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上品堂刘旭升:千亿海参市场的「新变量」,鲜炖品类能否打开增量空间?

36氪 2025-09-18 18:13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有机鲜炖如何重构消费者对海参的期待?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1700多年前,渤海湾的渔民在赶海时,偶然捕获到肉厚体韧的“土肉”,通过炙烤的方式完成了海参最早走进人类饮食的历史。

在吴国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里,也有相关记载:“土肉如小儿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

这一吃,便是一千七百多年。从三国时期的"炙食土肉",到明清宫廷的“竹影海参”,海参的滋补价值被代代相传。东晋文学家郭璞在《江赋》中曾以“土肉石华”盛赞海参的珍奇。

从古代皇室的御膳珍品,到近代沿海人家的节庆佳肴,海参始终带着“珍贵”的标签。却也始终困在“干制保存”的枷锁里。

没人细算过,那数小时的泡发水中,究竟流失了多少营养;也没人质疑过,高温炖煮后,海参里最关键的海参皂甙、海参多糖、氨基酸等是否还能留存。

直到薛长湖院士团队用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传统干海参经泡发、高温水煮后,核心滋补成分流失率竟超60%——相当于人们花高价买来的海参,近三分之二的价值都悄无声息地消散在水中。

将时钟拨回到2003年,这种“营养流失”的行业痼疾就已引起上品堂创始人刘旭升的警觉。当时已推出即食海参品类的团队发现,经过多次泡发的海参“不好吃、没味道”。后来才知道是海参中的重要营养成分流失使然。

自此之后,如何攻克这个问题就成了刘旭升的心病。

2014年,解法终于有了眉目。上品堂和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团队合作,研发出了鲜炖海参的前身——鲜食海参,不高温蒸煮、不泡发,能保留原汁原味。但有个缺点:得冷冻储存,用刘旭升的话说,不方便食用,也不利于流通。

于是,时间又进入到了解决新问题的摸索中,这一摸索。就是11年。

“先是鲜食海参的冷冻问题,后来是设备适配、冷链配合,还有海参自溶酶的处理,每一步都得试错。直到这两年,设备、冷链都成熟了,才真正落地。”

一个新品类,一件开创的事情,本就意味着艰难不易,如刘旭升所说,“要是顺畅的话,也不用28年才出这样的产品。”

如何才能让海参避开泡发、高温等程序带来的口感、营养流失等问题?

刘旭升给出的答案是一种公司自主研发、名为“双舱锁鲜”的技术,通过外舱恒压蒸汽营造稳定热场,内舱实施梯度低温熟化,能精准保护海参胶原蛋白结构与肌纤维,并结合物理去腥技术,释放海参天然原鲜。

不过想要用户抛弃原来的习惯,接受新东西,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进行教育。当36氪把这个问题抛给刘旭升时,他表示,有机鲜炖海参虽然是新品类,但很多人吃完,大概率会选它,尤其在当代人将健康排在第一的大趋势下。

刘旭升的笃定有足够的支撑。

营养上,上品堂基于“不泡发”和“双舱锁鲜”,海参中最重要的氨基酸等核心营养成分的保留率,可达传统泡发干参的十倍;口感上,鲜香Q弹、胶质饱满,没有了海参千年以来“腥、柴、难吃”的痛点,安全健康上,无添加,纯净原汁,配料表极致纯净。

作为行业首个“吃螃蟹”的人,上品堂最近获得国际权威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认证,确认为“中国大连有机鲜炖海参品类开创者”。其用“三不一选”——不泡发、不高温蒸煮、不添加,只选大连有机海参原料,重新定义了定义鲜炖海参的标准,更是终结了千年干参一统天下的局面。

今年,刘旭升已经五十多岁,他将三十六年的人生都献给了海参和生蚝。他用7年的时间将生蚝小镇打造成辽宁省级特色小镇,高端生蚝产销量名列全国前茅。现在,他又有了新的目标,就是将海参也做到行业第一。

一个28年的海参品牌如何保持年轻活力,又是如何能在每次时代浪潮中精准捕获消费痛点的呢?最近,我们和上品堂创始人刘旭升聊了聊

资讯配图

以下是36氪与上品堂创始人刘旭升对话(经编辑):

资讯配图

鲜炖海参不是突发奇想

36氪:海参在地球上生存了有六亿年,食用历史也有一千多年了,但过去很长时间其工艺好像一直停留在干海参阶段。

刘旭升:过去没有冷冻技术,很少有人能随时吃到新鲜的猪牛羊肉;豆角也是,冬天想吃就得提前晒干,做成干豆角存着。干海参最初也是这么来的,为了能放得久,才做成干的,吃之前得发制。

但海参的工艺发展一直落后于蔬菜、肉类这些大众食材,因为后者是高频消费品,研发投入多、迭代快;而过去很多年,海参只是少数人甚至高端人群的消费品,受众窄,研发和关注度自然少,工艺就跟不上。

36氪:在干海参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上品堂做鲜炖海参的动力是什么?

