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关村指数作为我国首个系统评价高新区创新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已连续14年向社会发布,逐步成为衡量中关村科技创新能力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构建方法以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为核心,通过“创新引领、创新创业生态、产业发展、开放协同、宜居宜业”五大维度,全面刻画了中关村的创新生态与发展成效。这一体系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区域创新评价提供了范本,也为农业中关村指数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借鉴。未来,通过对标中关村指数的框架设计和方法论,农业中关村指数可结合农业科技特色,在创新投入、成果转化、产业协同等维度进一步优化,从而为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和战略指引。
一、中关村指数2025
2025年9月19日,“中关村指数2025”在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世界大会北京时刻发布。“中关村指数2025”结果显示,综合指数362.1,较上年提升32.7个点,较基期年均增长12.4%,体现出中关村持续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五个一级指数中,创新引领指数和创新创业生态指数均首次突破500,分别达到549.2、524.3,相比基期分别年均增长16.7%、16.3%,是推动综合指数持续增长的重要动能;产业发展指数287.1,较上年提升24.3个点,增势良好;开放协同指数316.4,较上年提升13.0个点,波动上升;宜居宜业指数133.4,较上年提升8.8个点,平稳提升。

图1 “中关村指数2025”综合指数变化趋势图
(图片来源:方迪智库)
中关村示范区锚定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强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总体呈现出增势平稳、创新提级、结构向优、动能向新的发展特征,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二、中关村指数体系构建方法
基期选择
2012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的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由原来的“一区十园”增加为“一区十六园”,2013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处于扩区布局的重要节点,标志着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关村指数选择该年作为基期,系统记录示范区创新发展历程。
指标体系构建
中关村指标体系涵盖创新引领、创新创业生态、产业发展、开放协同、宜居宜业5个一级指标,下设11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
中关村指数将“创新引领”列为一级指标,鲜明地体现了中关村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强调创新在地区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这表明中关村致力于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通过鼓励和推动各类创新活动,如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引领相关产业发展。
“创新创业生态”指标系统评估创新创业的活跃程度和质量,通过跟踪孵化器效能、股权投资规模等数据,展现中关村在培育创新主体、优化创业环境方面的成效,为打造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提供量化依据。
“产业发展”指标则聚焦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壮大,通过监测企业总收入、技术收入占比、上市企业市值等关键数据,反映中关村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效,以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开放协同”指标体现了中关村积极拥抱开放,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开放创新资源、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提升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影响力。
“宜居宜业”指标评估了区域创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人才吸引力,系统反映了园区生活品质和营商环境的优化程度。
表1 “中关村指数”的指标体系

表格来源:《2024年硅谷指数和中关村指数对比分析及启示》
权重的确定
从中关村指数指标设置结构和具体设置的指标所代表的经济意义等方面来看,由于各园区及企业的规模实力、资产质量、发展能力、经营效果等要素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采用定量分析的客观赋权法比较困难,因此其权数的确定宜采用定量分析下的主观赋权法。由于不同的指标对于园区及企业发展的作用力不同,对于不同的指标需要设置不同的权数,在权数的分配时,根据各指标重要性和对园区及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初步确定各指标使用的权数。通过测算,再根据各指标的灵敏度及行业差异,对园区及企业指数值离差较大反映特别灵敏的指标适当降低权数,对指数值离差不大反应迟钝的指标适当提高权数。最后,在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测算、比较、分析,最后确定各有关指标的权数。
指数的应用
中关村指数采用多源数据融合的方式,整合政府统计、企业申报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通过加权综合指数法进行年度计算。
在可视化呈现上,采用阶梯式指数变化趋势图,直观反映创新发展轨迹,已连续14年向社会发布。
在发布机制上,中关村指数采取年度发布制度,通常在每年第四季度正式发布中关村指数年度报告,报告内容包含总指数趋势、分项指数分析、区域比较和国际对标等核心内容。发布渠道包括中关村管委会官方网站、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官方平台,以及新华社、科技日报等权威媒体的专题报道,同时借助中关村论坛等重大活动进行国际传播。
在功能发挥方面,在每年指数发布后,北京市科委组织专业团队对各园区开展发展程度诊断,形成个性化的《园区发展问题诊断书》,并配套出具《综合诊断分析意见》,将宏观指数监测与微观园区治理有机结合,显著提升了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中关村指数既为政府部门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提供量化依据,又为企业和投资机构研判产业趋势提供参考框架,还通过国际对标帮助创新主体把握全球竞争位势,形成了“监测-分析-决策-优化”的完整应用闭环,持续推动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的完善和发展。
三、对农业中关村的启示
中关村指数的构建与应用,为农业中关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尽管农业科技领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中关村指数在体系设计、数据整合、动态监测及政策反馈等方面的成熟经验,仍可为其提供重要借鉴。
在指标体系设计方面,中关村指数以创新为核心,构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框架,既关注科技研发的投入与产出,又注重产业生态的培育与开放协同的推进。农业中关村可借鉴这一思路,结合农业科技的特点,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构建既能反映农业科技前沿突破,又能衡量产业落地与区域联动的评价体系,确保指标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在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上,中关村指数采用多源数据融合的方式,整合政府统计、企业申报和第三方机构数据,并通过加权综合指数法进行动态测算,确保了数据的权威性和可比性。农业中关村可参考这一模式,有机整合农业农村部统计监测数据、农业科技企业自主申报数据和第三方专业机构数据,构建更加全面、客观的监测体系,为政策制定提供精准依据。
在指数应用方面,中关村指数不仅用于年度趋势分析,还通过诊断报告和政策建议形成“监测-分析-优化”的闭环机制,有效推动了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农业中关村可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的反馈机制,例如通过指数分析识别区域发展短板,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或结合国际农业科技趋势调整重点攻关方向,从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
四、结语
中关村指数的成功实践表明,一套科学、动态、可操作的评价体系,能够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农业中关村在借鉴其方法论的同时,需立足农业科技的实际需求,构建兼具普适性和行业特色的评价工具,最终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E N D
编辑 | 么大为
审核 | 张雪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