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
9月24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工信部指出,为应对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新技术、新安全需求,进一步规范和提升车门把手安全性,筑牢汽车安全底线,组织开展了门把手标准的制定工作。本标准旨在引导企业规范车门内外把手产品设计,提升门把手安全性能,全面提升车辆安全水平。
隐藏式门把手
“赢了面子,丢了里子”
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在新能源车型中形成潮流,销量前100的新能源车型中,隐藏式门把手的搭载率约为60%。推动这一设计盛行的动因主要有四:其一,随着无钥匙进入、电吸门等功能的普及,需要在门把手中集成传感器和电动执行器;其二,通过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来降低风阻从而提升续航;其三,设计美学驱动,追求车身线条的流畅与简洁。其四,头部品牌采用该设计而产生示范效应,其他品牌纷纷效仿。
然而,这种“创新”在实用价值上存在很大争议。隐藏式门把手带来的风阻改善有限,更多沦为营销卖点。据机构测算,传统外露式门把手仅增加约0.12%的风阻系数。以一辆续航600公里的电动车为例,在时速120公里的情况下,每百公里的电费节省不足0.3元。相比之下,安全隐患却十分突出,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统计显示,自2020年以来,因门把手问题导致救援延误的事故报告增加三倍,其中九成涉及隐藏式设计。
新规全面规范车门把手安全性
此次《技术要求》从系统设计与结构形式等方面全面强化了车门外把手安全标准。系统安全方面,要求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结构形式方面,要求每个车门必须配备机械释放功能的外把手,且操作空间不小于60mm×20mm×25mm,非碰撞侧车门在事故后需可徒手开启,全隐藏式设计将被禁止。
《技术要求》拟自2027年1月1日起实施,为车企预留了调整窗口,但已经对消费者认知产生了影响。门把手设计的安全性或成为购车的关注因素之一,部分车企也已提前调整设计,近期部分改款车型已将门把手改为半隐藏式设计。
创新价值核心回归安全本质
隐藏式门把手只行业的“创新焦虑”是一个缩影。不少车企将“去实体按键”、“异形方向盘”等设计包装为“科技感”,但这些所谓创新往往在实用性上乏善可陈。部分企业在对标思路下盲目跟风,追求噱头而忽视用户实际体验,在研发流程中,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也往往流于形式。结果既未形成真正的差异化卖点,也未改善用户体验,甚至牺牲了安全性。
企业层面,创新不应停留在“造概念”,而应回归安全与用户价值。开发过程中,更应摒弃盲目求快,强化质量管理体系与测试验证。以质量与安全为核心的产品设计,不仅是对消费者的负责,也能帮助企业减少研发浪费、降低召回风险,塑造长期可靠的品牌口碑。
监管层面,政策导向正在从“培育、促进”逐步转向“安全与风险防范”。近期《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等相关标准相继出台。更加完善标准与法规体系将引导资源由规模扩张向安全与质量提升方向集中,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从全球视角来看,安全一直是汽车行业发展的核心基调。以欧洲为例,2026年即将实施的全新Euro NCAP测试,将鼓励制造商以更直观的方式使用独立物理按键来控制基础功能,减少驾驶者视线离开路面的时间,从而提升行车安全。对于正加速国际化的中国车企而言,唯有以安全与质量为创新根基,才能赢得市场信任与长远发展。
闫薪铭
yanxinming@chinaev100.org



车百智库
扫描客服二维码,加入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