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创新“策源地”催生产业创新“高产田”

创新创业中关村 2025-09-18 18:47
资讯配图

在北京,特别是中关村众多的标签中,“创新创业”是一张王牌。


“我是一个‘老’中关村人,在这里创业了33年。小米,也是土生土长的中关村企业。”


“感谢北京这片创新沃土,感恩北京孕育了小米,成就了小米。”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每次深情回忆起15年前出发的那一幕,就心潮澎湃:“2010年,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喝了一碗小米粥,在很小的一间办公室就开始创业。中关村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一个十几个人的小公司从创办之初就心怀天下,希望做全球市场……”


涌动着创新与创业的激情因子,闪耀着梦想与实干的时代光芒。有人若问,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理想之城”什么样?放眼望去,答案就在北京,就在中关村这个地方。



从0到1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向源头要活水。


北京特别是中关村打造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促进更多“从0到1”的源头性创新成果涌现——


建设AI for Science通用基础平台“四梁”,完成540比特规模的超导量子芯片制备;


发布全球首款纯电驱全尺寸拟人奔跑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


产出全球最大自动驾驶平台Apollo和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算法平台Brain++;


涌现第三代“香山”高性能处理器核、国内首个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全球首个治疗肝衰竭的干细胞新药等一批创新成果。


有人说,谈论“原始创新”,人们不能只谈论“从0到1”,还要关注“从1到N”,不能只看“装置”,还要有赖于“机制”。


在北京,在中关村,先行先试的转化体制助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一片比指甲盖略大、薄如蝉翼的金色半透明薄膜电极贴片,柔软如树叶,将其植入颅内,与大脑皮层贴合,就能够采集到大脑皮层的信号变化。这就是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


资讯配图


脑机接口作为神经科学与类脑计算深度交叉融合的重要研究方向,是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典型代表。早在2015年,北京就率先布局,先期启动了北京“脑科学研究”专项。并于2018年成立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随后,又组织实施《智能脑机系统增强计划》《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旨在抢抓全球脑机接口发展机遇,打造高水平脑机接口创新与产业高地。


在北京市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推动下,以有组织的攻关方式,通过系统布局电极、芯片、算法、临床等全链条创新要素,由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牵头,于2023年成立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落地实施“智能脑机系统增强计划”。


芯智达聚焦高通量全植入式脑机接口这一国际前沿领域,以抓型号的方式快速推进工程化开发进程,推出半侵入式“北脑一号”和侵入式“北脑二号”两套智能脑机系统,均达到当今世界领先水平。


资讯配图


“我们之所以能这么快出成果,得益于有组织科研攻关的体制机制设计。”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业务发展总监李园说。


“目前,该成果正快步迈向产业应用,未来将带动生物材料、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为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重要支点。”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表示。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智源研究院”)是在科技部和北京市支持下,联合北京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单位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


“当一个想法大学做不了、企业不愿做,就到智源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来。”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如此解释智源研究院的初心,首要是聚焦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面对“硬骨头”选择“为天下先”,完成“从0到1”的创新。


从2021年首个超大规模中文预训练模型“悟道1.0”,到登顶世界最大参数模型的“悟道2.0”,再到2023年全面开源、具备六大多模态能力的“悟道3.0”,智源研究院一步步打破技术边界,用“悟道”系列开启我国的大模型时代。


资讯配图


今年6月初,智源研究院又发布“悟界”系列大模型,把人工智能从数字世界拓展至物理世界。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从怀柔科学城到新型研发机构,从大科学装置到体制机制创新,这只是北京特别是中关村在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打通“从0到1”“从1到N”源头节点的生动实践之一。


“中关村的创新策源地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出层面,更体现在其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改革‘试验田’的制度创新意义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说。



为创新种子打造更好生态


 

“策源地”培育“高产田”。


近日,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重磅揭晓,向世界传递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图景。这份榜单中,北京以47家上榜企业总数连续第13年荣登全球城市榜首,其数量超越东京(26家)与纽约(14家)之和,是名副其实的“全球500强之都”。


为什么是这里?


