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SP开幕前,近百位国际嘉宾走进北京这些园区

创新创业中关村 2025-09-18 20:39
资讯配图


9月17日,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2025年世界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


资讯配图


当世界又一次望向北京时,北京正以它特有的方式,讲述着一个关于创新、温度与可能性的故事。


资讯配图


这一次,各园区迎来了它的国际友人。

9月16日,在IASP开幕的前一天,

他们有怎样的切身体验?

一起来看——


资讯配图

科技+创业,北京有个“中关村软件园”



在中关村软件园,嘉宾团一行详细了解了中关村的整体布局、中关村软件园的发展历程及建设情况,同时了解了中关村软件园的母公司中关村发展集团在科技园区方面的业务布局与集成服务生态,时而点头,时而认真聆听。


资讯配图


“Innovation!”“very surprised!”在观看了中关村软件园宣传片后,众人对中关村软件园科技企业发展之势发出赞叹。2024年,园区企业总收入达6458.1亿元,在AI、量子科技、云计算等前沿领域,产业集群优势尽显。


资讯配图


在中关村发展集团展区,“应手 Y-Hand M1”灵巧手与“北脑一号”脑机系统吸引了众多目光。海外嘉宾们俯身贴近,目不转睛地看着“应手 Y-Hand M1”,这灵巧手以38个自由度打破全球纪录,灵活的动作仿佛有自主意识;一旁的“北脑一号”已完成国际首批人体植入,嘉宾们交头接耳,低声讨论着其先进之处。这两项成果背后,是政策的助推、资金的支持,彰显了中关村在硬科技转化上的核心实力。


在软通动力展厅,嘉宾团一行详细了解了企业在人工智能、鸿蒙生态、智算产品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进展,特别对软通天汇软通复合机器人、软通华方计算产品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资讯配图


“中关村软件园不仅仅是企业聚集地,更是中关村科技创新体系的‘反应炉’与‘验证场’,持续为企业发展及成果转化提供通道、搭建平台。”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这里,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如溪流汇海,彼此滋养,编织出中关村科技力量的协同图景。它安静地立于创新脉搏跃动之地,始终做着那件核心的事:让创新的种子破土成树,让技术的星火蔓延成势。


资讯配图

科技+创新,北京有个“中关村壹号”



当参访团走进几公里外的中关村壹号,创新则有了另一种景象。只需声控就可以乘坐电梯;智能机器人将外卖送货上门;手机可以一键远程遥控办公室开关灯……从运营用户到创新服务再到与园区企业共生共长,中关村壹号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高品质科技园区迈进。科技,原来也可以这么贴心。


资讯配图


让人难忘的,是那座藏在园区里的美术馆。没有围栏,不收门票,正在展出的“科技艺术融合展”用光影演绎算法,用雕塑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一位参观者忍不住感叹:“so beautiful~”


人们常说,创新离不开生态。而中关村的生态,是由许多双手共同搭建的。属地海淀区协助对接融资,优化办公与商业配套,支持园区建艺术馆、打造开放空间,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推出的各项政策,为企业铺路搭桥、化解难题。——这些看似“不直接产生效益”的投入,恰恰滋养着创新的土壤。


资讯配图


“这里每一个园区都不单单是一个创新园区,我们看到有的园区是企业在这里快速成长,有的园区是把历史、人文、科技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社区,这种多元化模式是值得学习借鉴的。”一位来自沙特阿拉伯的华人从中关村科学城展厅走出后不断感慨。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科技+文化,北京有个“金隅智造工场”



“Wow, Amazing!”在金隅智造工场的龙顺成非遗车间,匠人手中不用一钉一铆、仅靠榫卯就能制作出结构精巧的木质家具,这种跨越千年的技艺让嘉宾们连连称赞。


资讯配图


拍照、触摸、感受……成了嘉宾们最自然的反应,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一步步深入“龙顺成京作硬木家具”生产基地,非遗的工序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从原材料、车间加工到成品——每一道工艺都是时间与匠心的深刻凝结。


资讯配图


“So sturdy! And not a single nail!”

(真稳固!居然没有一颗钉子!)


“It’s all connected by wood-incredible!”

(全部靠木头咬合在一起——太不可思议了!)


当嘉宾们坐上完全由榫卯技艺打造的木椅时,忍不住反复触摸家具表面细腻的木质纹理。有人俯身细看接口细节,有人轻轻晃动试探结构的稳定性。


资讯配图


这一刻,“科技+非遗”的真正内核变得清晰可感。园区不仅汇聚近300家创新企业,更培育出4家上市公司、8家独角兽与潜在独角兽、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构建出硬科技产业生态的高地。在这里,“非遗之美”与“科技之新”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真正实现了共鸣与共生。


面对“工业遗存如何重生”这一全球性命题,金隅智造工场以“科技+文化”的创新生态,提交了一份具有示范意义的高分答案。

资讯配图

科技+生活,北京有个“东升科技园”



走进东升科技园园区的智慧温室内,原本多见于南方的榕树,竟也在北方“安了家”,长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温室内配套的雨水回用系统,每年可节约用水1.2万立方米,真正实现了科技与生态的融合共生。


资讯配图


“依托园区内180余家高新企业,将它们的创新产品与农业场景深度结合,才能打造出这样一个‘未来家园’的雏形。”讲解员介绍,“比如通过环境感知系统自动调节温湿度,利用AI视觉识别技术实现植物生长监测——这里不仅是一座温室,更是一个活生生的‘农业科技实验室’。”


资讯配图


在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展厅中,一条投影于地面的“中轴线”引领嘉宾穿越园区的地理与文化脉络。透过百年古槐、“胜利文化”与现代化服务体系的交织叙事,以及覆盖生活、居住、教育、医疗的全周期人才服务展示,嘉宾们深刻感受到:这里不仅是科创企业的聚集地,更是以人为核心、陪伴创新全旅程的生态雨林。


“Development,technology,innovation.”发展、技术、创新)——一位外国嘉宾用三个词概括此行。“We are truly impressed by the advantages and how this culture has been evolving.”。我们对这种文化的优势以及它的发展演变方式确实印象深刻。


资讯配图


中关村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史,也是一条从“技术集散地”迈向“创新策源地”的跃迁之路。从这里走出去的国际嘉宾,带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参数,而是一个有关创新如何与人、与生活、与未来温暖相连的故事。中关村的创新,就这样在一个个真实的瞬间中悄然传递,无需华丽的辞藻,自有动人的力量。


从科技创新生态到旧厂更新方案,从创新创业到创建创造,这场探园之旅不仅让嘉宾看到“科技+”模式的“中国园区样本”,更为IASP2025世界大会写下了动人的国际合作新篇章。如今,这些园区已不只是中国的科技地标,它们正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更贴近人的方式,在中关村拔节生长。创新,从来都不是终点,而是一场不断延续的旅程。



资讯配图

<PAST · 往期回顾   >


资讯配图

△ 卫星之外的科技苍穹|了不起的中关村

资讯配图

△ 境外媒体驻京记者团探园记:打开AI与互联网3.0魔法盒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