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深读】具身智能“出圈”首年:政府报告盖章、万亿赛道点火,但真正的商业奇点还在“争议”里

水木人工智能学堂 2025-10-08 19:18


【硬核深读】具身智能“出圈”首年:政府报告盖章、万亿赛道点火,但真正的商业奇点还在“争议”里图1

前言2025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下“具身智能”四个大字,价格屠夫直接把整机砍到9.9万元——这不是科幻,是正在发生的产业大爆炸。泡沫还是奇点?我们钻进产线、实验室和资本局,带回一份血淋淋的真数据,帮你提前看见谁将暴富、谁被洗牌”。

不妨您先坐会,喝杯茶,我们先看下这些问题:

政策核弹:

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暗战,谁先养出第一个电子打工人
资本狂飙:

人形机器人单笔融资纪录一年翻3倍,是泡沫还是硬通货?
场景暗线:

科研工业商业家庭,机器人吃鸡顺序已定,哪些岗位半年内消失?
成本雷区:

40万一台的工人贵不贵?报告算了一笔ROI账,结果让制造业老板连夜下单?
伦理争议:

当机器人开始照顾失能老人,亲情能否被算法明码标价?

仔细阅读完此文,您便会明白,“它不是钢铁憨憨,而是下一个‘iPhone时刻
202510月,北京亦庄街头,一台 9.9万元的宇树G1当街后空翻,围观群众秒变大型真香现场。这条秒短视频48小时全网播放破5亿,评论区却吵翻了:
国产炫技罢了!”“资本新韭菜?”“10 万买台电子保姆到底图啥?
今天,我们从政策、资本、技术与商业化等角度,给大家解读“具身智能”真想,我们把报告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规划与场景应用洞察报告扒到只剩底裤,给你端上一盘热辣+冷思考的硬核套餐。

【硬核深读】具身智能“出圈”首年:政府报告盖章、万亿赛道点火,但真正的商业奇点还在“争议”里图2


一、【01 政策点火: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具身智能正式上桌”】

把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和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产业,列为新质生产力重点。——202535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原声一出,台下科技组代表直接鼓掌到停不下来。为什么是具身?官方翻译:有身体、能干活、可落地。一句话,AI 不能再卷嘴炮,必须长出手脚进厂下乡。
这不是简单点名,而是直接给一条赛道盖了国运戳。
就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这一意见后,部委配套文件 72 小时内连环落地:工信部设置 100 亿元产业母基金、发改委把人形机器人纳入先进制造目录、教育部新增 25 跨学博士点。
作为一线城市“F3”,北京、深圳、上海三地更是杀红眼:
北京亦庄:
2027 年目标量产 1 万台,核心企业 50+,直接对标全球人形机器人第一城
深圳南山:
 1000 亿元产业集群基金,扬言机器人密度”2027 年超 200 /万人;
上海浦东:
最高 2000 万补贴算力 +中试+租赁五合一公共平台,企业拎包入住。

除了政策,直接落地层面,地方政府也开始动作不断:
北京亦庄

连夜开放100条真实产线给机器人实习
深圳南山

机器人保姆送进养老院,数据全部政府买单;
合肥

中科大放出学生军,教授带队给企业白送算法。
数据换补贴时代重启,总的来说,地方“抢跑”速度堪比当年抢新能源整车牌照,地方政府的KPI已写好,谁落地慢,谁就被“卷”成历史。

亿欧智库统计,2023-2025Q3全国具身智能直接融资额已超630亿元,其中人形机器人独占452亿元,仅2025年前7个月投资金额就同比暴涨3.4倍,创下机器人赛道有史以来最烧钱年度

政策火热的同时,也难免不了诸多争议。“政府一呼,资本万拥的剧情,在氢能、VR、元宇宙上都演过。为什么这次具身智能不会重蹈“PPT造芯覆辙?关键差别在于——

需求侧真买单已经出现:特斯拉Optimus      Gen2、优必选Walker S、宇树G1,已在车厂、3C、半导体产线里产生实际PO单;
供应链底子扎实:中国占全球机器人专利61.8%,减速器、电机、传感器全部国产化降本40%以上;
国外竞品在成本:波士顿动力Atlas单台仍高于200万元,而宇树G1把价格打到9.9万元,直接让租赁经济模型跑通——资本看到了量产+现金流的双重可能。

二、【资本狂飙:融资额3年翻18倍,但烧钱速度”>“赚钱速度”,人形机器人融资纪录一年翻3倍,泡沫还是硬通货?


