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案例警示:
闭环刺激系统失效事件引发关注
在神经调控领域,某例植入血管内支架电极进行闭环刺激治疗的患者,于术后 12 周出现靶区阻抗异常升高现象。经检测,靶区阻抗较植入初期暴涨 10 倍,导致闭环刺激系统无法精准感知神经电信号并调整刺激参数,最终引发刺激失效 。这一案例为血管内支架电极的长期稳定性研究敲响警钟,凸显了内皮爬覆与电极性能关联的关键问题。
内皮爬覆过快:
支架植入后的生物相容性挑战
(一)血管内皮化的生理机制与临床意义
血管内支架电极植入后,血管内皮细胞会逐渐覆盖支架表面,形成新生内膜,这一过程即为血管内皮化。正常情况下,适度的内皮化是维持血管生物相容性、减少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团队通过犬静脉内皮细胞种植实验发现,在猪血纤维蛋白支架表面,体外培养 7 天即可实现 99.2±0.5% 的内皮细胞覆盖率,证实了血管内皮细胞在支架表面的快速增殖能力。然而当内皮爬覆速度过快时,可能导致支架表面被迅速覆盖,进而对电极的电信号传导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参考《心血管支架与支架置入后的血管快速内皮化》研究,快速内皮化可能引发一系列病理反应,如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等,为电极性能的稳定带来隐患。
(二)支架材料与内皮细胞交互的关键影响
目前血管内支架电极多采用金属编织丝或基础支架结合金属丝的结构。部分支架材料虽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但在生物相容性方面存在局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付平教授团队 2024 年的研究表明,支架表面材料的理化特性直接影响内皮细胞行为 —— 通过双电子辅助氧化构建的 PDA/EGCG/Cu 涂层,可通过调控蛋白吸附特性实现内皮细胞选择性增殖。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何某些金属材料可能刺激内皮细胞过度增殖,导致爬覆速度异常加快。当内皮细胞快速覆盖电极导电段时,相当于在电极表面形成一层绝缘屏障,阻碍电信号的有效传导,为靶区阻抗升高埋下伏笔。
阻抗暴涨的传导机制:
从内皮覆盖到信号衰减
(一)电极结构设计与导电特性
血管内支架电极通常包含轴向布置的绝缘段和导电段,导电段负责发放刺激脉冲和感知电信号。正常状态下,导电段直接与周围神经组织接触,确保低阻抗的电信号传输。然而,当内皮细胞快速爬覆并覆盖导电段表面时,会形成具有一定电阻的生物膜层。ScienceDirect 2022 年发表的研究证实,钴铬合金支架表面的二氧化钛纳米拓扑结构(nanotopography)可显著改变细胞黏附行为,这种微观结构变化会直接影响电极界面阻抗特性。以采用微机电系统(MEMS)和 3D 打印制成的支架电极为例,其电路导电轨迹尺寸较小,本身电阻值相对较高,内皮覆盖进一步加剧了电阻的升高。
(二)12 周时间节点的病理生理学关联
术后 12 周处于血管内皮化的关键阶段,此时新生内膜已基本成熟,若前期内皮爬覆过快,新生内膜厚度和致密程度可能超出正常范围。施德兵等(2009)的研究虽显示体外 7 天即可实现完全内皮覆盖,但体内环境下由于血流动力学和炎症反应的影响,这一过程被延长至数周甚至数月。相关研究表明,过度的内膜增生会显著增加电极与神经组织之间的界面阻抗。当阻抗达到一定阈值,闭环刺激系统的信号采集和反馈调节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导致刺激失效。
闭环刺激失效:
从信号失真到系统崩溃
(一)闭环刺激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依赖条件
闭环刺激系统通过电极实时采集神经电信号,经处理后自动调整刺激参数,以实现精准的神经调控。RECORD registry 研究(2022)对 706 例心脏闭环刺激患者的分析显示,系统正常工作高度依赖稳定的阻抗监测 —— 右心室阻抗的 beat-to-beat 监测是维持起搏适应性的核心基础。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神经调控领域,要求电极与神经组织保持良好的电接触。一旦靶区阻抗暴涨,采集到的神经信号会出现严重失真,系统无法准确判断神经状态,进而导致刺激参数调整失误。
(二)阻抗升高对反馈调节的连锁影响
随着阻抗升高,刺激脉冲的能量衰减加剧,无法有效激活目标神经组织。一项针对脊髓电刺激(SCS)的 3 年随访研究显示,基于诱发复合动作电位(ECAP)的闭环系统需维持稳定的信号幅值(≥19.3μV)才能保证疗效,而阻抗变化是导致信号幅值波动的主要原因。同时,系统为维持刺激效果可能自动增大输出功率,但这又会进一步加剧电极发热和组织损伤风险,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当阻抗超出系统可补偿范围,闭环刺激系统将无法正常工作,导致治疗效果丧失,甚至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策略探索:
