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线三天就强势登顶美国App Store榜首,这个国庆假期,Sora App在全球互联网掀起了一场AI视频狂欢,连奥特曼都得忙着在全世界网友生成的内容中跑龙套“客串”。
这款被网友称为“AI版抖音”的产品,允许普通用户通过文本提示生成10秒的AI视频,并可以通过“Cameos(客串)”功能将自己的虚拟形象置入任何AI场景中。
支撑起整个Sora App体验的是OpenAI在10月1号凌晨发布的新一代视频生成模型Sora 2——奥特曼在X直言,这是"ChatGPT for creativity" moment。
创意领域的“ChatGPT时刻”来了,AI视频生态会发生怎样的变革?与创意密不可分的广告内容会不会被AI social media的模式再次改变?
能够预见的是,这一轮AI转型,所撬动的市场规模,将会是万亿级别。而万亿,可能只是一个起点。
上述判断来自红杉资本合伙人Pat Grady。在几个月前的红杉资本AI峰会上,包括奥特曼在内的150位全球顶尖AI创始人进行了一场闭门大讨论,两个重要共识广为流传,除了万亿美元的市场机遇,下一轮AI,卖的不是工具,而是创造收益的能力。
换言之,AI正在从一种“技术产品”,进化为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方式。从交付工具,到交付成果,商业模式的变革不仅仅影响着创业公司的目标重构,也深刻影响了AI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商业化应用潜力。
把指针拨回到2年前,ChatGPT大爆发让所有依赖于人和内容创造的行业为之振奋,广告营销这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似乎也看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动化”曙光。
彼时,我们邀请过10位来自广告行业不同环节的一线决策人,围绕AI营销价值做过4场线上讨论——虽然当时的行业已经很不景气,但所有人都对AIGC这个长周期技术变量的出现感到兴奋,行业的共识乐观而直接:AI将颠覆内容生产链条,实现极致的降本增效,最终重构营销和品牌建设的逻辑。技术乐观的预期也直接体现在了企业预算方面,根据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当年针对美国上百个企业CMO做的一个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企业营销创新预算的26.9%,将要留给AI。
两年过去了,当AI能以十分之一的成本和百倍的速度生成海量内容时,广告营销是陷入了更深的“流量内卷”,还是终于迎来了品牌价值重塑的曙光?
这场关于内容价值、品牌衡量标准与行业生产关系的讨论,依旧在技术迭代的路径中探索新的答案。

降本增效与内容增益
过去业内普遍认为,AI会带来生产力的变革,所以降本增效一度成为企业转型的核心关键词。广告和媒介代理公司希望通过AI提高内容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投放策略;广告主想要以更低的价格采买更好的内容、更多的流量;而不论是UGC还是BGC,平台方也乐于见得其内容丰富度和多样化的进一步提升。
根据CTR(央视市场研究)此前发布的《2025中国广告主营销趋势调查报告》,53.1%的广告主会在创意内容生成中使用AIGC技术,高于数据分析、客户服务等环节,其中有接近20%的广告主,在视频创作中超50%的环节需要借助AI。
一位从业10年的快消品牌负责人曾对我们表示,在内容创意、内容制作上,AIGC的确是目前最高频使用的场景,但在内容爆款的公式与模版下,用AI降本增效,解决了“更多”的问题,而不是“更好”的问题。事实上,海量的AI内容也很容易让品牌陷入调性同质化的竞争,甚至是虚假的内容传播。
一个自动化的内容农场诞生了,业内有一个说法叫“AI Slop”,指代那些AI生成的低质量内容。不仅品牌营销面临创意同质化的问题,不少靠猎奇、吸引人眼球做流量生意的营销号也也成了操控内容和舆论情绪的幕后参与者。在海外YouTube等社交平台上,很多创作者在视频中教粉丝们如何用ChatGPT开展副业,其中部分人会通过AI工具生成抓人眼球的猎奇内容赚取流量,从而吸引用户和广告主的投放,这也让社交媒体上一度充斥着大量低质、重复或无意义的内容。
如果只将AI单纯视为降本增效的工具,会进一步降低内容质量,让行业走向更深刻的内卷。
“客户也会认为,‘既然AI这么快,为什么创意不能便宜点?’这进一步压榨了创意人才的生存空间,最终产出的只能是海量的流量垃圾,挤压高品质内容的生存土壤。”华扬联众全国创意总监、有楚AI制作人王雪松问道,“‘本’的确降了,‘效’的确增了,但品牌内容的品质效应‘增益’了吗?”
