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事件全景:政策发布的战略背景与现场细节
2025年9月23日,延庆区在第五届八达岭低空安全发展大会暨低空技术产业人才大会上,同步发布《北京市延庆区低空技术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支持保障的十条措施(试行)》(简称“低空人才十条”)。大会现场展示了多款尖端无人机产品,凸显延庆作为北京市唯一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的技术积累。延庆区人才工作局局长冯明山明确表示,该政策旨在优化人才生态,将低空技术产业打造为区域“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二、政策核心:四大类人才支持与“全生命周期”保障
“低空人才十条”精准覆盖人才引进、培育、激励、服务全链条,重点支持四类人才:
人才类别 | 核心支持措施 |
---|---|
战略科学家 | |
行业领军人才 | |
专业技术人才 | |
青年科技人才 |
创新性保障机制:
- 住房成本大幅降低
- 免费入住人才公寓或公租房
(全区现有28个项目、8583套房源)。 叠加定制团购优惠与分档安家补贴(参考其他区域标准,高端人才安家补贴可达200万元)。
覆盖医疗绿色通道、子女教育优先入学、景区免票等生活需求,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破解产业难题或引领技术突破者,可获高额一次性奖金(具体金额未公开,参考同类政策通常百万元级)。
三、破解“卡脖子”难题:技术清单与政策针对性
延庆政策直指低空产业三大技术瓶颈:
- 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
航空发动机、高能量密度电池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低。政策通过重奖技术突破人才、优先支持参与国家级攻关项目,推动替代方案研发。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适航周期长,制约商业化。政策鼓励企业与北方工业大学空地协同实验室等平台合作,加速技术验证。
智能飞控系统、空域协同技术需突破。延庆开放374平方公里独立空域供企业免费测试,为技术迭代提供场景支持。

政策发布的深层动因:
- 产业基础成熟
自2020年10月获批国家级试验区以来,延庆已集聚130余家低空技术企业(如航天飞鸿、理工全盛、远度科技),形成覆盖研发设计、整机制造、反制技术的全产业链。2024年无人机企业产值达18.7亿元,同比增长47.7%,产业规模持续扩张。 - 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国内低空产业面临高性能电机、高能量密度电池、智能飞控系统等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依赖进口零部件制约产业升级。 - 人才供需失衡
2025年全国低空技术人才需求达18万,但高校年培养量仅1.2万,缺口比例高达93%,且45%人才集中在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
四、全国对比:延庆政策的差异化优势
与深圳、成都等低空经济领先城市相比,延庆政策的独特性在于:
城市 | 人才政策重点 | 延庆差异化优势 |
---|---|---|
更聚焦技术攻坚 | ||
更灵活安居支持 | ||
更系统产才融合 |

五、产业赋能:延庆低空经济的“三步走”战略
- 短期目标(2025-2026)
依托《中关村延庆园无人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新增50家产业链企业,推动氢能通用航空研究院电动飞机量产。
建成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区:扩展无人机配送航线(已开通首条航线)、深化“低空+文旅”(2024年低空飞行接待1.7万人次)。
通过政策组合拳(如配套发布的《低空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辐射京津冀协同发展。

六、挑战与建议:政策落地的关键抓手
- 人才供给匹配度
需联合高校开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如参考文华学院课程体系),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加强“延海协作”机制,引入海淀区技术资源,弥补延庆在芯片设计等上游环节的不足。
扩大国际赛事获奖项目引进(如借鉴延庆创业大赛经验,累计16个项目落地),吸引全球顶尖团队。
结语:从“试验区”到“增长极”的战略跃迁
延庆“低空人才十条”不仅是人才政策,更是以人才为杠杆撬动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系统工程。通过“安居-激励-场景”三位一体保障,直击产业痛点,其经验或为二三线城市破解高技术产业“卡脖子”难题提供范本。随着政策落地,延庆有望从“无人机集聚区”进阶为国家级低空经济创新策源地,真正实现冯明山局长所言——“释放人才红利,注入强劲动能”。
感谢您的关注与陪伴!点击下方卡片锁定我们
每日第一时间获取:
✅低空空域改革政策权威解读
✅国内外低空经济前沿动态
✅产业趋势分析与投资机遇
✨我们将持续深耕低空领域,成为您洞察行业风向的窗口。快点击关注,与数万从业者共探低空经济新蓝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