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智驾「两年两换帅」,难破 “销量靠价格、技术喊口号” 困局

高工智能汽车 2025-10-10 18:25
小鹏智驾「两年两换帅」,难破 “销量靠价格、技术喊口号” 困局图1
小鹏智驾「两年两换帅」,难破 “销量靠价格、技术喊口号” 困局图2

智驾江湖,变化多端。


本周,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中心发布内部信称,李力耘不再担任自动驾驶中心负责人,世界基座模型负责人刘先明接替该职位,全面负责中心业务和组织管理工作。


对于李力耘的去留,小鹏汽车官方声称,其因身体原因会暂时休息一段时间,“感谢力耘从2023年以来带领小鹏智驾团队,对公司作出重要贡献。”


这意味着,从2023年8月上一任小鹏自动驾驶负责人吴新宙正式被官方确认离职,李力耘接手再到如今的卸任,前后两年多不到三年时间。而作为国内车企自研的代表,小鹏在智能驾驶业务上的团队稳定性,显然并不理想。


小鹏智驾「两年两换帅」,难破 “销量靠价格、技术喊口号” 困局图3

图左:原小鹏自动驾驶负责人吴新宙


小鹏智驾「两年两换帅」,难破 “销量靠价格、技术喊口号” 困局图4

图左:李力耘;图右:刘先明


这种变化的背后,既有个人原因,也有技术迭代的需求。


李力耘,比吴新宙小约十岁,同时也是后者的校友师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后获得纽约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


在此之前,李力耘曾是百度美研无人研发团队的创始核心成员,担任无人车行为预测系统和智能决策规划系统技术负责人,负责整体架构及算法优化。


在吴新宙掌舵时期,李力耘负责规控和模拟器。而2024年3月才加入小鹏汽车的刘先明,则是世界基座模型负责人。事实上,去年,也是自动驾驶模型升级的元年。


个人履历显示,刘先明2016年博士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电气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曾在Facebook(现Meta)、通用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Cruise任职,从事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前沿研究工作。


今年6月,在美国纳什维尔举行的全球计算机视觉顶会CVPR 2025上,刘先明代表小鹏汽车代表,展示了基座模型在真实城市环境复杂路面的控车能力。


按照业内的普遍观点,端到端和VLM都是车端的模型,而云端模型,则被称为「世界模型」。从模型规模来看,车端模型大概在20亿左右的参数量,由于受限于车端芯片算力,存在一定的上限。而跑在云端的世界模型,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上限。


而对于高阶智驾以及未来的自动驾驶来说,后端数据中心(训练世界模型)的体量规模将决定车端功能的上限。对于这一点,何小鹏深谙其道。


今年4月,何小鹏曾对外表示,公司目标是成为物理世界大模型第一名,并首次披露正在研发720亿参数的“小鹏世界基座模型”, 再通过云端蒸馏小模型的方式部署到车端。


这也意味着,未来技术的竞争,已经从车端上升到云端。而从吴新宙、李力耘再到刘先明,或许也代表了过去几年小鹏在智驾技术路线迭代的重心变化。


不过,对于小鹏汽车来说,当下面临的问题,不只是技术领头人的调整,而是技术普及的难题。尤其是对于一家以“技术”立本的新势力来说,如何平衡销量和技术之间的矛盾。


在经历了长达两年多时间的调整之后,小鹏汽车刚刚走出阴霾。


2025年6月,小鹏汽车共交付新车34,611台,同比增长224%,连续8个月交付量超3万台。今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197,189台,超过2024年全年交付量。


9月,小鹏汽车共交付新车41,581台,同比增长95%,环比增长10%,单月交付量突破4万台,创下历史新高。2025年1-9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313,196台,更是同比增长218%。


在回顾过去的2024年时,何小鹏曾坦诚地表示,这一年是很难忘的一年,也是“逆风前行”的一年。如今,拯救小鹏汽车的,恰恰不是“技术”,而是“价格”。


小鹏智驾「两年两换帅」,难破 “销量靠价格、技术喊口号” 困局图5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9月开启交付,MONA M03创造了连续8个月交付过万台的新纪录。这款定位于10万级别的紧凑型纯电轿车,成为了小鹏汽车扭转颓势的救世主。


要知道,此前在售的MONA M03主力车型,仅仅是搭载Mobileye的辅助驾驶方案,座舱平台也是早已在中国市场普及的高通8155平台。“热销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当然是价格”,这是大部分行业人士的判断。


而今年1-8月,MONA M03交付量持续保持高位,合计交付11.74万辆,占到整体新车交付量的47.45%。有意思的是,MONA M03在今年推出搭载英伟达平台XNGP的MAX版本车型后,用户选择的比例也在持续攀升。


不过,和理想、蔚来相比,小鹏的NOA配置率依然偏低。这背后既有产品策略的问题,也有车型价位的问题(小鹏的主力销量车型定位在20万元以下)。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8月,小鹏在中国市场(不含出口)交付的新车标配高速NOA(包括城区NOA)占比仅为60.99%。这个数字比2024年还低了10个百分点。而同期,比亚迪的高速NOA标配搭载率已经超过50%,达到51.28%。


要知道,小鹏汽车是第一个上车激光雷达,也是第一个拿掉激光雷达的车企(按理说,至少硬件成本足够支持10万元级别车型普及NOA)。但小鹏喊出的“推进全球智驾普及”的口号,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是一个“口号”。


此外, 在25万元价位以上细分市场,小鹏车型的竞争力也明显偏低(今年1-8月,该价位车型交付量仅为2.08万辆,占整体比重不足10%),即便有XNGP(号称引领行业潮流)加持,也难以获得足够的销量保证。


更为讽刺的是,单论价格,小鹏还玩不过零跑。后者在2025年9月销量创下中国新势力汽车的单月销量纪录,交付66657辆,首次突破6万辆大关,并连续第七个月领跑新势力品牌。


而在技术溢价部分,早几年,小鹏也曾模仿特斯拉走软件付费模式。但,很快,这样的策略被叫停,改为软硬打包+错位配置的方式。


截至10月10日,小鹏在美股的股价距离历史高点,下滑了69.24%;港股股价距离历史高点,下滑了60.23%。而颇为讽刺的是,2025年9月,小鹏汽车共计交付新车41,581台,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4万台大关,创下品牌历史新高。


显然,销量持续反弹甚至创出新高,并没有博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小鹏智驾「两年两换帅」,难破 “销量靠价格、技术喊口号” 困局图6


热文推荐


小鹏智驾「两年两换帅」,难破 “销量靠价格、技术喊口号” 困局图10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