而最近的画风是,Sora虽然画质一般,但并不影响网友刷屏的热情,因为AI内容创作提供了更多情绪价值,而Sora打开了社交脑洞。“短视频是砍向传统广告制作行业的第一刀,AI视频是第二刀,现在Sora又重重地补了一刀。”王雪松认为,“这三刀改变的不仅是制作方式,而且是内容生态与传播模式。”
是用户不需要高质量的内容了吗?答案恰恰相反。在触点更分散、内容更碎片化的时代,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总时长在上升,但单次的互动深度在降低。有数据显示,Z世代对广告的滑动离开时间仅为1.3秒,这让注意力更加成为一种更稀缺的资源,需要内容创作者和品牌通过个性化、沉浸式和更有互动性的内容获取。
“今天市场上的内容,很多还是靠量取胜,很多客户还是会把互联网上的内容量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KPI。这是一个必然阶段,但绝非终点。”秒针营销科学院院长谭北平表示,“不要用新技术解决去年的问题,要创造新的路径。今天行业已经意识到,AI不只是生产力变革的工具,它是一种新的营销模式,生成式营销会带来生产关系和组织关系的变化,进而重塑品牌建设的逻辑。”
事实上,这场从“效率工具”到“价值引擎”的认知转变,考验的也是从业者的战略眼光与长期主义定力。当多数人仍在观望时,华扬联众作为行业头部企业,早已将AI视为核心战略,并率先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术应用到方法论构建的全链路布局。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价值链的重塑上。广告营销传统的线性流程是策略、创意、拍摄制作、后期、媒介投放。而AI时代的广告价值链正逐渐演变为策略、数据/算法喂养、Prompt工程、生成与迭代、媒介投放。
随着AI深度参与到华扬联众广告传播链路的每个环节,行业的利润核心和竞争力,正不可逆转地从重资产的后端制作(拍摄、后期),向前端的策略、数据洞察、模型调优和Prompt设计能力转移,而这类拥有强大模型应用能力和深度创意策略服务的公司,会成为AI营销时代的新巨头。
当AI不仅是工具,而且是结果,一个新的共识是,内容生产的平权会带来创意价值的二次回归。“AI广告时代,应该实现的是营销人梦寐以求的大规模一对一沟通,铺量的模版化内容显然不是终极表达,今天广告行业应该进入AI优质内容生产和品牌价值重新对齐的时代。”前述品牌负责人表示。

AI内容实践,从确定到原生
内容生产效率的提升,并不等同于内容传播效率和转化效率的增长。AI内容到底好不好,除了用户看不看,品牌方是否愿意花真金白银去买单,才是最直接的印证。在这之中,AI视频内容的生成,无论从风格创意、故事完整度、技术门槛还是生成稳定性方面,都是更能拉开专业度和差异化的表现形式。
品牌主追求的是确定性,这就要求AI视频生成在内容侧要有稳定性,在渠道侧有真实用户互动的确定性,且同时要保证所有沟通触点品牌语言的一致性。
当大多数玩家还在“降本增效”的红海中厮杀时,华扬联众作为国内最早系统性投入AI视频转型的广告公司之一,已经开创了一套以AI制作为核心的全新工作流。
华扬联众及其旗下探索AI创意实践的有楚团队,早在一年前就正式开始AI视频的项目化和商业化探索。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假期,有楚团队发布了一个全部用首尾帧连接、集结20首咏月名句的中秋AI视频,呈现了AI视频的新近能力与创意的结合。
而今年9月,有楚创作的10集楚风科幻短剧《问鼎》也正式上线,这并非简单的技术demo,而是王雪松及其团队伴随模型技术迭代的应用实践中,采用AI全流程制作的一部完整作品。
在设定上,《问鼎》以湖南省博物院院藏青铜重器“大禾人面纹四方鼎”为故事创意原点,融合了楚文化、《山海经》元素与科幻设定,让楚风青铜科技与宇宙高等文明科幻混搭,通过讲述一对楚国少年男女,在宇宙高等文明的无差别清除计划中拯救人类的故事,以此探讨人与科技、AI时代人类情感与文化基因的独特价值。
当然,作为广告行业AI短剧的内容“拓荒者”,《问鼎》的制作过程,也是华扬联众有楚团队与AI内容制作经典难题磨合的过程。比如解决人物一致性、光影稳定性的问题,实现剧集角色“表演”的精准控制等等,为了做出一个精彩的镜头,团队往往需要进行多模型组合生成后再进行人工精修。
“这个过程也恰恰印证了我们理念的核心,未来人机协同的关键,除了‘想点子’,更重要的是‘修改’和‘把控’。”王雪松强调,“AI负责生成海量选项,而人的经验、审美和判断力则用于不断地调试、筛选和精修,直到达到理想状态。这才是人的价值所在。”
内容创作还需要跑赢技术迭代。由于全集20分钟的时长,《问鼎》的制作周期相对较长,其制作过程经历了AI视频模型的两次迭代,造成了前后素材视觉风格统一的难度。在王雪松看来,《问鼎》的成片在美学风格上虽然未达极致,但其质量和完成度已得到了传统影视导演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它指向了一种新的可能:AI视频不应仅仅是传统影视的替代品,更应去探索只有AI才能做的事情。
在不断调试的过程中,华扬联众也摸索并建立出了一套AI视频创作方法论,涵盖了从Prompt设计、多模型组合策略到后期精修的制作全流程。这套方法论不仅保障了《问鼎》的制作品质,也为华扬联众在后续商业项目中保证出品稳定性和品牌调性一致打下了核心基础。
未来不论是影视表达还是营销传播,AI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成本可控的视觉语法。从近三个月的AI视频迭代与Sora的狂欢可以看出,AI视频的稳定性和完成度已经不是大问题,并正逐渐向“AI原生”表达能力演进。
事实上,华扬联众的AI视频能力已落地在实际的商业合作项目中。比如早在去年重阳节,华扬联众就通过AI全流程技术创作能力,为米酒品牌糯言创作了全新的品牌短片《醉花荫》。通过AI词曲和当代科技意境相结合,在实现AI应用落地的探索中,也契合了糯言“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品牌追求。
就在国庆节前,华扬联众有楚团队联合广州长隆度假区、MICA梅溪湖艺术博物馆,上线了最新的AI视频先导片——为长隆野生动物园人气大熊猫“妹猪”及其朋友们的长沙行预热,从五一广场、湘江巴士到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华扬联众的AI视频探索也正在从品牌传播,延伸向文旅、娱乐等更广泛的消费场景之中。
从《醉花荫》《问鼎》《妹猪长沙行》到《中秋》,华扬联众及有楚的AI视频转型实践,不是在模仿旧范式、解决旧问题,而是在尝试构建品牌独有的、基于AI技术特性的视觉语言和叙事体系,其AI内容解决方案不仅能满足品牌对“确定性”的需求,也提供着超越传统的创意附加值。

如何定义AI广告时代的好内容?
