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韩国现代汽车旗下eVTOL公司Supernal宣布暂停研发,100亿资金打水漂。
今年年初,德国eVTOL龙头Lilium申请破产。曾经,Lilium一度被视为低空领域的“特斯拉”,估值更高达33亿美元(约230亿元人民币)。
Volocopter、Lilium、Supernal等国际eVTOL大厂相继陨落故事,再次给飞速发展的中国低空经济敲响警钟。
低空经济商业化,“订单”才是低空走向未来商业世界的“车票”。但这些“车票”,仅是企业、资本、市场通向未来的可能性,不代表现在的“成熟度”。
2025年7月以来,低空经济捷报频传,龙头领跑,一笔笔刷新纪录的订单接踵而来。行业龙头们,正在扎堆书写中国低空赛道的商业化“故事”。
今年7月,时的科技拿到来自阿联酋企业Autocraft订单(350架eVTOL),订单金额10亿美元。但仅一周时间,沃兰特与泰国泛太平洋公司达成合作,签下500架、价值17.5亿美元的大额订单,再次刷新时的科技刚刚创下的海外最大单笔纪录。8月,沃兰特又与农银金租签署120架eVTOL,价值30亿人民币的意向订单。
今年9月,飞行派与香港半岛通航签署150架朱雀系列eVTOL采购协议。而这是自8月17日飞行派成功首飞后,半个月内累计获得的195架订单,其强劲市场潜力不言而喻。此外,9月16日沃飞长空与川发租赁达成200架采购订单;9月20日览翌航空再次斩获120架飞机订单。
似乎,整个eVTOL行业已经成功进入订单与交付阶段。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深入分析发现,订单频报的真相竟是这样:向市场传递出一个信号—eVTOL正从低空概念走向商业化落地。
在商业世界里,没有什么比真金白银的订单更能提振信心。
从已公开的订单信息来看,头部企业2025年累计已获得超3500+订单。亿航智能、沃兰特、峰飞航空、沃飞长空、时的科技、览翌航空、零重力飞机、御风未来、飞行派等行业领军企业占据eVTOL市场订单的80%以上。
但这些 “令人侧目” 的数字背后,却藏着一些“值得玩味”的商业逻辑,到底是谁真正在为这些“爆单”神话买单?
低空经济未来是光明的,但通往未来的路上布满荆棘。客观而言,当前低空行业正处在“大订单”时代的序章。一方面,头部厂商凭借产业布局与资本绑定抢占先机;另一方面,新兴需求场景正在不断萌芽与验证。
巨额的订单令人振奋,但只是科技进化长河中的“炫彩”的泡沫,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心同样重要。
低空经济版“狼人杀”
仔细观察这些大订单采购模式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披着授信外衣下的融资租赁,或战略框架协议下的意向采购。而采购方多为“地方国资”或“银行背景”,本质上,订单代表着企业收入,是市场实力的直接证明。但深入看,这都是战略性大单,是一种变相的“过桥融资”,并不是纯粹的掏钱买货。
以目前全球唯一实现正向营收的亿航智能为例,亿航智能2024年财报透露,亿航EH216系列eVTOL总交付数量仅为216架。
疯狂渲染的“订单热潮”,在真实交付能力的现实数据面前,骤然被浇上一盆冷水后,只剩一缕浓烟。
2025年开年以来,亿航智能、峰飞航空、沃飞长空等开启“跑马圈地”模式,核心考题是在“缺钱”情况下,如何通过产业资本与地方成熟产业链扩充产能,同时借助地方影响力为取证“提速”。
要是说2024年的eVTOL是背靠政策红利一路“推”着向前跑,那2025年会是一场资本与战略诉求合谋的“大戏”?
这场由技术驱动的产业革命:订单、资本与交付的“狼人杀”,谁会是真正的“预言家”?
早在2024 年,就有“预言家”向小编表示,2025 年是中国低空经济的商业化元年,多家主机厂会将陆续收到订单。谁想一语成真,开年以来,各大主机厂纷纷晒出自己的“成绩单”,像商量好一样,堪比双十一电商大促的战报公布!
