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校友A轮融资8.5亿元!英伟达、亚马逊、三星、LG全部押注这家具身智能公司!

具身智能大讲堂 2025-09-19 12:00
资讯配图

欢迎关注具身智能大讲堂

资讯配图

近日,硅谷初创具身智能企业Dyna Robotics宣布完成1.2亿美元 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 Robostrategy、CRV、firstroundcapital 联合领投,salesforce venture、NVIDIA、Amazon、Samsung next 及 LG Technology Ventures 共同参投,本轮融资后,公司估值已达6亿美元。


资讯配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该公司曾完成 23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当时由硅谷 VC CRV 和 First Round Capital 领投、真格基金参投,估值约1亿美元。时隔仅半年,公司估值已上涨6倍。



Dyna Robotics于2024年9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成立,在上海设有硬件研发中心,国内主体公司上海达纳灵动科技有限公司于2025年2月完成注册。并同期开放多个硬件研发岗位招聘。


1► 三位联创履历靓眼 其中一位浙大校友 中美两地协同研发


Dyna Robotics拥有三位创始人。其中,联合创始人兼 CEO Lindon Gao 与联合创始人兼 CTO 杨世远(York Yang)是连续创业者,二人于 2016 年共同创办智能购物车公司 Caper AI,该公司在 2021 年以 3.5 亿美元的价格被 Instacart 收购。杨世远还凭借突出的技术能力与创业成果,入选 2020 年北美福布斯 30U30 榜单。值得一提的是,杨世远是浙江大学2010 级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本科,辅修竺可桢学院 ITP(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后获得 UCLA 计算机专业硕士。


资讯配图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Jason Ma具备顶尖科研背景,拥有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曾担任谷歌 DeepMind 研究科学家,长期专注机器人学习与强化学习领域,此前在 NVIDIA AI、Meta AI 任职期间,还主导开发过多个突破性算法。


资讯配图


目前Dyna Robotics美国团队吸纳了来自 DeepMind、OpenAI、谷歌等顶尖科技企业,以及哈佛、MIT 等知名高校的科研与工程人才,团队已在美国搭建大规模训练与数据平台。中国团队方面,目前上海硬件研发中心吸引了来自Apple、云深处、ABB 等企业的技术人才,同时借助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资源,Dyna Robotics上海硬件研发中心团队规模目前已有十余人之多。此外,今年3月,Dyna Robotics香港公司也同期注册,并100%控股上海达纳灵动科技有限公司。


资讯配图


目前上海达纳灵动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招聘还在进行中,硬件研发负责人更是月薪达到70-90k(15薪),累计综合年薪在105万-135万之间。


2► 仅训练6周就能完成高质量操作 折叠纸巾成功率高达99.4% 


Dyna Robotics的商业技术路线与目前其他企业不同,公司聚焦细分场景,目标是 “打造低成本、单一任务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最终迈向通用型具身智能”。


资讯配图


2025 年 4 月底,公司发布全球首款可落地商业场景的灵巧操作基础模型 DYNA-1(Dynamism v1)在模拟高标准餐厅环境的测试中,配备 DYNA-1 的机器人凭借一对固定机械臂,可连续自主折叠餐巾超 24 小时。其操作速度达人类效率的约 60%,成功折叠餐巾数量超 850 张,任务完成成功率高达 99.4%,全程无需人工干预。而采用传统模型的成功率仅为80%左右,多数模型运行半小时后便会陷入不可逆故障状态。



DYNA-1 的出色表现源于创新的奖励模型。该模型具备自主探索功能,能让机器人自主探寻高效执行策略;拥有错误恢复功能,可实时识别并修正执行偏差;同时能进行数据生成与管理,通过自主作业生成有价值训练数据,助力模型持续优化。在短短 6 周的训练与迭代中,DYNA-1 从最初仅能完成单次操作,逐步实现长时间、高质量的任务执行,最终达到高品质量产水平。目前,DYNA-1 已在餐饮行业应用,为餐厅提供餐巾折叠服务。


3► 进入小规模批量化交付 聚焦细分落地场景


联合创始人兼CTO杨世远表示,目前Dyna Robotics已进入小规模试生产阶段。我们不想做实验室项目,而是要让机器人真正落地实际场景,当前具身智能的发展需要海量高质量数据支撑,机器人领域需先踏实落地具体场景、积累有效数据,避免陷入烧钱不盈利的困境。



联合创始人CEO Lindon Gao 也强调,企业聚焦的是能创造商业价值、产生现金流的方向,比如让机器人完成切土豆、洗盘子等实用任务,而非单纯演示跳舞、跑步等动作。


First Round Capital合伙人认为,当前已落地并小规模量产的机器人成本高昂,价格通常需要数十万美元,北美许多本体厂商交付周期在半年以上。Dyna Robotics 的策略既降低了硬件成本,又能为客户带来即时价值,具备清晰的商业化逻辑。




  END 




资讯配图

科技热点


1.仅重18克的被动伸缩扑翼机器人

2.全球首例 SoftFoot Pro仿生脚原型

3.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全新分层框架曝光

4.受螳螂视觉启发的立体人工复眼技术


大咖观点


1.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 产业大佬们怎么说?

2.人形机器人是继PC、手机之后人类的第三台计算机

3.傅利叶智能顾捷分享人形机器人探索历程

4.上交大高峰:人形与多足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分析


热点评论


1.A++++轮 融资超10亿 估值超70亿的具身智能公司

2.地球上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来了

3.英伟达大会发布人形机器人开发工具

4.宇树Unitree B2对战波士顿动力Spot


新品速递


1.GTC 2024 黄仁勋发布王炸技术

2.傅利叶GR-1通用人形机器人表演架子鼓视频

3.逐际动力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L-1

4.地表最强Figure 02发布!算力提升3倍!


资讯配图

微信号|具身智能大讲堂

专注AI具身智能产业前沿话题

加入社群

欢迎加入【具身智能大讲堂】读者讨论群,共同探讨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领域话题,共享前沿科技及产业动态。


添加微信号(19016903753)具身智能大讲堂客服 备注“具身茶谈”可进入交流群。


兼职作者&投稿

机器人大讲堂正在招募【兼职内容创作者】,如果您对撰写机器人【科技类】【产业类】文章感兴趣,可添加微信:具身智能大讲堂客服(19016903753,手机与微信号相同)。我们对职业、所在地等没有要求,欢迎朋友们的加入!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英伟达 三星
more
50亿美元,英伟达下场了
IonQ CEO豪言:2027年推出10000量子比特芯片,取代英伟达
50亿美元!英伟达投资英特尔!
黄仁勋出手,50 亿美元入股英特尔,英伟达一统「GPU+x86」生态
英伟达咽喉上的苏州人
英伟达豪掷600亿!挖人、救急、扶贫
英伟达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苹果承认iPhone 17存在相机故障;红米K90系列入网...
曝iPhone17/Air拍照偶发黑块,苹果称将修复/华为罕见公布AI芯片路线图/英伟达豪掷 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
刚刚,英伟达收购英特尔股份
黄仁勋:与英特尔合作将为英伟达开拓核显笔记本电脑市场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