尽管当下行业对AI转型所预期的“革命性增长”并未到来,但在王雪松看来,技术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类情感的真挚表达和品牌价值的长期建设,AI原生一代会重新定义内容品质,推动整体审美环境的提升与认知升维。
随着消费群体的代际变迁和审美偏好的变革,优质内容依旧是获取受众注意力、传递品牌价值的核心载体,而AI则会持续创造新的影像语言和视觉奇观,进一步拓展品牌表达的想象力边界。
目前,Sora 2 Pro已支持生成15秒视频的高清专业版,在广告业内看来,“这简直是15秒广告神器,无论推理能力还是物理能力,都已经超过大多数AI视频模型;而无论镜头语言、剪辑能力还是配音能力,也已经超过很多广告公司,Sora的这一步‘大棋’,有可能冲击10亿用户级的超级社交媒体,技术的迭代再一次为内容制作与传播提出新的课题。”
从生产力变革,到AI时代的新营销,定义优质内容的标准和品牌价值衡量体系也将发生改变。事实上,这也是以华扬联众为代表的广告公司和资深广告人,在深化AI转型的过程中,试图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在技术平权的时代,品质、创意和品牌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品牌除了卖货,更高级的价值在于带动周边品质的提升。”在王雪松看来,就如同过去耐克的广告不仅塑造了品牌的形象,好的创意和内容表达也无形中提升着大众的美学享受,能够与社会共情,品牌的内容建设终将回归并尊重这一规律:认知与脑洞齐飞,审美与创意共生,降本增效与内容品质相益,即时情绪消费与品牌长期价值得兼。
基于前沿实践,华扬联众也提出了“AI人文主义”,即技术最终依旧要服务于人类情感的真挚表达,而这一理念的贯彻,也让华扬联众在一轮又一轮技术浪潮的变革中,始终能够抓住内容审美偏好和品牌建设的核心。
此外,谭北平也认为,AI时代的内容和品牌,不仅需要回归品牌力建设,还需要行业开发出更科学的模型,将品牌追踪调研(如认知度、美誉度)、大数据情感分析、以及更先进的多点归因模型相结合,向企业证明AI内容及品牌建设是如何最终转化为客户忠诚度、定价优势和更低的获客成本。
“AI时代定义好内容的标准是,理解并匹配人的个性化需求、能够激发受众反馈,以及实现与品牌的价值对齐。”谭北平表示。
具体来看,就是内容需要具备能被平台算法有效识别和分发的结构与标签;内容本身要具有互动性和话题性,能引发用户的点赞、评论和分享;最后,AI生成的内容不能偏离品牌核心价值观轨道,与品牌的调性、价值观和视觉规范保持对齐——这是最关键且最难的一环。而要扭转行业预算决策中过度追求ROI的短视,也需要头部的公司、机构和营销人形成共识、把握方向、探索规则——这也正是华扬联众在深化AI转型实践和呼吁行业变革发展的方向。
AI广告时代,“Big Idea”没有死,而是需要进化成“Big Platform Idea”或“Big Ecosystem Idea”。未来的广告公司和成功的品牌,都将是一个能够持续产生内容和互动的“平台”或“生态系统”,AI内容正是支撑这一生态的基石。
通过构建成熟的AI工作流、输出经过市场验证的方法论、并持续定义AI时代的内容品质标准,华扬联众正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能够持续产生优质内容和引领行业互动的“创新平台”。
这个路径也表明,AI广告时代的巨头,将是那些更早完成自我重塑、并能为整个行业提供新范式的开创者。华扬联众已经走在前方,更多行业变革的推动力量也将持续涌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