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最强风投之城”,合肥再次押注产业未来,这一次是具身智能。
这一次,它选择的出击路径,不是拥抱过去的硬件整机,而是与最近风头正劲的具身智能创企——自变量机器人携手。
9月20日,合肥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安徽省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与自变量机器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具身智能生态建设计划”。

这不仅是一份合作书,更是一场产业宣言:合肥将“具身智能”视作下一张新兴产业王牌,试图在这个全球竞逐的新入口上,打出一套“合肥式组合拳”。

这座内陆城市并非一时冲动。从京东方带动显示产业集聚,到蔚来成为新能源热潮的产业引爆点,合肥的打法始终如一:政策牵头、资本加码、场景落地。
如今,这套打法开始在具身智能领域复制。合肥高新区已率先发布产业实施方案,规划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具身训练场与预训练中心,力图构建一个“从基础设施到应用闭环”的完整生态。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合作的焦点并非整机厂商,而是一家以具身大模型为核心的通用智能企业——自变量机器人。后者自研的「Great Wall」具身智能大模型系列的WALL-A,已具备自主感知、推理、长程决策交互与高精度复杂操作能力等,并在多个维度达到全球领先。

合肥选择与其共建生态,信号极为明确:它不只是想试水,而是打造以大模型为牵引、以产业链培育为路径的具身智能新范式。换言之,合肥要的不是培育个别企业的“单点突破”,而是一套从认知大脑、硬件载体、场景交付到产业平台的生态闭环。
这一次,合肥不打算做看客,它要和自变量一起,在这场具身智能的革命中,共同塑造新格局。
模型出击,地方联动,一场以落地为目标的狂飙
具体看看本次合作的细节:
2025年9月20日下午,在“2025无人机产业发展对接会暨全空间无人体系成果展”现场,自变量机器人与合肥市政府联合发布《具身智能生态建设计划》。这是国内首次以具身基础模型为核心的政企深度合作,双方将围绕自变量自研的具身基础模型,共建技术体系、协同产业链、构筑生态网络,推动具身智能从底层模型到真实场景的全面落地。
本次合作将在三个层面同步展开:
技术层面 —— WALL-OSS作为唯一专注物理世界交互的端到端开源具身智能模型,将开放预训练权重、训练代码、数据集接口与部署文档,打破闭源壁垒,降低开发门槛,加速科研团队与开发者的创新。
产业层面 —— 合肥将依托先进制造业与新兴产业基础,联合本体厂商、零部件企业与系统集成商,推动“从模型到产品”的闭环构建。合作将赋能公共服务、酒店、养老康养、制造业、科研教育、物流等多元场景,在合肥率先形成“城市级机器人试验场”,加速前沿技术的应用验证。
生态层面 —— 双方将以合肥为核心,建设具身智能生态建设中心,联动高校与科研机构,与中科大等院校共建实验室,搭建产学研平台,孵化前沿团队,吸引全球开发者加入开源生态。同时,通过引入更多本体企业,打造“链主+生态”的本地模式,探索全国首创的产业聚合路径。
大会现场,自变量还与国先中心(合肥)、合肥高新区以及安徽省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政府引导 + 企业创新 + 生态共建”的合作框架。未来,合肥不仅将在全市与全省范围内构建具身智能应用与产业集群,还将依托汽车实验室的平台优势,拓展模型与机器人在智能制造、汽车装配等垂直领域的深度结合。