这里有“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路径。通过完整地“解剖麻雀”,才能够更好地读懂北京特别是中关村的创新生态体系。


数十年来,北京特别是中关村犹如一个超大规模的创新孵化器,以创新创业为牵引,自发长出各种各样的乔木、灌木、藤蔓,在不同领域给人们带来惊喜。


2022年,北京在全国率先试点建设10家引领类标杆孵化器和13家培育类标杆孵化器,在创业孵化4.0时代,掀起硬科技创新创业新热潮,这些标杆孵化器正在以“北京模式”推动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并不断创造细分领域的产业生态。


近3年来,这些标杆孵化器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等优质企业650余家,投资孵化金额达27.55亿元,引进海外落地项目440个,以“产业系统性创新生态构建者”为使命,不断塑造“北京标杆”独特优势,持续引领带动北京市创新创业能级跃升。


2022年,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支持建设北京飞镖国际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北京飞镖”)。截至目前,北京飞镖利用硬核研发优势,持续集聚创新、策源创新,已孵化出神济昌华(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启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等一批生物医药创新企业,进一步带动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集群,为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资讯配图


在水木医疗七星孵化器,通过其一站式CDMO(医药合同研发生产机构)孵化平台的技术支持,三春晖医疗公司研发的复合脉冲电场肿瘤消融系统完成初级版本的型检和动物实验,最新的4.0版于日前完成型检,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它有望实现复杂部位肿瘤精准、安全的突破治疗。”三春晖医疗技术负责人孙多春表示,从产品合规性研究到产品稳定性研究,再到产品质量体系管理以及产品注册服务,一站式CDMO孵化平台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水木医疗七星孵化器总经理冯健介绍,其检验检测实验室通过1634项标准资质认定,基本覆盖99%以上依赖外部能源驱动的医疗器械及体外诊断检测项目。在CDMO服务方面,拥有超万平方米的高标准研发生产车间和实验中心,目前与在孵企业进行CDMO技术合作的占比高达90%。


资讯配图


北京中科创星科技有限公司的光电子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已培育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独角兽企业5家,成为北京市硅光产业的“孵化器”和“助推器”。


资讯配图


在生命科学赛道,北京新生巢生物医药科技产业运营有限公司已孵化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的一批成果转化公司,6款全球first-in-class新药迈入临床试验阶段,培育出独角兽企业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企业累计融资超65亿元。


资讯配图


截至2024年6月底,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器累计服务企业1248家,其中吸引留创企业225家、培育上市挂牌企业13家。


坐落于清华、北大等高校创新带的“黄金C位”,海淀区人工智能创新街区,毗邻37所高校、10个新型研发机构、5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智力资源丰富、高素质人才聚集,已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企业孵化和培育服务体系。


如何让更多创新种子乐于选择北京,选择中关村扎根?


“这里已建成全球最大、垂直细分最极致的‘金字塔式’孵化体系。”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理事长颜振军指出,塔尖是现今25家标杆孵化器,每家聚焦一个赛道,如集成电路、创新药、量子信息等;塔身是100多家市级孵化器,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新能源等细分赛道,提供“共享实验设备+场景开放+订单撮合”等增值服务;塔基是近500家孵化器,包括众创空间、大企业创新中心、综合孵化器。


显而易见,瞄准新赛道、培育新动能,下好打造创新生态的“先手棋”,在北京,在中关村,创新的“浓度”和“密度”在不断攀升。



让天下英才在这里“唱主角”


 

创新创业是中关村与生俱来的基因。在今天,这一基因正在发生新的进化——在北京,在中关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正在筑牢创新之基。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人才是驱动人工智能发展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关键变量”。


如何抓好这一关键变量?北京特别是中关村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实施更大力度、更长周期的支持政策,给青年复合人才大施拳脚的空间。