报告披露:

2025 年前7个月,中国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事件147起,总金额631亿元,相当于2022全年3.6倍;平均单笔4.3 亿元,比去年涨 58%
更魔幻的是估值:
• 
成立不满4年的宇树科技,最新估值120亿元,只因把9.9万元人形机器人卖到断货;
• 
微亿智造未上市已收到地方国资10亿元Pre-IPO认购,只因为它能让3C产线“1个月回本
• 
一级市场甚至诞生具身智能FA”新物种,专门帮机器人公司算替代几个工人的故事去路演。

但魔鬼藏在细节:

90% 资金集中在“本体+大模型”前十玩家,腰部项目融资周期拉长 6个月;真正产生营收的企业不到 15%,毛利率中位数仅 18%,远低于工业机械臂 35% 的及格线;关键零部件“行星滚柱丝杠”进口率仍高达72%,一颗螺丝钉卡住 10 万产能。

那么人形机器人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

不满的人怒怼说:“40万一台的机器人,替代12万一年的人工,要干满3年才回本,老板是慈善家?

报告里用外包化模型怼了回去:“当机器人进入租赁市场,按工时收费,一小时成本28元,比长三角夜班工人便宜32%,且不用交五险一金。

资本赌的就是这个机器人即服务RaaS)拐点:

2026年租赁市场先爆发,2028年人形机器人价格腰斩至20万以内,2030年渗透率15%,对应市场规模1.25万亿元。
一句话:

现在投人形机器人,相当于2016年押注宁德时代,泡沫肯定有,但真龙头会在泡沫里长成巨无霸。


三、【技术临界点:大模型上车之后,机器人为何还是钢铁直男?】

1、大模型大救星
报告列举了 2025 年主流方案:
多模态大模型+小脑控制器分层架构,上层做任务规划,下层做 500Hz 力控;
真机数据缺口100万小时,合成数据只能补30%,且仿真-现实差距(Sim2Real)导致一上真机就社死”。
一句话:
会聊天的 AI 不一定会上楼梯,GPT 能写代码,却写不出怎么在豆腐上走猫步不踩碎

2、硬件三座大山
能源:
锂电能量密度 260Wh/kg 已是天花板,双足人形续航90分钟,扫地机器人都能笑它;
驱动:
无框力矩电机+谐波减速器成本 4.8 万元/套,占整机48%,国产化率却不足40%
感知:
全球80%的高端六维力传感器被日本垄断,交期52周,价格3/颗。

3、人形机器人大号玩具,三大门槛决定生死

能走能干活,是业内最毒舌却也最真实的吐槽。

报告用三角模型拆解具身智能必备三要素:

本体:
必须拥有物理实体,且关节自由度≥40个才能模仿人手刀削面、穿针引线;
环境:
开放、不可预测,地面坡度±5°、光照<30lux、障碍物随机,都足以让传统AGV“趴窝
智能:
大模型不仅要看得懂,还得做得到”——把自然语言指令拆解成毫米级末端执行轨迹。

当前最大短板:泛化成功率不足60% 

也就是说,在实验室里可以后空翻的机器人,进了工厂遇到油渍+零件错位就秒变手抖大爷

亿欧调研显示,真实产线平均任务成功率需≥97%才有人愿意掏钱,而人形机器人目前只能做到92%,这就是资本热、客户冷的根源。


4、技术争议解读: 

先把人形做出来再升级智能” VS “智能不到位就别吹人形两大派系2025年已公开互怼:

马斯克在8月World AI Conference隔空喊话:“通用AI一旦接入Optimus,成本低于2万美元就能替代所有重复劳动”;

清华交叉信息院姚期智团队则发论文反驳:
机器人物理智能数据缺口是GPT文本缺口的1000倍,一味堆大模型参数只会把错误动作学得更丝滑

结论?先垂直、后通用,是99%企业唯一能活下来的路径。

正如自动驾驶花了10年才从高速L2熬到城市NOA,具身智能也必须场景单点突破数据闭环端到端三步走,任何想一口吃成胖子的,参考2023年某明星创业公司人形咖啡师烧掉3亿只卖出7台,如今已在二手平台挂牌“9成新,可小刀


、【场景真刚需:科研工业商业家庭,谁先跑出正向现金流谁在为 10 万美元的铁皮人买单?


