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专访 | 万勋“柔韧充”,以具身AI为车主打造“无感化”补能服务

Wisson万勋 2025-09-23 18:14

当前,汽车产业作为集技术密集、产业链长、消费拉动强于一体的现代化支柱产业,已成为“人工智能+”颇具潜力和颠覆性的落地场景与主要阵地。近日,《人民日报》旗下汽车产经权威媒体《中国汽车报》重磅刊发了“人工智能+汽车的产业链版图”系列报道,覆盖Robotaxi、自动充电、干线物流、智慧交通等关键场景,专访和报道了文远知行、主线科技、白犀牛、蘑菇车联和万勋科技等产业链内各领域代表性企业及其在AI领域的创新实践。


作为未来智驾闭环的“最后一米”,在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领域,万勋科技作为创新技术路线代表性企业,也是本次受访企业中唯一的机器人公司,接受了《中国汽车报》专访。以下为报道全文:


资讯配图


且看AI如何赋能


在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领域,自动充电机器人在跨品牌、跨车型应用时面临标准化、兼容性等行业难题。同时,要想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还需考虑机器人在不同充电场景(天气、灯光、温度等)下的适应性,如室内外、家庭车库、公共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


万勋科技打造的柔韧全自动充电机器人,采用高度差异化的基于“仿生柔韧臂+具身AI”构成的柔性具身智能架构方案,由软材料仿生肌肉构成的柔韧臂,并以气压驱动,模拟人类手臂柔性动作,同时结合遍布底层肌肉中的神经元末梢,贯通并支持小脑、大脑AI和云端智能,建立起触觉、视觉等多模态的本体自感知模型。它能够像人的手臂一样,通过触觉与视觉感知,自适应柔和校错,找到充电接口并准确完成对接。


目前,正在火热运营中的位于成都的全国首个自动充电机器人快闪体验站,便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作业中,该场站机器人在地下车库的复杂光线条件、现场装饰可调节氛围灯干扰,以及夏季高温(机器人可适应-30~40℃极端环境)等严苛条件下,已能识别90%以上的品牌车型,成功服务超过500+车次,实现“0故障、0事故”安全运行,覆盖多个汽车品牌,车辆类型包括私家车,以及网约车、出租车等运营车辆。


资讯配图


AI绘就全新图景


以自动充电为例,汽车智能化正从“功能叠加”向“体验重构”演进,“任务”变“服务”,用户对AI的期待已超越“工具属性”,转向“无感化服务”。


因为刚性机械结构及关节运动的物理限制,自动充电机器人如果采用传统刚性协作臂,对车辆的停车精度和姿态精度有较高的要求,且需要借助高精度的视觉及力传感实现精细化作业。与此不同,万勋柔韧自动充电机器人采用的仿生柔韧臂是刚柔耦合形态,在作业末端加入了柔韧臂,以气压驱动,叠加视触觉AI模型,大大降低了对高精度传感器和数据、算力的需求,既保证了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也降低了规模化部署成本,加速了新能源汽车无人化补能规模化商用部署进程。


建言献策AI发展


一是构建无感化服务生态,重塑用户体验。自动充电机器人是AI与汽车服务深度融合的典范之一。行业应进一步拓展此类场景,将AI能力嵌入用户高频触点(如充电、停车、保养、能源管理),最终形成“人-车-服务”的智能生态闭环。


二是打破行业壁垒,推动跨域协同。汽车AI的规模化落地依赖多领域技术的协同创新。万勋科技在自动充电场景中,不仅需攻克机器人柔韧控制技术,还需与充电桩运营商、停车场管理系统、车机平台等深度对接,构建协同生态,才能给车主带来最佳的体验感,而不是割裂、孤立的。


三是推动“技术平权”,释放AI商业潜力。当前,AI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仍集中于高端车型,中低端市场渗透率不足。行业应通过技术升级等手段,全面渗透各层级用户,从而扩大市场基数。数据反馈多了,也可以反哺AI算法的优化。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more
英伟达投资千亿美元、提供500万块GPU,OpenAI缺钱又缺卡?
施耐德电气强势登陆工博会!全价值链+AI+生态,未来工业看这里!
「潮汕女首富」接住Open AI大单
神图:iPhone Air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突发:甲骨文CEO下台!刚和OpenAI签下3000亿美元大单,或因路线斗争
老黄下了盘大棋!豪掷1000亿美元投资OpenAI,部署10吉瓦AI算力,用于下一代模型
广汽高域AirCab 飞行汽车亮相2025深圳eVTOL展
英伟达1000亿美元投资OpenAI,奥特曼爆买500万块GPU
AI要改写工业规则?我混进工博会写下千字观察日记
全球AI科技大会:激辩智能驾驶五大焦点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