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丨辅助驾驶国标要来了,商用乘用同一标准,等级乱象或将结束

AI芯天下 2025-09-29 20:30
热点丨辅助驾驶国标要来了,商用乘用同一标准,等级乱象或将结束图1

·聚焦:人工智能、芯片等行业

欢迎各位客官关注、转发




热点丨辅助驾驶国标要来了,商用乘用同一标准,等级乱象或将结束图2



前言
2025年刚过半,一组数据就让智能驾驶行业既兴奋又焦虑

前两月新能源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装车率突破66.3%,1-7月具备该功能的新车销量超775万辆,渗透率飙升至62.58%

但光鲜数据背后,是不断攀升的安全隐忧高速上系统突然[失明]撞上施工区、驾驶员脱手看手机导致追尾、车企用高阶智驾零接管模糊辅助与自动驾驶的边界

智能与安全的失衡,让行业走到了必须规范的十字路口。



作者 | 方文三
图片来源 |  网 络 

热点丨辅助驾驶国标要来了,商用乘用同一标准,等级乱象或将结束图3

渗透率飙升下的三大乱象


近日,工信部正式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它不仅是中国首个针对组合驾驶辅助的强制国标,更标志着智能驾驶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前行"的关键转折。


国标出台的背后,是行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需求。


L2辅助驾驶从小众体验变成大众配置,隐藏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倒逼监管层出手建立统一规则。


性能参差不齐:根据GB/T 40429-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L2级组合驾驶辅助系统需同时实现横向(转向)和纵向(加速/刹车)控制,并具备基础的目标探测能力。


但现实是,不同车企的技术方案天差地别


感知层面,有的车型搭载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能在暴雨天识别100米外的水马;


有的仅靠单目摄像头,夜间遇到逆光就[睁眼瞎]


场景覆盖上,头部企业的领航辅助能应对城市环岛、无保护左转,而部分入门级L2连高速换道都需要驾驶员频繁干预。


应急响应方面,同样是前方车辆急刹,有的系统0.5秒内就能触发AEB(自动紧急制动),有的却延迟1.5秒,错过最佳制动时机。


宣传乱象丛生:为了抢占市场,部分企业刻意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


[高阶智驾][L2.5][L2.9]等非标准术语,暗示车辆接近L3级自动驾驶能力;


宣传中强调[零接管],却淡化[仅适用于高速路][需驾驶员持续关注]等前提


责任认定模糊: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记录标准,L2辅助驾驶事故后的责任认定往往陷入僵局


驾驶员称[是系统没识别],车企称[是驾驶员未接管],双方各执一词,消费者维权困难。


由于没有强制的数据记录要求,关键的提示时间系统状态等信息缺失,最终只能通过监控录像模糊判定责任


热点丨辅助驾驶国标要来了,商用乘用同一标准,等级乱象或将结束图4
国标到底[]在哪?


这份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的国标,并非简单提高技术指标,而是从系统能力驾驶员监测测试验证数据记录四个维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其中,六大刚性条款直接击中行业痛点。


驾驶员监测:国标最受关注的,是对驾驶员状态监测(DMS)的强制要求,终结了[轻轻搭方向盘就能骗过系统]可能


车速大于10km/h时,系统需实时检测驾驶员手部是否在方向盘上。


5秒内未检测到,立即发出[手握方向盘]提示;10秒内仍未纠正,升级为声光报警;


30秒内无响应,系统触发[风险减缓功能]自动减速至停车,同时打开双闪,避免追尾后车。


视线检测方面,通过车内摄像头追踪驾驶员视线,若视线偏离前方道路,5秒内发出"视线回归"提示;


8秒内未纠正,升级报警;13秒内无响应,同样触发紧急停车。


违规禁用机制上,若因驾驶员脱离导致系统紧急停车,或1小时内出现3次以上手部/视线脱离,系统将在至少30分钟内禁止使用辅助驾驶功能


这意味着驾驶员必须手动驾驶一段时间,才能重新激活系统,从技术上遏制频繁违规。


过去很多DMS系统只是[走过场],而国标用明确的时间节点和干预措施,强制驾驶员保持注意力,从根本上明确了[人机共驾]中人的核心责任。


系统分类精细化:国标首次将L2辅助驾驶系统分为三类,明确各自的能力边界,避免车企用全场景辅助误导用户


第一类是基础单车道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其适用场景仅限定在高速公路以及快速路路况下