刘旭升:我们做鲜炖海参不是突发奇想,是跟着时代走。就像猪肉,从腊肉升级到冷鲜肉,海参也该走这条路。

36氪:鲜炖海参从想法到落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刘旭升:2003年我们推出了即食海参,但总觉得不好吃、没味道。后来检测发现,海参营养流失了70%。海参最重要的营养物质是氨基酸等,不是胶原蛋白,而这些氨基酸是溶于水的。

2014年,我们和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团队合作,研发出了鲜炖海参的前身——鲜食海参,不高温蒸煮、不泡发,能保留原汁原味,但有个缺点:得冷冻储存,不方便食用,也不利于流通。

直到两三年前,合适的设备出现了,加上冷链大环境成熟,解决了冷藏保存和流通的问题,鲜炖海参才算真正落地。前后花了11年,所以鲜炖海参一定程度上了属于当前时代的产物。

36氪:听起来并非一路畅通。

刘旭升:要是顺畅的话,也不用现在才推出鲜炖海参。中间一直在解决问题:先是鲜食海参的冷冻问题,后来是设备适配、冷链配合,还有海参自溶酶的处理,每一步都得试错。

资讯配图

鲜炖海参的“三不一选”

36氪:即食海参、鲜食海参、鲜炖海参有什么不同?

刘旭升:即食海参和鲜炖海参是截然不同的工艺——即食海参是“放大”逻辑,传统工艺导致营养流失多,个头看起来大;鲜炖海参是“缩小”逻辑,且做到了“三不一选”:不泡发、不高温蒸煮、不添加,只选大连有机海参原料;营养保留多,因为没有泡发个头相对小,消费者一直有个误区,觉得“个头小的不好”,这可能是未来宣传的难点。

鲜食海参是鲜炖海参的“前身”,差异主要在储存和杀菌技术:鲜食海参得冷冻,因为当时解决不了冷藏问题;现在鲜炖海参用物理办法杀菌,杀菌后口感、形态都没变化,还能冷藏保存,不用冷冻,更方便。

资讯配图

36氪:鲜炖海参的技术有什么特别之处?

刘旭升:主要靠物理办法,核心是不能高温,高温杀菌虽然简单,几十年前罐头就用这技术,但会让海参流失营养、没口感,而且海参有自溶酶,处理不好就化水,处理太过又没营养,这是核心难题。

我们自主研发了一套“双舱锁鲜”技术,通过外舱恒压蒸汽营造稳定热场,内舱实施梯度低温熟化,能精准保护海参胶原蛋白结构与肌纤维,使肉质弹韧不失鲜嫩,并结合物理去腥技术,充分释放海参天然原鲜。

36氪:其他环节呢?

刘旭升:还需要原料、时间、温度等多维度配合。比如原料的新鲜度,必须从海里捞上来后2小时内加工,我们的工厂就在海岛上,能做到快速处理;温度上,用82-100℃的低温熟化,既保证熟透,又不流失营养。所有细节都需要把控,少一个环节都不行,得一连串技术组合起来,才能做出现在的鲜炖海参。

36氪:在行业里,你们的技术工艺处于什么水平?

刘旭升:我没特意去比较行业平均水平,但这二十几年来,行业很多做法其实是跟我们学的,包括干海参,我们的轻盐干海参超过国家特级标准,还做了冷水速发海参,用矿泉水泡一晚就能吃。鲜炖海参这块,我们从2014年就开始积累,应该是行业里比较领先的。

资讯配图

36氪:竞争对手可能也会看到鲜炖海参的机会。

刘旭升:我们没太关注竞争对手,更按自己的节奏走。行业里品牌和企业太多,研究竞争对手太浪费时间,不如把精力放在做新品类、好产品上。现在是新品类起步阶段,先把产品做好,让消费者认可、复购率提上来,比纠结竞争更重要。

而且新品类大家一起做不是坏事,把干海参这些传统形态替代掉,整个鲜炖市场蛋糕才会更大。

36氪:作为大连的企业,做海鲜产品应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刘旭升:这是肯定的。我们公司、加工厂都在海岛上,38万亩海洋牧场也在附近,水质好、饵料丰富,海参都是自然生长、足龄采捕。海参捞上来2小时内就能加工,能最大程度保留新鲜;而且海域上游有鸭绿江、大洋河、朝鲜的大同江,饵料丰富,有200多种,海参自然生长,不用人工投饵,品质有保障。

这种地理优势是天生的,人为改变不了,也不用改造,正好保证了原料的新鲜和优质,这是其他地区企业很难复制的。

资讯配图

   健康需求下,

鲜炖海参有望做到行业第一

36氪:你们最早做的就是海参,但后来却是把生蚝做到了行业第一。

刘旭升:当时经济环境下,海参是高端滋补品,像当时的奢侈品一样,有市场需求。2014年做生蚝,是因为当时大众消费起来了,烧烤店流行羊肉串、小龙虾、生蚝,生蚝需求大,而且我们有海域资源优势,能做鲜活生蚝,直接供应到餐桌上。

接下来我们还要将海参做到行业第一。

36氪:那些将生蚝做到第一的优势还能复用吗?