不过,多家企业负责人也表示:适航取证是个 “硬骨头”,过程复杂又漫长,需要经过大量的测试和验证,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不如商业化实际,可控性更高。加上,空域管理法规“迟迟”不落地,抑制了低空商业化“高度”。
成年人的商业思维是“商业应用”和“适航认证”我都要,不能傻傻等着适航认证通过了才开始搞商业化,那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黄花菜都凉了!
共谋、续命、破局
毫无疑问,2025年的订单“大戏”,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可以概括为“共谋”,是一种典型的“共生进化”。
地方国资与产投的全面入局,是地方为了应对未来产业升级过程冲击中“掉队”,国家队需要提前战略卡位,确保区域产业与供需地位。回顾科技产业发展史,这种模式更是屡见不鲜。
美国半导体产业,早期通过来自国防部的订单为半导体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迭代机会,帮助它们度过研发投入大、商业应用不确定的高风险阶段;新能源汽车同样依靠战略投资来驱动,如比亚迪早期转型新能源汽车,就是靠着深圳市公务订单与政策支持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战略投资不仅提供了资金,更提供了供应链资源、技术验证场景和品牌背书。采购方支付巨额资金购买尚未量产的产品,看似是购买行为,实则是一种支持技术创新、加速产业成熟的“战略”投资。
这是一种用今天的确定性,购买可能的“明天”。但结局未现前,是狼,是神,皆有可能,真假难辨,自然也就充斥着市场博弈和商业谎言。
订单背后如何“续命”,如何找到商业价值的 "最小切口",是对企业财务与资本业绩的现实挑战。
2025年,头部eVTOL 主机厂商扎堆和金融租赁机构 “战略合作”,里面暗藏 “玄机”。单架 eVTOL 的售价高达百万,甚至上千万,对于终端运营商来说,全款拿下压力山大,但成本制约了市场体量,企业又需要订单向资本证明市场价值,向资本“妥协”,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而资本也通过融资租赁模式进一步提升市场体量。金融杠杆无处在!
对eVTOL主机厂商来说,这也是 “双赢” 的好事。不仅能获得稳定的市场需求,不用担心造出来的eVTOL没人买,还能提前拿到部分资金搞研发和生产,用来“做大做强”。沃飞长空就直接指出金融租赁公司在低空产业发展中,那就是 “关键先生”的存在;如同在它的母公司吉利成长过程中,金融租赁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历史总是在重复同样的剧本,只是换了演员。
不过,以上都是成人商业思维下的小插曲。就目前这些拿到订单的主机厂,除了亿航“四证齐全”、峰飞航空拿到“三证”,绝大多数还在适航取证的 “漫漫征途” 上。
所以就算具备量产能力,离真正交付使用或者商业化运营,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即便如此,商业化和适航同步推进,已经成了低空经济“共识”。
同时,订单也带来供应链“冲刺赛”,低空生态各方势力大集结。其中,动力电池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围绕低空经济,国内锂电厂商正在展开一场角逐之战。欣旺达发布航空动力电池“欣·云霄2.0”并宣布其第一代产品已实现量产;宁德时代也宣布获国际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正式达到航空工业标准,同时对峰飞航空达成战投;另外,亿纬锂能、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在内的多家电池厂商陆续切入航空动力电池领域。
除了动力电池外,在关键材料、元器件、动力系统、机载系统、飞控系统和抗干扰系统等多个领域,均有上市公司、龙头企业、科技大厂提前 “卡位”,掌握核心技术与关键材料生产能力的企业,往往在产业链具备更强的话语权,决定飞行器的性能与质量基础。
低空经济的真正价值,不只在于“能做什么”,更在于“被谁需要”。依托资本卡位,率先进军市场意味着能够更早获得真实场景数据,加速产品迭代,但同时也面临教育市场和培育用户风险。不过,通过场景落地证明商业价值,再逐步扩大市场与技术投入,将形成 "造血-输血" 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