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化元年。全球具身智能产业正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市场,亿元级工业场景订单频现,一个以“AI+高端制造”为核心的黄金发展期已经到来。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量已突破105家,超过2024年全年注册总量,较去年同期激增183.78%。
另外,9月初优必选公司获得价值2.5亿元的人形机器人采购协议,创下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单笔订单金额最高纪录。但这纪录仅保持一周就被同样来自深圳的智平方以一笔接近5亿元的订单再次刷新。
人形机器人领域订单规模的持续突破,标志着具身智能产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商业落地路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技术验证到场景验证,再到规模化落地和生态构建。
阶段一:技术验证。企业通过原型机开发和功能测试,验证硬件性能和基本算法可靠性。
阶段二:场景验证。机器人在特定环境中进行测试,通过合成数据来补充真实数据的不足,进行数据优化迭代。
阶段三:小规模部署。在特定场景或有限范围内进行试点部署,并强调让机器人在场景中自主学习。
阶段四:规模化落地。实现大批量行业部署和场景应用。
可以说,具身智能通过渗透/重塑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与价值创造逻辑,驱动工业生产方式从“自动化”走向“自主化”,并催生相适应的新型组织形态与能力,进而引发生产方式与组织管理的系统性变革,将最终重构整个制造业的产业生态与商业竞争格局。
其中,学习与迭代层是具身智能非常重要的系统模块。学习与迭代赋予系统纠正偏差、适应变化及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是具身智能区别于传统工业自动化系统的本质特征,也是其实现能力持续进化的核心引擎,是贯穿于“感知-决策-执行”全流程机制。
同时,当前具身智能行业受资本、政策、市场影响,发展趋势呈现规模化、生态化和全球化。
业内专家表示,未来2年至3年将成为具身智能行业“万台级量产、千亿级集群、场景全面渗透”的关键窗口期,市场订单量是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5年7月以来,具身智能行业进入订单“爆单”阶段,3个月累积公布订单量超5000+,多笔订单额过亿元。先是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中国移动1.2亿元订单;再有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达成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战略合作;9月优必选披露获得2.5亿元的全球最大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采购合同;但这一纪录在一周多内被智平方的“超1000台机器人,接近5亿订单金额”再次刷新。
事实上,2025年以来,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亿元级订单频频出现。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占全球27%(2025年预计达52.95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占比超50%,成为核心增长点。
另外,国际对具身智能需求旺盛,主要包括美国、欧洲、日韩三大市场。
美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占全球40%以上(2025年预计),工业机器人(如Optimus、Digit)与家庭陪伴机器人(如Tesla Bot)为核心增长点。据IDC预测,2029年美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200亿美元,占全球的30%。
欧洲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占全球25%左右(2025年预计),医疗机器人(如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占比超40%。据欧洲机器人协会预测,2025年欧洲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20亿欧元,年增长率超20%。
日韩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占全球10%左右(2025年预计),养老护理机器人(日本)与消费级机器人(韩国)为核心增长点。据日本机器人协会预测,2025年日本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800亿日元(约5.6亿美元),年增长率超15%。
从硬件聚合体到场景解决器
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复杂的“硬件聚合体”,集成了AI芯片、传感器、执行器与驱动系统等众多硬件组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物理能力和智能水平。
初级层次具身智能的核心特征是“人工智能大脑+传统机械体”组合。
产品表现为通过对人工智能集成于现有的、相对成熟的机械硬件(如工业机器人、汽车)之上,实现智能化改造;同时将部署位置和功能分为云端训练、云端推理、端侧推理芯片,分别对应大规模模型训练、高效执行推理任务、终端实时本地推理等需求。
可以理解为“初级层次”的硬件聚合体的核心技术创新在于:
感知能力:4K双目视觉感知系统与高动态环境交互算法,能够在毫秒级捕捉环境变化;
决策能力:端到端VLA大模型驱动,实现感知、理解、决策与执行的协同;
运动控制:麦克纳姆轮全向移动系统,实现360°灵活移动与精准落点控制;
本地处理:本地部署的大语言模型(LLM),保障数据安全与实时响应。
而具身智能“大脑”则采用“大小脑”协同架构:“大脑”做出场景理解和任务序列生成,“小脑”负责高精度、高可靠性地控制硬件本体,这种分工能极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响应速度。
尽管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迅速,但仍然面临多重挑战,既来自硬件技术层面,也来自供应链层面。
在硬件层面,具身智能“身体”的高度精密性依赖于高端执行器与传感器,关键零部件对外依赖度较高。如高功率密度伺服电机、高精度减速器等执行部件,以及高端六维力/力矩传感器、高分辨率工业相机等感知部件,核心市场仍由少数国际企业主导。
在供应链方面,我国产业生态仍处于培育初期,呈现“碎片化”特征,协同效率不高,上游零部件尚未“起量”。需要下游主机厂的订单来驱动升级,人工智能公司、机器人本体商、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与终端用户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共生”关系。
众所周知,专为具身交互优化的、深度融合物理规律的多模态具身大模型,以及具备工业级稳定性的国产机器人操作系统仍处于探索初期,算法研发与硬件设计脱节、应用需求未能有效传导至技术供给端等问题,导致部分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错配,难以转化为具备商业竞争力的产品。
自2025年初“具身智能”被首次列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始,中国具身智能产业也从追求通用模型转向以垂直场景为牵引的落地再突破为主,强调智能体通过身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实现自主学习和进化,其核心在于将感知、行动与认知深度融合,已成为行业共识。
目前,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拥有市场规模大、供应链成熟和政策支持等优势,需尽快通过跨领域技术协同与资源共享,打破阻碍技术高效流动的“创新孤岛”,推动关键技术的快速迭代与规模化落地,构建垂直整合的产业链能力。
具身智能作为“场景解决器”,下一阶段是对物理世界的不确定性挑战,产品特征转变为“定制化躯体+适应性智能”,聚焦更智能、更通用、更场景化发展。现在,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在多个垂直领域展现出巨大价值。
从工业制造到服务消费,从专业场景到家庭环境,机器人的场景适配能力不断增强,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如工业4.0、智慧家庭)的核心力量。
具身智能作为AI与物理世界的融合形态,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赛道。具身智能机器人已经走出实验室,在卷完融资拼大单后,如何理性回归证明自己商业价值才是具身智能企业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