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冲击IPO:能否成为机器人界的“华为”?

AI研究所 2025-09-19 18:30

7,中国证监会官网的一则辅导备案公告,将宇树科技推向资本市场聚光灯下。

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机器人企业,正式启动上市辅导,预计最快于202510月提交IPO申请。

此时距其完成C轮融资仅一个月,该轮融资由中国移动、腾讯、阿里、吉利等巨头共同领投,估值定格在120亿元人民币。

资讯配图

图源宇树科技官网

从杭州一间狭小的实验室到估值百亿的行业独角兽,宇树科技的10年发展轨迹,是一部关乎自身和行业的技术突破史,也是中国硬科技企业在资本助推下实现全球化的典型样本。

创始人王兴兴将上市比作高考,称这是对过去9年多时间的交代,也是对股东的交代

但在这场资本大考背后,更值得看客关注的是:为何中国移动、腾讯等战略投资者纷纷押注?其海外订单翻了好几倍的增长密码是什么?在国内协作机器人市场陷入价格战的当下,宇树的出海路径能否成为同行突围的范本?

01 3人团队到百亿估值,资本浇灌出机器人独角兽

随着国内具身智能赛道的IPO窗口逐渐打开,谁能先迈过商业化拐点成了行业里的高频话题,宇树科技显然站在了前排。

宇树科技的融资故事,起点是技术攻坚期的小而美

王兴兴曾公开回忆早期团队规模开发第一版人形机器人,我们只用了3个全职员工

正是这3个人挤在实验室里改代码、调机械结构的死磕,让宇树的技术从实验室原型走到了产品落地,也吸引了第一批资本的关注。

尽管早期融资未披露具体金额,但这笔钱成了宇树从想法到产品的关键跳板。

随着产品逐渐成型,宇树的融资节奏慢慢加快,最终累计完成10轮融资。

值得关注的是,宇树在融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盈利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烧钱”换增长。

据公开信息显示,公司连续5年实现盈利,累计拿下115笔中标订单覆盖了教育、巡检、安防等多个刚需场景比如给高校提供科研用机器人给企业做厂区巡检方案等,

这种技术能落地、业务能赚钱的特质,成了宇树科技吸引资本的关键,甚至老股东也愿意在后续轮次里持续跟投。

资讯配图

官网截图

不过,真正让宇树跻身百亿估值俱乐部的,还是今年这轮星光熠熠的C轮融资。

据《晚点LatePost》报道,C轮由中国移动、腾讯、锦秋基金、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吉利资本共同领投,投后估值直接突破100亿元。

比起企业声名鹊起后的资本扎堆,宇树科技C轮的投资者阵容,更像是一场资源互补的双向选择

中移动能为机器人提供5G网络的适配支持,让远程控制、数据传输更流畅;阿里和蚂蚁可以对接新零售场景,比如商场里的引导机器人、仓库里的分拣机器人;吉利则能把机器人导入汽车制造环节,比如车间里的物料搬运、质检机器人

这些资源恰好补上了宇树从卖产品到做解决方案的短板,而宇树的技术也能帮这些巨头在智能硬件领域打开新空间。

不过,聚光灯之下,走到尽头这步,宇树的上市进程已经不仅是它自己的高考,更成了整个具身智能赛道的试金石

如果这家靠技术起家、连续盈利的企业能成功上市,或许会让更多资本愿意投入硬科技领域,也会让更多同行看到技术+商业的可行路径。

02 从双渠道打法到欧洲贴牌

据第一财经等媒体报道,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现场,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采访时透露,宇树科技过去每年的业绩中,出海业务占到50%左右。

为什么宇树如此重视出海?

这其实是行业的大势所趋:避开内卷,找“更懂技术的市场”。

这几年,国内具身智能赛道已经有了内卷的苗头部分企业开始打价格战,同质化产品越来越多,利润空间被压缩。

而海外市场的吸引力很直接:一方面,海外客户对技术溢价的接受度更高,不会只盯着最低价,更在意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可靠性这些核心指标

另一方面,海外的场景需求更细分,比如北美STEM教育市场需要小型消费级机器人,欧洲制造业需要工业级巡检机器人,这些都和宇树的产品优势匹配。

一位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人告诉研究所,今年以来,行业里甚至开始讨论宇树能否成为机器人界的华为’”了。

意思是不只是把产品卖到国外,更要在全球市场建立技术话语权,就像华为靠通信技术打开全球市场那样。

对宇树来说,出海也并非停留在多卖几台机器人的层面,更是为了避开国内的价格战,在更广阔的市场里验证技术价值,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怎么出海?结合各方报道,在线上渠道方面,宇树的打法可以概括为佛系亚马逊+激进独立站,把渠道主动权握在手里