从材料优化到监测体系构建
(一)支架电极材料与表面改性技术
针对内皮爬覆过快问题,可借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团队开发的钝化蛋白吸附涂层技术。他们通过 "one-pot" 法构建的 PDA/EGCG/Cu 涂层,既能通过超亲水特性抑制早期血栓形成,又能通过程序化蛋白吸附促进内皮细胞选择性黏附,实现了支架内膜修复的微环境调控。另一项发表于 Biomaterials Advances 的研究则证实,二氧化钛纳米拓扑结构可在促进内皮细胞黏附的同时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这为支架电极的表面设计提供了双调控思路。这些技术思路可优化支架编织丝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使内皮化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二)动态阻抗监测与早期干预机制
建立术后长期的靶区阻抗监测体系至关重要。RECORD registry 的临床实践表明,闭环系统的阻抗监测功能需要保持 90% 以上的时间处于有效工作状态,且参数设置应尽量保留默认值以减少干扰。结合内皮化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提前识别内皮爬覆过快的迹象。一旦发现阻抗异常升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优化刺激参数、采取抗内膜增生治疗等,避免闭环刺激失效的发生。
数据引用来源
1、施德兵,符伟国,何红兵,等。小口径猪血纤维蛋白血管支架内皮化的研究 [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9, 26 (9):1136-1138.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资助项目 2006AA03Z0448, 2007AA03Z429)
2、Mertes P, Schmidt M, Müller A,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s with Closed Loop Stimulation pacemakers in a large patient cohort: the CYLOS routine documentation registry (RECORD)[J]. Europace, 2012, 14(7):986-992. (PubMed ID: 22455935)
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付平教授团队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和 Biomaterials 发文 构建钝化蛋白吸附涂层 为血液接触材料及器械的表面改性提供一种新策略 [EB/OL]. 2024-01-23. https://www.wchscu.cn/academic/78072.html4、Singh R, Singh T, Tiwari A, et al. Coupled benefits of nanotopography and titania surface chemistry in fostering endothelialization and reducing in-stent restenosis in coronary stents[J]. Biomaterials Advances, 2022, 142:213149.5、临床观察数据:血管内支架电极植入患者术后阻抗监测记录(未公开案例)

文章内容来源于:“恩斯转化医学研究院” ,仅用于学术资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原文链接:
脑机接口产业联盟作为脑机接口的合作与促进平台,着力聚集产业界各方资源,共同致力于推进脑机接口产业发展、需求与架构、标准、产品、解决方案及应用推广,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及协作机制,围绕产业链,协调组织关键问题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生态繁荣,为中国及全球脑机接口产业发展提供必要支撑。
加入方式
关注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公众号,菜单栏获取联盟加入申请表格,材料齐全后发秘书处。
欢迎业界积极参与联络,联系邮箱:bcia@caict.ac.cn。

(扫码获取加入联盟的申请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