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
9月9日至14日,2025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在慕尼黑举行。本届展会以“It's All About Mobility”(“动”悉一切)为主题,聚焦创新技术、基础设施解决方案、软件开发及新兴出行趋势,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750家企业参展。其中,中国展商达116家,参展规模创历史新高,共有16家中国整车企业以及产业供应链企业集体亮相。
本届慕尼黑车展,中国企业积极展示企业品牌与产品实力,发布其在欧洲进行生产、研发及服务的系统性布局。这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单一“产品贸易”迈向全产业链协同“生态出海”新阶段的重要体现,这一转变将加速重塑欧洲乃至全球汽车市场格局。
中国车企加速深度布局欧洲市场
一是在欧战略投入力度空前。从整体参展规模来看,比亚迪、长安、小鹏等14家中国整车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体亮相,覆盖动力电池、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以及车联网等领域,全面展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实力和完整生态。
二是不再局限于产品展示,“深度本地化”海外战略布局成为企业的共同选择。据统计,2025年已有5家中国车企宣布在欧洲建厂,本地化投资已超200亿欧元,涵盖电池、电驱、整车制造等全产业链环节。比亚迪匈牙利工厂、零跑西班牙工厂、奇瑞巴塞罗那工厂相继落地,逐步形成覆盖欧洲的制造网络。
与此同时,多家企业宣布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聚焦本地用户需求、法规适配与软件迭代。例如小鹏汽车在慕尼黑设立欧洲研发中心,聚焦L4级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地平线成立欧洲总部,推动征程6芯片与欧洲车企的协同开发;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将中国零碳理念融入欧洲供应链。中国车企通过加大本地研发与生产投资与布局,不仅有效规避贸易壁垒,还能通过本地化生产提升供应链韧性与响应速度。
欧洲传统车企转型提速
中欧竞争与合作并存趋势愈加凸显
在中国车企逐步渗透欧洲市场的同时,欧洲车企也在加快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步伐,展现出强大的战略调整与体系化应对能力。
一是采取快速迭代与平台化降本策略。宝马推出全新Neue Klasse纯电平台,以降低车辆生产成本并实现规模化效益,发布转型产品新世代首款车型BMW iX3,并将于明年初推出第二款新世代车型-新世代BMW i3,还计划到2027年将在全球范围推出40余款新车;大众加速ID.系列更新节奏,推出ID. 7旅行版和ID. Buzz电动MPV,并计划在2026年前推出10款基于SSP平台的新电动车型,还推出更具性价比的入门级车型ID. Polo和ID. Cross以抢占市场份额,起售价低于2.5万欧元,直接对标多款中国新能源汽车。
二是加速拥抱中国技术,保持全球竞争力。欧洲车企将其在质量管控、安全标准和高端品牌形象方面的体系化能力,与中国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和制造力量深度融合,形成更为开放的全球顶尖资源协同共创的汽车产业生态。
欧洲车企不少车型均搭载来自中国的电池与智能驾驶技术,如宝马集团新世代BMW iX3为该集团与多家中国企业如阿里、华为、高德地图等携手打造,精准适配本地数字生态;奔驰与Momenta联合研发智能驾驶方案,打造更贴合本土用户习惯的座驾体验车载系统;奥迪今年8月发布的Q6L e-tron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技术,具备“无图”端到端智能驾驶辅助能力。
这些合作案例表明,中国正在成为欧洲车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伙伴,依托中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领先优势,欧洲车企的成本控制和产品迭代速度显著提升,这种互补优势正成为其保持全球竞争力的关键。
中国汽车出海任重道远
体系化能力建设与模式创新成为破局重点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与激烈的产业竞争环境,中国企业仍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汽车国际化发展,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摒弃“短期套利”思维,坚持长期主义,通过国际化和海外本土化发展的思维打造全球一流品牌。根据自身的市场根基、技术实力、生产能力、品牌影响力、生态体系选择不同发展模式,制定科学、长期、可持续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二是推行深度本土化战略。除了持续开发具备竞争力与性价比的产品之外,更要在品牌建设、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网络等深度本地化体系化能力建设进行长期而巨大的投入,通过本地化研发、本土供应链、本地服务体系,以本地生态共建模式加固与当地政府、企业、用户的合作,真正构建可持续的海外竞争力。
三是创新发展模式,灵活运用赋能合作、品牌+合资等新合作模式深度融入本地汽车产业链以应对贸易保护政策风险。
四是积极参与全球标准制定,充分借助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等平台,推动碳排放、产品认证、充电、数据等标准在国际上的通用和互认,在全球汽车标准体系中争取更大话语权,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唐高凤
tanggaofeng@chinaev100.org



车百智库
扫描客服二维码,加入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