在亚马逊等第三方平台上,宇树走的是佛系路线:只上架核心的消费级产品,比如四足机器人,保持基础的产品露出,但不参与平台的低价促销活动,也不花大价钱做平台广告。

资讯配图

图源“跨境电商蓝海亿观网”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第三方平台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还容易陷入价格战,一旦平台规则变动,企业的主动权也小。

相当于第三方平台只用来拉新,让海外用户知道有这样一款机器人

而在自建独立站上,宇树的做法则显得激进许多:投入核心资源做精准营销,比如针对北美STEM教育机构做定向推广,针对欧洲制造业客户做定制化方案展示;还在独立站上设置了技术咨询板块,让海外客户能直接和工程师沟通需求;甚至会收集用户数据,根据反馈迭代产品

这种打法显然是奏效的。

财联社报道,宇树科技海外订单翻了好几倍。尤其是在北美STEM教育市场,宇树的消费级四足机器人成了小范围的现象级产品,很多学校和培训机构都采购来做教学演示。

背后的逻辑很清晰:第三方平台负责让用户看到,独立站负责让用户信任、下单,既避免了平台的价格战陷阱,又把客户数据和沟通主动权握在了自己手里。

除了线上渠道,宇树还在欧洲搞了个新动作——贴牌模式。

松果财经在《倒反天罡,欧洲开始卖贴牌宇树机器人了》一文里提到,宇树和欧洲本地的合作伙伴合作,把机器人的核心硬件和技术提供给对方,本地合作方再根据欧洲市场的需求,整合出完整的解决方案,比如给机器人加上本地语言的控制系统、对接当地企业的管理软件,然后贴上本地品牌的标签卖给客户。

这种模式的好处很明显一是能避开部分地区的贸易壁垒,比如关税、技术认证等,本地合作方更熟悉当地政策

二是能解决售后响应慢的问题,本地合作方可以提供更快的维修和技术支持,不用等国内团队跨时区处理

三是能借助本地合作方的渠道资源,比如对方可能已经和欧洲的汽车工厂、商场有合作,能快速把宇树的机器人导入这些场景。

可以说,这是一种双赢宇树靠本地伙伴打开市场,本地伙伴靠宇树的技术提升解决方案竞争力。

不过,风光背后,出海所面临的政策法规、本土化难题,都是考验团队判断力的挑战。

以及,不只是宇树,其他中国机器人企业也在出海,比如有的企业主打工业机械臂,有的主打服务机器人,海外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同时,海外本土的机器人企业也在发力,比如日本的发那科、德国的库卡,它们在本地市场有多年积累,宇树要和这些企业竞争,还需要在品牌认知和本地化服务上再下功夫。

03 结语

现在再看宇树科技,它身上有两个标签格外清晰

一是具身智能IPO种子选手10轮融资、超100亿估值、连续5年盈利、115笔中标订单,这些都是它冲刺A股的硬底气,也让成了行业里技术能落地、商业能赚钱的标杆

二是中国机器人出海的破局者,订单翻倍的成绩证明,宇树全球化路径是可行的。

企业本身来说,上市和出海都只是阶段性节点未来它要面对的,是如何在全球市场持续保持技术优势,把单点订单变成规模化市场

而对整个中国具身智能行业来说,宇树的故事更像一个信号:硬科技企业不用只靠烧钱换规模,靠技术、靠盈利、靠差异化,也能走出自己的路;中国机器人出海也不用只靠低价,靠技术优势、本地化合作,也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

当越来越多的宇树们在技术上死磕、在商业上务实、在全球市场上突围,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或许能真正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参考来源:

《晚点独家丨宇树 C 轮落定,中移动、腾讯、锦秋、阿里、蚂蚁、吉利共同领投,估值超 100 亿》晚点LatePost

115笔中标订单、10轮融资、连赚5年,宇树离上市只差一步丨怪东西》一财商学

《宇树机器人出海,佛系亚马逊,激进独立站》品牌亿观

《倒反天罡,欧洲开始卖贴牌宇树机器人了》松果财经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IP 机器人 华为
more
iPhone17系列零售版验机防骗、防扯皮攻略| 验机细节拉满「科技美学开箱」
5款iPhone续航测试:iPhone17Pro仅第二,第一名太强了
iPhone17ProMax刚到手就翻车,这品控把我看傻了!
铝合金质感太差?iPhone 17 Pro又翻车,样机刚上架就满身划痕...
iPhone 17、17 Pro 配备高通 X80 基带!
用Excel管千亿库存,靠chatbot抢VIP:传统零售的“智能化”是自杀还是重生
8点1氪:英伟达将收购50亿美元英特尔股份;香港发生65公斤黄金大劫案;苹果承认iPhone 17系列产品相机存在漏洞
高速吹风机,IPM是刚需
曝iPhone17/Air拍照偶发黑块,苹果称将修复/华为罕见公布AI芯片路线图/英伟达豪掷 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
iPhone 17 Pro散热实测:大幅改进,库克诚不欺我?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