在北京中关村学院与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关村两院”)可以看到,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在“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上的突破性创新实践。


资讯配图


“科学智能超级作物蛋白改良”项目,是由人工智能、生物学和农学专业的同学们自发组建的跨学科研究。由医学、AI、机械跨学科同学联合立项的“智能微创手术系统”项目,针对传统微创手术成像与操作痛点,攻克“透视眼”“智慧刀”两大核心技术。


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刘铁岩介绍,中关村两院正以“超常规育人模式”重塑人才培养逻辑:以前瞻性视野打破传统学科模式,以项目与产业为导向,践行“以终为始”的创新思维,驱动跨学科协同突破,勇攀高峰,努力创造着人工智能领域全新未来。


截至2025年6月,北京中关村学院已招收博士生600名,建设了近200人的全职和兼职教职员工队伍,开展了31项有组织的科研项目,已建设6个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并启动7个筹建项目。


“从这里,定义AI的千万种可能。”中关村AI北纬社区正在全力打造全球人工智能生态地标。


7月7日,中关村AI北纬社区面向全球AI创业者发布召集令,符合条件的企业可阶段性减免租金入驻。


资讯配图


中关村AI北纬社区重点吸纳AI原生初创团队、高校成果转化项目、生态机构及垂直赛道企业四类创新主体,为专注大模型、智能体、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开拓者提供全方位、高效能的支持。


2024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北京地区431人次,较2021年提升70.4%,北京成高层次科技人才汇聚高地。


为什么选择北京,选择中关村?


作为“链”动全球的“创新之城”,北京致力于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大舞台和机会,为北京特别是中关村发展注入更多新活力、新元素。


中关村,就是雷军等中关村企业家心中的硅谷。


“什么是中关村?就算你失败过,也没有人会笑你,依然张开双臂欢迎你。”拥有众多创业朋友的中关村管委会原副主任夏颖奇说。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张景安认为,中关村不变的东西就三个:要创新,要创业,要实现新梦想。


知春路27号,一座绿色玻璃幕墙的写字楼闹中取静。这里是中关村核心地带,毗邻高校院所。


2023年春天,“90后”青年、计算机科学家杨植麟在这里的一间办公室创办了北京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


资讯配图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杨植麟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读博士,在脸书、谷歌工作,发表AI相关论文20余篇,被引用超22000次,是中国35岁以下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引用率最高的研究者之一。


谈到回国创业,杨植麟提及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中国创业环境带来的巨大机会,包括政府和风险投资提供的支持。二是AI领域前景广阔,新的技术革命决定了可能有能够帮助每个人的AI出现。


像杨植麟这样的AI创业者、从业者,正大量涌向中关村,涌向北京,不少已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如何让更多“90后”“00后”依然选择在北京,在中关村实现梦想,如何让全球范围内的科研人才、产业人才在这里扎根?


“推动技术供给和迭代优化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长城战略咨询董事长武文生认为,一旦新技术新产品完成场景试验,就可以快速复制,带来创业企业的指数型增长,推动新经济蓬勃发展。


“核心是构建全球最优的创新生态和制度环境。”肖尤丹认为,中关村需要发展更多“耐心资本”,同时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中关村的下一程,使命是为中国乃至世界探索创新之路。”肖尤丹强调,其中的发力点不仅聚焦技术层面,更是制度、文化、治理模式层面的深层次创新。


“中关村要示范的,是一个国家如何通过生态构建,在全球创新竞争中赢得主动。”他说。


当万千英才汇集于北京,汇聚成创新强磁场,激荡出新时代创新创业的澎湃动能,人们有理由相信,北京特别是中关村,这座“理想之城”将更快更稳地突破能级跃升的临界点,升维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之城”,成为更多年轻人心中的“理想之城”。


资讯配图

<PAST · 往期回顾   >

资讯配图△ 卫星之外的科技苍穹|了不起的中关村

资讯配图△ 境外媒体驻京记者团探园记:打开AI与互联网3.0魔法盒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