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i靠体感火遍全球,任天堂大概飘了——2012年直接掏出Wii U,想靠着 “Wii 续作” 的名头再火一把。
结果呢?这台长得像 “Wii加了个平板” 的主机,全球才卖了1350万台,连 Wii零头都不到,还被后来的Switch按在地上 “摩擦”。30-40岁的游戏圈老炮儿,当年不少人犹豫要不要买,最后要么选了PS4,要么等来了 Switch。
今天咱就扒扒WiiU为啥能 “成功” 把任天堂逼到 “绝境”,顺便回忆下当年看它发布会时的 “黑人问号脸”。


01. GamePad 手柄:想当 “黑科技”,结果成了 “累赘”

Wii U最标志性的就是那个 “平板大手柄”(GamePad)—— 任天堂本来想靠它玩 “双屏联动” 的新活,结果这玩意儿直接把玩家坑惨了,很多玩家当年用着都想骂街:

Wii U的平板手柄
又沉又笨,拿久了手酸
这手柄比 Switch重一倍,跟块砖头似的,玩半小时《马里奥3D世界》,手腕酸得能贴三贴膏药。想跟Wii似的 “挥着手柄玩”?别想了,举着 GamePad挥两下,胳膊都快断了——当年不少人调侃:“这不是玩游戏,是练臂力。”
续航拉胯,出门得把充电器焊手上
“双屏联动” 是噱头,实用的没几个
任天堂吹GamePad能 “主副屏配合”,比如玩《塞尔达传说:风之杖HD》,地图放手柄上,不用切屏;玩《任天堂大陆》,一人看电视一人看手柄,搞 “不对称玩法”。
结果呢?地图放手柄上,得低头看,脖子都快扭了;“不对称玩法” 也就新鲜两次,后来跟朋友玩,还是觉得 “直接看电视更爽”—— 这功能跟 “鸡肋” 似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贵得没道理,还得单买
当年Wii U主机+GamePad卖349美元,比同期PS4还贵50美元。要是手柄坏了,单买一个得150美元,比Switch Joy-Con还贵——有玩家当年算了笔账:买个Wii U,再备个手柄,够买个PS4加《战神》了,谁愿意当冤大头?


02. 定位混乱:想讨好所有人,结果得罪了所有人

Wii靠 “全家同乐” 破圈,PS4、Xbox One靠 “核心玩家” 吃饭,Wii U倒好,想两边都抓,结果两边都不讨好,跟 “墙头草” 似的:
对家庭用户:不如 Wii 简单,还更贵
爸妈当年玩Wii,挥挥手就能玩《Wii Sports》,简单又便宜。到了Wii U,得先教他们用GamePad,还得跟他们解释 “这是新主机,不是Wii的配件”,爸妈听了都头疼:“不还是玩游戏吗?咋这么复杂?” 。
最后家里的Wii U,还不如老 Wii玩得勤——家庭用户直接被劝退。
对核心玩家:性能不够,游戏太少
对于这些玩惯了《战神》、《GTA》的核心玩家,本来期待Wii U能上点 3A大作。结果呢?Wii U的性能比PS4差远了,《使命召唤》、《刺客信条》这些大作,要么画面缩水,要么延迟高,玩着跟 “嚼蜡” 似的。
第三方厂商一看这情况,直接撤了——2014 年后,基本没什么3A游戏登陆Wii U,玩家买了主机,只能玩任天堂自己的第一方,时间长了也腻了。
对便携玩家:想便携又便携不了
任天堂当年也想靠 “便携” 吸引玩家,说Wii U能“拆了手柄玩”——结果GamePad得插线连主机,离了主机就是块废板,跟Switch的 “随时随地玩” 差十万八千里。
想在地铁上玩?得扛着主机,还得找电源,跟 “搬砖” 似的,谁会带出去?


03. 营销拉胯:名字坑自己,别人以为是 “Wii 配件”

Wii U的营销,堪称任天堂 “史上最烂”—— 连老玩家都搞不清它是新主机还是配件,更别说普通用户了:
名字叫 “Wii U”,谁知道是新主机?
当年任天堂官宣 “Wii U”,不少人以为是 “Wii的升级版配件”,比如 “给Wii加个平板手柄”。我当年跟朋友说 “想买Wii U”,朋友还问:“你家Wii不够用?加个手柄多少钱?”
后来任天堂花了大价钱做广告,才勉强让大家知道 “这是新主机”——但这时候,PS4 都快上市了,用户早就被抢走了。
广告没戳中痛点,全是 “自嗨”
Wii的广告拍得接地气,一家老小挥着手柄笑,一看就想买。
Wii U的广告呢?要么拍一群年轻人围着GamePad“尬聊”,要么讲 “双屏联动多厉害”,跟咱们的生活一点不沾边。玩家看了广告,心里想:“这玩意儿跟我有啥关系?还不如PS4玩《GTA》爽。”

Wii U的广告


04. timing 太差:生不逢时,被手机和竞品夹着打

Wii U在2012年上市,刚好赶上 “最坏的时代”——一边是手机游戏崛起,一边是PS4、Xbox One来袭,它夹在中间,直接被 “两面夹击”:
手机游戏分流:轻度玩家都去玩手机了
2012年前后,《愤怒的小鸟》、《植物大战僵尸》火遍全球,大家用手机就能玩,还不用花几百买主机。Wii本来靠轻度玩家吃饭,结果这些玩家全被手机抢走了——咱们当年坐地铁,看别人都在玩手机游戏,谁还会掏Wii U出来玩?

愤怒的小鸟

植物大战僵尸
PS4、Xbox One太强,核心玩家全跑了
2013年,PS4和 Xbox One上市,喊着 “4K画质”“在线联机”,还能玩《战神》、《光环》这些3A大作。
反观Wii U,性能不如人家,游戏还少,核心玩家肯定选PS4——当年我本来犹豫买Wii U还是PS4,去实体店试玩后,果断选了PS4(PS4销量1.17亿台),毕竟谁不想玩高清版《侠盗猎车手5》呢?

索尼PS4

侠盗猎车手5(GTA5)


05. 总结:Wii U 的 “翻车”,成全了后来的 Switch

其实Wii U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 —— 它的 “双屏联动” 想法,后来被Switch的 “掌机 + 主机二合一” 继承;GamePad的体感和震动,也成了Joy-Con的灵感来源。可以说,任天堂是靠Wii U“交了学费”,才搞出了后来的Switch。
对咱们这些老炮儿来说,Wii U更像个 “遗憾的尝试”—— 当年要是它的手柄轻点、续航长点、游戏多点,说不定也能火。但没办法,市场不等人,咱们也不傻,谁会为一个 “定位混乱、体验拉胯” 的主机买单?
现在回头看,Wii U的失败反而成了 “好事”—— 要是它火了,说不定就没有后来的Switch了。
你当年有没有买过Wii U?或者有没有因为Wii U的 “坑”,后来果断入了 Switch?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