的产业机会。星星充电高级副总裁兼数字能源研究院院长王迪在“星星充电AI驱动的新能源三网融合发展之路”的主题演讲中就提到,“算法正在重新定义能源网络,未来还可能进一步实现“车网互动”——新能源车不光能充电,还有机会放电参与电网调控。这意味着未来交通工具不再只是能源的消费者,还能变成能源网络供给的参与者。”

资讯配图

不仅如此,在诸如AI等一类的新技术加持下,新能源产业也将解决更多传统能源行业所面临的难题,远景科技集团零碳综合能源产品线总工程师胡洋在“AI+新能源,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型能源系统”的主题演讲中表示,连接、协调具有波动性的发电侧和用电侧,突破成本、安全、绿色的能源“不可能三角”,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是关键,智能物联网平台与人工智能算法就是核心。

资讯配图

在“具身智能,“马拉松”刚刚开跑”的圆桌对话中,嘉宾们探讨了具身智能技术路线与商业化路径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具身智能产业中,工业场景如港口、船舶等替代空间大,人形机器人五年内成本或降至万元级;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平衡大脑-本体协同与垂直场景深耕。

资讯配图

当前具身智能的融资虽然活跃,但中美技术差距仍然显著,在“具身智能投资指南:从技术到市场的跨越”的圆桌对话中,光源资本合伙人、光源创新基金管理合伙人吉星指出,未来新的AI范式中,人机交互的起点将发生根本性改变。过去,我们所有交互的起点都是“屏幕”,整个数字生态建立于此。而在未来,这个起点很可能就是“机器人”。

资讯配图

此外,国产替代成为了产业发展中无法绕过的核心议题,而在“国产替代下半场: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渗透的路径与挑战”圆桌对话中,嘉宾们便探讨了国产技术壁垒与生态构建的各项问题。

资讯配图

消费与产业带升级

在消费投资领域,如今中国品牌在供应链与产品力上已经具备不容忽视的优势,但在品牌国际化与情绪价值传递上仍需突破。

资讯配图

在“全球视野,本地深耕:消费投资的“Glocal”之道”的主题演讲环节,路威凯腾人民币基金主管、亚洲基金董事总经理李晶指出,我们以国际化视野结合对本土市场的敏锐洞察,坚定不移地探寻消费市场内跨越周期的确定性。凭借在全球消费投资市场接近四十年的深耕经验来寻找消费领域那些可持续、跨越周期的长期价值,让中国品牌与全球趋势同频共振。

资讯配图

在“产业升级的飞轮是如何转动的?”圆桌对话环节,嘉宾们探讨了AI对于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1688产业带优供特区总经理卓含表示,To B和To C最大的不同在于,B2B的卖家和买家在整体采购品类、采购链路、采购流程上都相对确定,能较好的被沉淀、识别和匹配,在AI的应用上,更有利于更好的去提升TOB领域供需精准匹配的效率。

佛山南海晶步电商负责人潘嘉雯也指出,未来一定是年轻人主导市场,AI很可能重塑整个生产流程和经营模式。我们要多招聘年轻人,利用年轻人的思维、年轻人对AI和电商的理解,来开拓传统企业的视野。

资讯配图

医疗医药创新趋势

在医疗医药领域,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则是,生物医药产业历经了三年的资本寒冬,即便2025年BD出海带动了二级市场回暖,但实体产业仍是冰火两重天。

资讯配图

在“医疗、医药科技创新及产业趋势”的圆桌对话环节中,嘉宾们深入探讨了行业复苏与技术创新相关议题。首先,生物医药五年周期特征显著,高特佳投资于建林认为,做投资要深刻理解周期,创新药行业发展是政策周期、资本周期、技术周期、产业周期多重叠加的结果。投资正是了解周期、预测趋势、提前布局、与周期共舞的过程。站在2025年中国创新药行业新的十年起点,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周期的力量,期待行业加速回暖,迎来复苏。

厦门海沧生物科技总经理李晔指出,生物医药产业是有共同监管条件、共同应用场景、共同要素需求的细分产业领域集聚而形成的。我们要围绕创新,努力打造专业化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搭台、赋能,抓住资本市场活跃的机遇,促进产业的升级发展。

资讯配图

AI重塑制造业生态

资讯配图

在AI与制造业融合领域,“AI时代,“新电力”如何催生产业链式反应”的圆桌对话环节,嘉宾们深入探讨了AI重构生产关系的路径与挑战的核心议题。

AI在制造业从工具正在逐渐向生产力重构演进,松禾创投合伙人江冬云指出,AI正在重构制造业的生产逻辑与竞争力:一是让创新想法通过柔性产线快速实现;二是推动“经验制造”转向“数据制造”,解决缺师傅、良品率不足等问题;三是优化供应链效率,链上各环节从市场倒推生产。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制造场景,为AI技术落地提供绝佳试验田,这种“应用反哺技术”的路径将是中国赢得AI制造竞争的关键优势。

由于港口、工厂物流无人化面临着存量改造难题,亟需破局,主线科技合伙人及前瞻院院长王超博士提到,AI具有超过人类的复杂计算和推理能力,能够更具革新性、灵活性、高效性的实现全行业提质增效的目标。实战中以核心环节先切入工业流程,打造最小循环,再系统性的拓展到整个业务覆盖面,赋能整体行业升级。让AI成为人类的先进生产力工具,培养各垂直应用场景AI使用人才,是促进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资讯配图

活动最后,现场还发布36氪2025中国“十大未来产业”暨“最具影响力”产业投资机构名册,其中包括具身智能、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新质生产力、半导体/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各个产业领域。即便做法不尽相同,可最终都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它们共同活跃在产业投资的赛场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产业的崛起铺好了一条大道。

站在"精耕时代"的起点,硬科技赛道的协同创新正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因此,产业大会不仅是一次思想盛宴,更是产业升级的行动宣言。正如"嘉禾"象征的坚韧生长,中国产业正通过技术深耕、资本耐心与生态协同,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