刘旭升:海域资源优势一直都在。市场需求上,消费者追求健康、自我、家庭幸福,鲜炖海参正好满足这些需求。

而且海参作为千亿产值的品类,市场空间大,只要产品做好,做到第一没什么问题。

36氪:干海参属于爷爷奶奶辈,即食海参属于爸爸妈妈这一代,这样的话鲜炖海参在用户教育上需要花费很大力气吗?

刘旭升:有机鲜炖海参作为新品类,前期可能需要启动教育过程,但不用长期投入,因为很多人吃完鲜炖海参后就不用教育了,对比过即食海参和有机鲜炖海参,大多会选后者,就像吃了细粮难再吃粗粮,体验过好的就不会退回去了。

尼尔森报告显示当代人把健康放第一需求,健康需求不用我们额外引导,只需迎合;二是现在消费者文化程度高,本身对健康、新鲜的认知足,反而爷爷奶奶辈因习惯难改变,仍倾向选干海参,他们才是更需要引导的群体。

36氪:看到你们最近还官宣了田亮做代言人。

刘旭升:我们选他,是因为海参不能只盯太年轻的群体,30岁以下的年轻人更爱冰淇淋、奶茶,不太会吃海参,我们的核心群体是30-50岁及以上、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田亮的受众画像和这个群体更契合。

36氪:你提到高温会让海参流失营养,年轻人喜欢DIY,可能会对鲜炖海参进行烹炒,这种情况下怎么平衡营养流失问题?

刘旭升:我们接下来会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计划推出更丰富的组合产品,像7+1创意规格(周套餐8只/盒,每天1只,状态不佳再来一只)的有机鲜炖海参,搭配其他食材,减少二次加工的营养流失;二是在北京、天津等地开店,提供现成的滋养搭配方案。当然,如果消费者想自己做菜,也可以,只是我们会建议尽量避免高温。

资讯配图

   有新品类支撑,

品牌就不会显老

36氪:上品堂已经成立20多年了,你会不会担心未来品牌不年轻了?

刘旭升:我觉得现在还没到那个时候。品牌年轻不年轻,核心看品类,如果一直卖老产品,品牌自然会老化;但我们不断推新品类,从即食海参到鲜食海参,再到现在的鲜炖海参,都是契合当下需求的新产品,有新品类支撑,品牌就不会显老。

36氪:为什么是你们一直在引领行业?

刘旭升:我喜欢这个行业,愿意投入时间,对海产行业也有一定的敏感度;二是经常转市场,和消费者交流,能直观感知需求变化;三是和院校长期合作(从2003年就和大连工业大学合作),靠理论支撑实践,避免闭门造车。

36氪:你们怎么和用户建立链接?

刘旭升:首先是线上线下渠道的覆盖,再就是通过销售数据和消费者反馈来调整改进产品。

36氪:线下线上比例如何?

刘旭升:目前线下占比应该更大,但线上很快会起来。我们做线上,既是为了增长,也是为了触达年轻人。我们的产品客单价相对高,线下能让消费者直观体验,建立信任;线上则是品牌认知到一定程度后的补充。

36氪:你现在的精力主要放在什么地方?

刘旭升:主要关注上游:比如海洋生态,和海洋大学合作,有国家贝类首席科学家的工作站,监测海域的饵料、盐度、水深、重金属等指标,保证生态好;还有生蚝的苗种,我们做的是土著品种的驯化,保留原来的品种;加工端的技术,尤其是鲜炖海参的技术,我也很关心。下游的品牌营销,年轻人比我做得好,交给他们就行。我觉得食品企业,上游原料和加工技术是根基,得把根基抓牢。

36氪:你平时和一些新消费的创业者接触交流多吗?

刘旭升:偶尔会和其他企业家交流,更多是和院校接触,我们相信科技的力量。而且海参这个品类,不太适合做网红品牌,还是得靠产品品质和长期积累,所以和院校合作更重要。

36氪:你是一直在做海产行业吗?

刘旭升:我是16岁离开海岛去上学,后来做了几年老师,辞职后做个体,1996年去岛上的乡镇企业当老总,那时候企业有四五百人规模,慢慢就进入海产行业了,一干就是36年,青春都献给海参和生蚝了。

36氪:海参的创新还有哪些挖掘空间?

刘旭升:食品创新讲究“大道至简”,不用刻意挖掘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对海参来说,过去的痛点是营养流失、不好吃,我们这十几年做的创新,就是保留它原来的味道和营养。

未来可能会有新方向,比如从海参里提取特定营养成分,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做精准产品,但现阶段,先把鲜炖海参这个新品类做好,让更多人认可,就够了,毕竟新品类才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