一方面报告把具身智能落地切成四张地图:

1、科研场景——已经氪金完成
中科大、清华、北理工的实验室里,机器人凌晨2点还在搬砖写论文。为什么?
科研买硬件预算充足、对故障率高容忍,还能产出高影响因子论文,反向给公司做品牌。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透露:“2024年我们50%订单来自高校,他们帮我们迭代了127个算法版本。

2、工业场景——正在氪肝打怪
3C
电子、新能源、半导体三大行业,老板算得门儿清:
一台机器人=2名夜班工人=全年无休=一次性投入,第13个月开始净赚。
微亿智造把拆码垛+上下料两道工序合并,客户ROI18个月压缩到11个月,直接引爆复购。

3、商业服务——明年氪命抢地盘
酒店、零售、养老,三大场景已出现机器人抢单
深圳某五星级酒店,把前台夜班全部换成机器人,一年省下30万人力成本;
上海某连锁药房,让机器人值夜班,销量提升12%,只因机器人能24小时推荐保健品;
北京某高端养老社区,智能护理床+机器人保姆套餐标价1.8/月,入
住率提升40%

4、家庭场景——终极氪情感战场
报告预测:2028一老一小家庭机器人销量首次超过工业场景。
场景更大的同时争议也最大:
让机器人给老人洗澡、喂饭,是科技进步还是道德滑坡?”“当机器娃娃开始叫爸妈,亲子情感会被算法明码标价吗?
报告也没有回避,直接甩出伦理三连:
数据隐私、情感欺骗、责任主体——三大红线不立法,家庭场景爆发就是伪命题。
总的来说,报告把落地顺序画成“四阶段”路线图:
【硬核深读】具身智能“出圈”首年:政府报告盖章、万亿赛道点火,但真正的商业奇点还在“争议”里图3


五、【成本奇点9.9万元人形机器人背后,藏着一条降价-放量-数据-智能飞轮

20248月,宇树发布G1定价9.9万元,当晚直播预约量破1.3万台,直接把人形机器人=天价玩具的刻板印象打成渣。

怎么做到的?

自研高能量密度关节电机,把日系谐波减速器成本砍60%
机器狗”30万套出货量摊薄供应链,核心零部件采购价降到白菜
砍掉过度设计”——G1没有Atlas级别的后空翻能力,但工厂也不需要后空翻,只要搬得动10kg、重复定位±0.1mm就够;
开放SDK,让全球开发者众筹算法,等于免费R&D团队。

另一方面,报告测算:

当人形机器人年销≥10万台时,BOM成本可再降35%,终端价压到6万元以下,租赁月租降到3000元,就达到人力成本临界点”——长三角、珠三角夜班搬运工月薪已5500-6500/月,机器人24小时不下班,企业财务模型瞬间真香

有人不禁会发问 “低价=低质?别忘了国产特斯拉Model 3也经历过割韭菜舆论,但规模上来后OTA把续航反向加血

人形机器人同理——硬件只是入口,数据+算法才是长期护城河。 

开发者每上传一次新场景Task,宇树后台就能同步更新技能库,相当于给机器人打经验补丁

当迭代速度超过人肉工程师培养速度,低成本硬件+高迭代软件的组合拳,就会像当年安卓机围剿诺基亚一样,把高价神坛上的洋品牌逼到墙角。



六、【商业模式终局:卖硬件卖方案卖服务,三级跳谁能活到终点?

报告把未来十年盈利模式拆成三段论

1、短期(2025-2026):卖本体 
客户:高校、科研院所、AI公司 
关键词:二次开发、数据集、论文+专利 
风险:技术快速迭代导致硬件半年成古董,库存跌价凶猛。

2、中期(2026-2028):卖场景解决方案 
客户:汽车、3C、半导体、物流龙头      
关键词:ROI、节拍、良品率 
竞争壁垒:垂直Know-how+数据闭环+售后响应速度。

3、长期(2028以后):Robot-as-a-ServiceRaaS) 
客户:中小工厂、商业综合体、社区家庭 
关键词:按小时计费、远程运维、AI保姆 
终局想象:机器人劳务公司上市,用工企业不再买设备,直接机器人,签《电子劳动合同》,缴机器五险一金

未来发展如何,且看且珍惜,我们先来看看最新热点消息。

101,北京亦庄成立全国首家机器人劳务市场,首批100台人形机器人持证上岗,主要派往京东、小米产线做夜间补料。

人力公司开出时薪”25元,包年保养,意外损坏险由保险公司兜底。

消息一出,机器人抢饭碗话题再登热搜。

但业内算得更精:亦庄夜班工单价已涨到32/小时,机器人25元还能7×24小时,企业节省超30%,机器人劳务公司毛利率高达42%,比传统人力外包高出一倍——雇人不如雇机器人从段子变成财报里的真数字。


