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半导体企业扬杰科技(Yangjie Technology)宣布以约22.18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对价,完成对电力电子保护元件制造商贝特电子(Bet Electronics)100%股权的收购。交易完成后,贝特电子将成为扬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
此次并购不仅标志着扬杰科技在功率器件领域的进一步扩张,也为曾长期谋求IPO未果的贝特电子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退出路径,使其背后包括深圳高新投、达晨财智、同创伟业在内的数十家投资机构得以“落袋为安”。
从IPO折戟到并购落地:贝特电子的资本终局
贝特电子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广东东莞,专注于电力电子保护元器件的研发与生产,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及智能家电等领域,客户涵盖比亚迪、美的、格力等头部企业。
受益于近年来新能源和高端制造的快速发展,贝特电子业绩表现亮眼:2024年实现营收8.37亿元,净利润1.48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达2.18亿元,净利润4113.37万元。根据交易协议,贝特电子原股东承诺2025至2027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55亿元。
尽管经营稳健,贝特电子的上市之路却屡遭挫折。公司曾于2016年登陆新三板,两年后摘牌;2023年再度冲刺创业板IPO,最终未能过会。彼时其招股书披露的股东名单堪称“豪华”,集结了中国风投、架桥资本、深圳高新投等知名机构,总股东数达67名。
此次被扬杰科技收购,成为这些投资人退出的重要契机。据测算,2022年6月参与最后一轮增资的投资方整体收益率约为48%,年化回报率达16%,收益可观。
值得一提的是,扬杰科技最初计划通过“发行股份+现金”方式推进重组,并于今年3月披露预案。但该方案在7月初终止,转而采用全现金收购模式,显示出买方强烈的并购意愿与充足的资金实力。
“铁娘子”梁勤的扩张版图
扬杰科技掌舵人梁勤,是业内知名的“半导体女强人”。1971年出生于江苏扬州的她,早年从中专毕业后进入酒店工会工作,后自学电气技术并转型进入台资电子企业从事销售,积累了行业经验。
2000年,30岁的梁勤创业成立扬杰科技,最初从事半导体品牌代理,次年销售额即突破千万元。但她并未止步于此,果断转向自主制造,布局封装产线,并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逆势投入建设4英寸晶圆生产线,奠定了IDM(垂直一体化)模式的基础。
凭借前瞻布局,扬杰科技迅速崛起。2014年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扬州创业板第一股”,目前市值约360亿元。梁勤本人也以100亿元身家登上《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是扬州地区唯一上榜者,多次获评“扬州首富”。
这并非扬杰科技首次出手并购。自2015年起,公司先后收购国宇电子部分股权、美国MCC等三家半导体销售公司,并入成都青洋60%股权,持续完善产业链布局。如今,其IGBT功率模块已进入小米供应链,应用于小米Su7 Ultra车型电控系统核心部件。
对于本次收购,扬杰科技表示,贝特电子的产品与公司在过压保护领域高度协同,均服务于电力电子系统的电流电压管理,在终端应用场景上具备显著互补性,符合公司长期战略方向。
并购潮起:VC/PE退出新通道
贝特电子的案例,正是当前A股并购活跃的一个缩影。随着IPO节奏趋缓,越来越多原本冲击上市未果的企业选择“曲线救国”,通过被上市公司并购实现价值兑现。
类似案例频频出现:喜马拉雅四次IPO失败后被腾讯音乐以约200亿元接盘;虎扑两度折戟资本市场后作价5亿元并入迅雷;立功科技被商络电子以7.09亿元收购……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共有1502家上市公司披露2000单并购重组事项,累计交易金额超1.4万亿元,其中重大资产重组93单,同比增幅超165%。政策层面,“新国九条”“并购六条”等举措持续鼓励产业整合,激发市场活力。
有投行人士指出,拟IPO企业通常治理规范、业绩稳定、成长性强,是上市公司提升资产质量的理想标的,因此在并购谈判中更具议价能力。前海方舟董事长靳海涛强调:“并购估值需灵活处理,不能僵化套用市盈率模型,否则将扼杀大量潜在交易。”
正如业界共识所言:“并购正成为激活创投生态的关键利器。” 在IPO之外,一条更加多元、务实的价值实现路径正在形成。扬杰科技与贝特电子的联姻,既是企业战略的交汇,也是资本周期的一次圆满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