可以说,这一系列动作并非停留在口号与概念之上,而是围绕具身基础模型 + 地方产业生态构建的实战方案,旨在用真正可运行、可部署、可放大的技术路径,加速具身智能的全面落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合肥会选择自变量?而自变量,又为何选择在此刻,与这座城市结盟?
答案,就藏在这场合作背后对“具身智能落地路径”的重新定义之中。
为什么是合肥?为什么是自变量?
细想之下,自变量与合肥的“双向奔赴”并不意外。
合肥,这座近年来晋升“万亿GDP俱乐部”的新贵,在2024年已成为长三角第四个同时突破万亿GDP与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它的崛起,不靠传统路径,而是凭借一贯大胆的科技产业投资和娴熟的“以投带引”打法。京东方、蔚来汽车等全国性龙头的成长,就是这种产业培育模式的最好注脚。
对于具身智能,合肥同样早早下注。在资本端,政府不仅设立了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专门扶持人形机器人,还先后投资了众擎机器人、零次方机器人、聆动通用机器人等初创企业。
合肥素有“中国最强风投城市”之称,善用资本撬动产业,通过政策与资本率先将关键企业和生态集聚,再借助场景应用释放需求,打造正向循环。
但愿意“砸钱”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必须构建出一套具备牵引力的产业生态,在源头掌握技术话语权。而在具身智能这样一条产业链极长、技术壁垒极高的赛道上,能否找到一个拥有技术底座、生态理念与行业号召力的链主型企业,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而在具身大模型领域动作频频的自变量机器人,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但首先,它的产品力与技术标杆,必须足够硬核,才能真正撑起这场生态野心。
自变量是国内最早实现端到端统一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的企业,其自研的「Great Wall」具身智能大模型系列的WALL-A,已在多个维度上达到全球领先。近期开源的WALL-OSS 是业内唯一一个面向物理世界交互、具备真实落地能力的开源模型。自变量将预训练权重、训练代码、数据接口与部署文档全面开放,大大降低了具身智能应用的门槛。
WALL-OSS模型——零样本泛化能力表现
有了“大脑”,还需要载体。一方面,自变量没有停留在“做模型”的表层,而是坚持软硬一体的技术路线。公司全栈自研硬件,推出高自由度灵巧手与轮式双臂仿人形机器人“量子2号”,并实现与大模型的深度适配。这两款硬件已能胜任收纳、清洁、柔性搬运等多步骤复杂任务,在多个真实场景中验证可行。算法与硬件协同迭代,成为自变量推进落地能力的“双轮驱动”。
另一方面,合肥原本就有整机和零部件的产业链,这让大模型可以迅速找到落地的硬件身体,同时能在大制造业找到应用的场景。未来,AI将带动产业的革新。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变量此次带着“模型+全链协同+真实落地”的打法,与合肥展开深度合作,无疑是一场彼此成就的双赢之举。
对合肥而言,这是一次战略性的加注,它不再只是资本的推动者,更成为产业共建的真正角色。具身智能的未来成长离不开大规模真实场景。合肥在公共服务、制造业、酒店、养老、物流等领域都具备优秀的试点条件。
借助自变量的模型能力,合肥有望打造全国影响力的“爆款型”机器人产品,并以此为抓手带动上下游,培育出自生长、自进化的具身智能产业生态。
而对自变量而言,加速具身大模型的真实落地,是它从始至终的初心,也是最核心的战略目标。产业落地不只是模型优化,更需要政策托举、资金注入、供应链配套,以及真实的大规模终端试验场。而这一切,合肥恰好具备。
这就是为什么是合肥,为什么是自变量。技术与地方结合,不只是一次合作,而是在为具身智能的真正落地,按下加速键。
结语
自变量与合肥的联手,只是具身智能企业迈向产业化的起点,却已勾勒出一条清晰而现实的路线图:要实现商业化落地,企业必须迅速冲破实验室的桎梏,打通“技术—硬件—场景”的全链路闭环。
过去这一年,自变量一次次打破外界的预期。
就在人们还以为它只是一家模型公司时,它带着62自由度自研整机出现在了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发布台上;它率先开源了4.2B参数的WALL-OSS模型,不做预告,只为打通基础层生态。
这一次,在行业普遍仍处验证阶段的当下,自变量选择开源、选择与合肥深度协作,本质上是在押注一条更具穿透力的落地路径。这不仅意味着它有望率先跑通具身智能的规模化应用,更可能在产业重构的过程中抢占先机。
这一步,已然为行业提供了一种极具参考价值的思路:技术要扎根现实,落地不必等风来,产业闭环才能反哺模型演进,构成正向的智能商业循环。
具身智能的未来仍远未成型,但如果未来属于那些提前把“软硬一体 + 场景共建”落到实处的玩家。那么,自变量已在这个未来占据了关键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