七、【中国打法:硬件成本屠刀+场景数据飞轮,全球对手只能看着卷


1、供应链:
深圳3小时圈就能找到从减速器到六维力传感器的全部供应商,样品迭代周期以计;
2、场景:
长三角、珠三角拥有全球最丰富的轻工产线,任何细分工序都能快速找到试验田
3、数据:
政府主导产业数据空间,允许匿名化产线数据交易,让机器人公司合法喂模型
4、资本:
A股科创板即报即审2025年前9个月已有11家机器人公司上市,平均IPO用时仅9.6个月。

反观欧美:

欧盟GDPR摄像头+人体动作数据严格限制,导致德国某车企只能用合成数据训练,效果差一截;
美国工会力量强大,亚马逊Agility机器人试点被工人集体投诉非法监视,进度一拖再拖;
日本虽有机器人新战略,但采购流程平均18个月,黄花菜都凉了。

结论:中国速度”+“中国成本”+“中国数据三箭齐发,具身智能领域正在复刻新能源车换道超车剧本。


八、【争议漩涡:当机器人抢走饭碗,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1、机器换人会不会造成失业潮
富士康 2025 年内部调研显示,人形机器人若量产5万台,可替代10%装配工,约 6 万人。
工会代表直言:培训转岗的速度赶不上算法升级。” 
报告却给出另一组数据:每部署1台人形,新增0.8个高技能岗位——数据标注、运维、工艺调优。

中国制造业用工缺口已高达2200万,人社部预测到2035年制造业仍将有1000万以上岗位无人可招。

换句话说,不是机器抢人,而是人压根就不来了 

真正需要担心的是结构性失业”——只会拧螺丝的岗位消失,同时会调试机器人的岗位急缺。

2025年秋季广州、苏州出现机器人运维工程师月薪1.8万仍一人难求,就是信号。

结论:不是岗位消失,而是岗位迁徙,关键在再教育。

2、伦理与法律:当机器人开始照顾失能老人,亲情能否被算法明码标价?
家庭场景最大的拦路虎不是技术,而是伦理。
2025
7月,日本一起机器人误伤老人事件登上热搜,国内舆论瞬间炸锅:
你敢让机器给你爸妈擦身吗?
万一程序崩溃,老人摔下床谁负责?
2025年7月,上海某商场导购机器人误碰顾客,引发全国首例机器人人身损害诉讼;
8月,自媒体曝光某养老机器人夜间私自上传卧室影像,隐私争议沸反盈天。
面对伦理的争议,报告里首次提出具身智能伦理三原则
数据最小可用:
家庭场景采集的音频、视频必须脱敏,且不得出境。
情感透明化:
机器人不得模拟超出服务范围的亲密关系,防止情感欺骗。
责任可追溯:
每一次物理接触必须留痕,事故责任由算法+硬件+运营三方共担。
国家层面也在加速立法:
《人工智能安全法(草案)》新增实体机器人专章,2026年落地;
上海已试点机器人强制险,每台家用机器人必须投保300万责任险。
总的来说,技术可以狂奔,伦理必须系好安全带。
立法必须跑在技术前面,产品责任险、数据出境评估、伦理审查委员会一个都不能少。否则,技术黑天鹅随时可能变灰犀牛

3、资本泡沫的“三重镜像”:当估值不再是故事,而是事故

01 第一重镜像:

一级市场的“市梦率”游戏——从PPT到Pre-IPO,估值锚点凭空造

2025年前7个月,中国人形机器人赛道631亿元融资里,有42%发生在天使轮到A轮,但这些早期项目平均估值已达15亿元——而它们交付的实物,多数只是一台“会挥手”的金属骨架。

  • “Demo即估值”潜规则:某深圳初创公司,用3D打印外壳+外购电机拼出1:1人形,在抖音发布“太极表演”视频,单条播放破千万,随即拿下5亿元A轮,投后估值25亿元。尽调报告显示,其专利数为0、营收为0、订单为0,唯一资产是B站粉丝13万。

  • 锚定效应失控:资本找不到可比公司,就把“特斯拉Optimus对标价”直接除以5——“马斯克说2万美元,国产打对折只要10万,每台毛利30%,未来卖100万台就是300亿利润,给10倍PE,3000亿市值,现在25亿投进去等于捡钱。”——这套话术在2025年重复了不下百次,估值从故事变成“传话”,谁接最后一棒,谁就是“市梦率”的受害者。

02 第二重镜像:

二级市场的“拆机惊魂”——60%进口零部件,国产故事瞬间破防

2025年9月16日,某头部财经博主发布《拆一台9.9万人形机器人,看看国产率到底有多高》:

