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之窗李磊摄
9月26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专场,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委、市人才局、海淀区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都之窗李磊摄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介绍“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
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为新时代首都创新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十四五”时期,北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会同科技部牵头制定实施《“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等政策举措,凝聚部市、央地以及全社会力量,累计推进1105项重点项目和重大任务落地,“十四五”规划各项指标进展顺利。根据第三方机构初步评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大幅提升,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取得重要进展和丰硕成果。
北京实现“五个全球前列”
连续8年蝉联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榜首;高被引科学家达到431人次,连续两年位居全球创新城市首位;连续三年位列清华大学、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全球第三;独角兽企业数量连续四年位列全球城市第三;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重16%左右,比肩创新领先国家水平。
北京形成“五个创新领先”
2024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59.8件,较2020年翻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倍多,位居全国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6316.2亿元提高到9153.3亿元,稳居全国第一;中关村示范区综合排名蝉联178个国家高新区首位,总收入9.85万亿元,约占国家高新区总收入的六分之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保持全国城市第一;2021年以来,累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成果数量占全国近一半、获得国家科技奖奖项占全国近三成,稳居全国第一。
主要进展和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下大力气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实现新跃升。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在轨运行;布局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145家;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建设37个科技设施平台,29个已进入科研状态,成为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等前沿领域建设10家新型研发机构,瞄准世界前沿和国家战略急需,汇聚全球顶尖人才和优秀科研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在全国率先探索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31个创新联合体,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卡点”;涌现出人工智能光芯片、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等世界级原创成果以及第三代RISC-V高性能处理器核、400微瓦无液氦稀释制冷机等标志性领先成果。
二是下大力气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新跨越。聚焦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场景应用和产业落地,探索全链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目前,全市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级以及智能制造与装备、人工智能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23个未来产业。人工智能领域,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形成涵盖算力、数据、模型和应用的全栈政策体系,产出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覆盖科研全流程的AI科研平台——玻尔空间站等一批重大原创成果,豆包、智谱、kimi等标杆模型性能稳居全球第一梯队;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59款,数量持续领跑全国;2024年,北京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过2400家,位列全国第一,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医药健康领域,滚动实施医药健康协同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强化科技创新与卫健、药监、医保“三医”的高效协同,全面赋能创新药械研发上市;获批上市国内首个干细胞疗法产品,标志着我国干细胞药物实现“零的突破”;培育出腹腔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高场强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等全球首创产品;侵入式脑机系统“北脑二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非人灵长类对二维运动目标的脑控;创新医疗器械、AI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全国第一。商业航天领域,形成了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全球首款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成功入轨,全球首颗卷式全柔性太阳翼卫星发射成功。2024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49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6.9%;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3.1%。
三是下大力气提升主平台主阵地能级,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迈出新步伐。强化“三城一区”统筹联动与融合发展,“三城一区”集中了全市近三成的企业和六成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是全市创新资源集聚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丰富的区域。部市联合印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明确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路线图”;统筹中关村“一区多园”协同发展,制定实施分园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园建设、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等指导意见,构建园区“事业+企业”专业化运营模式,建成细胞与基因治疗、数字医疗等64家中关村特色产业园,打造从研发到应用的创新生态链,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中关村以不到全市4%的土地贡献了全市约三分之一的GDP。
四是下大力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世界一流创新生态铸就新优势。在全国率先整合设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颁布施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纳入法治轨道予以保障。持续发挥中关村改革“试验田”作用,中关村先行先试24项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多项政策向全国推广,“中关村”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依托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市自然科学基金累计设立12支联合基金,总规模达8.35亿元,企业参与数量和出资额均位居全国省级基金首位;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率先在全国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本科生“启研”计划和外籍学者“汇智”项目,超80%的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45岁以下青年人才承担。优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培养1100多名博士研究生。建设30家标杆孵化器,以超前模式与专业能力重塑科技企业孵化生态。在北京这片创新热土上,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委支持建设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设立50亿元规模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市政府设立8支总规模千亿级投资基金,有效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报告2025》显示,北京位居全球前列。
五是下大力气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达到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向中关村论坛致贺,论坛升级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举办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世界机器人大会、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2025年世界大会等重大国际科技活动,积极推进国际子午圈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组织实施,以更开放姿态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支持高水平国际科技期刊建设,2025年北京进入科睿唯安SCI期刊占全国的46.2%。出台外资研发中心专项支持政策,累计认定服务279家外资研发中心,全力支持服务外资在京深耕做强。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设立全国首个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已入驻13家国际科技组织。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化基础研究合作,出台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设立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加快形成“六链五群”产业集聚,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的347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843.7亿元,实现翻番,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驶入“快车道”。
展望“十五五”,我们将锚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依托北京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机制,再接再厉、善作善成,加快建设全球重要科学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开放创新核心枢纽,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力争产出更多世界级原创成果,培育更多科技领军企业,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北京篇章。
新闻发布会上,张继红还回答了中新社记者提出的问题。
问:请问一下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的张主任,目前北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第一城”,刚才您也提到了人工智能的情况,请问您能否再详细介绍下“十四五”期间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答:谢谢您的提问,我来简要回答。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关键支撑。“十四五”期间,我们坚持创新与应用并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
一是高标准建强新型研发机构,筑牢创新“策源地”。持续建设4家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差异化布局大模型、通用智能体、科学智能、超级产业智能等多元技术路径,产出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如,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推动人工智能从数字世界迈向物理世界。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持续探索价值驱动的小样本学习,发布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体“通通”。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深势科技打造全球首个覆盖科研全流程的AI科研平台“玻尔空间站”。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聚焦“极基础”“极应用”,打造超级产业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二是前瞻布局前沿颠覆性技术,把握发展“主动性”。芯片方面,我刚才提到的人工智能光芯片,它是全球首款,可以将神经网络的训练速度提升10倍;同时,我们积极支持研制首个基于可重构架构的晶圆级芯片。算法方面,研发全球首款类脑脉冲大模型,相较于主流架构,大幅提升推理能效;智谱、月之暗面等企业的最新模型在全球开源模型榜上位居前列,快手可灵、生数Vidu文生视频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系统夯实底层基础设施,加固产业“硬底座”。算力方面,出台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持续提升智能算力供给能力。实施算力券、智能券等补贴计划,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数据方面,打造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完善高价值数据生产组织机制。推动智源研究院上线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数据总量超2000TB,服务500多家企事业单位。
四是不断深化垂直领域应用,激活落地“新动能”。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重点围绕科学研究、教育、医疗、金融、法律等领域,构建由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区牵头的“一委一业、一区一品”应用发展格局,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建设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形成面向精准诊疗和生物医药制造领域的全流程AI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级法律大模型创新平台,为全国法院和各类法律场景提供AI赋能。
五是持续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畅通发展“全链条”。人才培育上,实施“智源学者计划”“通计划”等,打造世界一流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高地。资本扶持上,成立百亿规模市级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累计完成投决项目47个,投决金额43.05亿元,带动数百亿社会资本投资。交流合作上,部市联动,举办“人工智能能力建设研讨班”,来自35个国家的37位代表在京集聚,共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建设中关村自主大模型产业联盟,助力企业高效开拓国际市场;举办“智领未来”人工智能系列活动,通过中关村论坛等平台链接全球资源,营造开源开放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挥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优势,以聚才之力筑根基、以改革之勇破壁垒、以创新之锐攀高峰,不断引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全力推动北京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