第二类是基础多车道组合驾驶辅助系统,适用场景同样仅为高速公路以及快速路路况


第三类是领航组合驾驶辅助系统,适用场景更为广泛,除了高速公路以及快速路路况外,还可在部分B类道路环境下使用


这就像驾照分A照、B照、C照,不同系统有不同的[驾驶权限]


基础单车道辅助不能在城市道路激活,领航辅助不能在极端天气工作,车企必须在车载屏幕上清晰显示当前系统的适用场景


一旦超出设计运行条件(ODD),系统需自动退出并提示驾驶员接管。


热点丨辅助驾驶国标要来了,商用乘用同一标准,等级乱象或将结束图5

测试场景本土化:国标另一个亮点是基于中国道路特征设计的测试场景,比国际标准更贴合实际


基础场地测试涵盖高频风险场景,包括施工区识别、异形车辆、临时障碍物、行人横穿马路等


道路试验要求同一道路类型的连续测试时长需累计不少于72小时,若支持夜间激活,还需额外完成36小时夜间测试


数据记录强制化:国标首次要求所有L2车型配备组合驾驶辅助数据记录系统(DSSCDA),相当于给智能汽车装上[黑匣子]


存储要求上,数据需存储在车端非易失性存储器中,断电后不丢失


乘商用同一标准:过去,商用车(货车、客车)的辅助驾驶标准往往低于乘用车,而国标明确规定M类、N类车辆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需遵循完全相同的安全要求。


热点丨辅助驾驶国标要来了,商用乘用同一标准,等级乱象或将结束图6

这些领域将迎来爆发


DMS厂商过去,DMS系统多是中高端车型的可选配置,渗透率不足30%。


而国标强制要求所有L2车型配备高精度DMS(支持手部+视线检测),将直接拉动市场需求。


低端的扭矩传感器将被淘汰,具备AI算法的视觉DMS将成为主流,市场规模有望从2024年的50亿元,增长至2027年的200亿元以上。


汽车检测机构国标构建的场地试验+道路试验+仿真试验多层级验证体系,将大幅增加汽车检测机构的业务量。


激光雷达为了通过国标测试,车企不得不升级硬件激光雷达能提升恶劣天气下的探测能力,4D毫米波雷达能更精准识别动态目标,高算力芯片能快速处理多传感器数据。


过去,10万元级车型很少装激光雷达,现在为了通过施工区、异形车辆测试,不少车企已计划在入门级车型上加装1-2颗激光雷达。


热点丨辅助驾驶国标要来了,商用乘用同一标准,等级乱象或将结束图7
尾:


这份L2辅助驾驶国标,看似是约束,实则是赋能它不仅为行业划定了安全底线,标志着智能驾驶行业告别野蛮生长的草莽时代,进入规范前行的成熟阶段。


对消费者而言,国标带来的不仅是更安全的出行,更是对智能驾驶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才是智能汽车产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动力。


部分资料参考:新京报:《辅助驾驶国标要来了,拟对驾驶员状态监测提要求》,中信证券


研究:《史上最难L2国标征求意见,智驾功能安全性有望提升》,中国汽车报:《组合驾驶辅助:标尺已定,安全有道》,规划攻城狮:《智能辅助驾驶将迎来史上最严国标,到底严在哪?》,电车志:《辅助驾驶的强制性国标要来了!》,车东西:《重磅,L2辅助驾驶国标要来了!司机脱眼脱手 5 秒就提示,违规禁用30分钟》,研讯社:《史上最难,新标准!》


本公众号所刊发稿件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回复,我们收到信息后会在24小时内处理。



END


推荐阅读:


热点丨辅助驾驶国标要来了,商用乘用同一标准,等级乱象或将结束图10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勾搭:
18948782064

请务必注明:

「姓名 + 公司 + 合作需求」


热点丨辅助驾驶国标要来了,商用乘用同一标准,等级乱象或将结束图11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