  • 核心零部件清单:行星滚柱丝杠(德国)、六维力传感器(日本)、伺服驱动芯片(美国)、谐波减速器(日本)——60%成本来自进口,且交期全部52周起。

  • 毛利率真相:整机售价9.9万元,BOM成本8.1万元,组装测试费用1.1万元,毛利仅7%,低于卖一台小米手机的毛利。

    视频发布当天,人形机器人指数暴跌11%,两家Pre-IPO企业紧急叫停上市辅导;头部券商连夜下调行业评级,从“超配”降至“减持”。
    资本泡沫的第一滴血:当“国产替代”叙事被一颗3万元的进口螺丝钉刺破,估值模型里那条“毛利率随规模提升至40%”的假设,瞬间沦为笑柄。

03 第三重镜像:

政府补贴“断奶”后的裸泳——订单消失比订单到来更快

2025年8月,财政部、工信部联合下发《关于逐步退出机器人首台套补贴的通知》,明确:

  • 2026年起,单台补贴上限从30万元降至10万元

  • 取消地方1:1配套补贴,改为“事后绩效奖励”。
    消息落地仅两周,全国至少11个“人形机器人示范项目”暂停招标,涉及金额45亿元。某长三角上市公司原本签下2000台“文旅演艺人形”框架合同,客户连夜发函:“补贴退坡,项目可行性需重新评估。”公司股价三天两跌停,市值蒸发120亿元。
    泡沫的残酷真相

“补贴造出来的需求,不是真需求;补贴退潮后,你才会发现,原来客户只想白嫖那30万,而不是真要花100万买一台会跳舞的机器人。”

2025年的具身智能,正站在“啤酒”与“泡沫”的分界点。“资本泡沫就像啤酒泡沫——没有它,酒不香;太多,则满嘴苦。关键是在泡沫破裂前,喝到那口酒,而不是被泡沫呛死。”愿我们都能在第一声“爆雷”响起前,看清那颗3万元的进口螺丝钉,也看清自己真正的安全边际。



九、【“五别”在手,具身智能泡沫绕着走

1、别碰伪人形
把平板+轮子硬说成机器人,投资人和客户都免疫了;

2、别忽视售后
机器人掉链子1小时,产线停工损失可能上百万,7×24小时运维团队是标配;

3、别迷信全能
先单点突破(如只会拧螺丝),成功率>97%,再谈多面手

4、别缺席数据
没有持续数据回流的机器人,就是一次性僵尸,估值直接打对折;

5、别低估政策
各地补贴细则更新比iPhone还快,错过一个申报窗口,可能就差出千万级现金流。

十、【当机器人开始挣工资,下一个五年属于具身智能原住民

2025年,被称为具身智能出圈元年

政府报告盖章、万台量产倒计时、9.9万元价格屠夫、机器人劳务市场开张……所有信号都在指向一个事实:机器人新劳工时代已来,而且比想象更快。

旧故事里的机器人,是电影里的钢铁英雄;

新故事里的机器人,是夜班车间里默默搬完第888PCB后、自己走去充电桩的那位硅基同事

它不需要掌声,只需要每一次0.01mm的精度提升、每一次1秒的节奏缩短——因为这些,都会写进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账本。

而你,无论是工程师、投资人、产线主管,还是正在选专业的高考生,具身智能正在重塑所有游戏规则。 

上车还是观望?答案或许就像当年第一批买iPhone、第一批做微信公众号、第一批all in新能源的人——时代不会等你弄懂,它只奖励先知先觉者。

.......

在水木人工智能学堂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ai11868,可获取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规划与场景应用洞察报告》的报告下载链接。

【硬核深读】具身智能“出圈”首年:政府报告盖章、万亿赛道点火,但真正的商业奇点还在“争议”里图4
水木AI知识荟2025.10.08日最新AI报告更新
5400+AI学习资料,全方位学习
【硬核深读】具身智能“出圈”首年:政府报告盖章、万亿赛道点火,但真正的商业奇点还在“争议”里图5
【硬核深读】具身智能“出圈”首年:政府报告盖章、万亿赛道点火,但真正的商业奇点还在“争议”里图6
 
【硬核深读】具身智能“出圈”首年:政府报告盖章、万亿赛道点火,但真正的商业奇点还在“争议”里图7

【硬核深读】具身智能“出圈”首年:政府报告盖章、万亿赛道点火,但真正的商业奇点还在“争议”里图8

版权声明:本号内容部分来自互联网,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和作者,如有侵权或出处有误请和我们联系。【硬核深读】具身智能“出圈”首年:政府报告盖章、万亿赛道点火,但真正的商业奇点还在“争议”里图9
【硬核深读】具身智能“出圈”首年:政府报告盖章、万亿赛道点火,但真正的商业奇点还在“争议”里图10“阅读原文”下载报告。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