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车圈老铁们,小编今天要聊的可是汽车圈最近的"热搜体质"——小米SU7!
记得去年雷军在发布会上那个嘚瑟劲儿吗?"SU7上市18小时锁单24万!"拍着胸脯保证,好像卖车跟卖小米手环一样简单。
粉丝们激动得手抖,朋友圈刷屏"我抢到了"、"等车等得驾照都过期了"...
结果现在呢?周销量直接腰斩到336辆,从神坛跌进泥坑,简直比过山车还刺激!这不是没人买,是买不起"等"啊!
看看二手车市场就明白了。现在全国各地二手车商都在拍短视频、开直播卖车,就为了多抓点客源。
与几年前相比,获客成本蹭蹭往上涨,生意难做得很,大部分车商都在亏本经营。
二手车保值率神话已经破灭。据业内人士杨超透露:"前几年疫情影响,消费力下降;这两年新能源车和新势力品牌扎堆降价,连燃油车新车也跟着打折,二手车残值根本扛不住。"
数据显示,今年4月纯电动车一年车龄保值率,除了前两名超过80%,其他大多数只有70%左右。
三年车龄的纯电动车保值率更惨,大部分仅剩50%左右。
上海浦东一位二手车市场老板吐槽:"新车基本上落地就打八折,特别版型折价更大。比亚迪汉千山翠版本,落地34万,开两年后只卖15万多,掉价超18万,连5折都不到。"
市场上还有不少"准新车":一辆极氪X行驶不到200公里,座椅套都还在,二手车商收车价只有8折;一辆智驾版比亚迪海豚,跑了800公里,指导价接近10万,二手车商只出不到8万。
品牌差异也很明显。
特斯拉在二手市场算个"香饽饽",尤其上海地区特斯拉多,外地车商都跑来"抢"车,收车价被抬高,二手售价也比较稳定。车辆流转快,车商虽然"一车只赚三五千",但胜在不会积压。
反观小米SU7,从去年的"黄牛加价"到现在的"无人问津",仅一年半时间,市场风云突变。"小米SU7现在一年多掉价7-8万元很正常,不然就没人买。"一位车商无奈地说。
有车主高价收了两辆小米SU7想赚差价,结果两辆都亏本出手了。
二手车专家张帆分析,去年3-4月小米产能不足,市场供不应求,车商能赚:有人靠抢订单转售赚中介费,有人买车用于租赁,单日租金2000-3000元,高端场景甚至上万元。
知名车评人闫闯最近在社媒宣布卖掉了自己的小米SU7,表示"以后不碰小米产品了"。
他抱怨小米不正视碰纤维机盖、"车规级纸巾盒"、消费级芯片、辅助驾驶事故等问题,产品力难以让人信服,甚至上升到价值观层面。
明眼人都看得出,闫闯不满的本质是小米没"充值"。
作为车圈大V,平时买车厂家都争着送,选择小米无非是为了流量和商单。
结果发现网上小米SU7的视频太多,自己的内容并不突出,没能提升账号知名度。
小米公关也没像其他厂商那样"懂事"地报销购车费用——小米根本不缺这种博主。最终钱花了,流量没吃到,商单也没拿到。
从"一车难求"到"退订潮",谁在买单?曾经的SU7是"抢不到的梦",现在成了"退订的坑"。
黄牛哭诉血亏,有人高价抢订单,等了半年车没影,只能割肉转卖。
消费者用脚投票,不是不信任小米,而是现实太骨感。
当竞品靠现车收割市场,小米还在"等"字上耗时间。
理想靠稳定交付稳口碑,小鹏靠快速交付抢市场,小米却在产能和交付的夹缝中挣扎。
等车不是等情怀,是等一辆能真正上路的车。再精彩的发布会,也比不上钥匙在手的那一刻踏实。
雷总啊,别光喊目标了,把车造出来才是对米粉最大的尊重。
我们不是不支持你,只是想看到真车,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期货梦"。
蓝图再美,也得有路可走;等车等到心累,不如早点把车交到消费者手上。
你们愿意等一辆"期货车"吗?欢迎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