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公布方向盘辅助控制相关专利

图片来源:企查查
技术类型:预研技术
概要:
小米汽车公布一项“方向盘辅助控制的恢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专利,聚焦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在抑制状态下的恢复机制
该方法通过识别方向盘辅助控制的抑制状态,并在满足特定判定条件后恢复控制功能,旨在降低频繁恢复带来的系统不稳定性,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性与用户体验
技术创新点:
抑制状态识别机制:该方法可实时识别方向盘辅助控制是否处于抑制状态,提升自动驾驶状态感知能力
自动恢复机制:满足判定条件时自动恢复控制,减少驾驶员干预,降低频繁切换导致的系统负载和安全隐患
OTA兼容优化:与软件升级联动,支持动态车速调整和极端场景识别,提升L2级辅助驾驶的连贯性和可靠性
用户体验提升:减少抑制-恢复循环,提高自动驾驶稳定性,适用于城市/高速复杂环境
应用前景:
该方向盘辅助控制恢复机制可广泛应用于L2/L2+级领航辅助系统,未来有望拓展至L3级别的接管逻辑优化与多模态感知融合场景,提升整车智能化水平与用户信任度
技术应用建议:
建议将该技术与其智能驾驶核心卖点(如高速领航辅助、自动泊车、城区导航辅助)深度融合,通过OTA快速迭代完善功能逻辑。同时,在车机界面为用户提供透明化提示,例如“方向盘辅助即将恢复”,减少驾驶员认知负担;还可通过与高精地图、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联动,可进一步提升恢复判定的准确性与响应效率
国外研究团队研发物理神经网络

图片来源:米兰理工大学
技术类型:预研技术
概要:
米兰理工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及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国际研究团队联合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展示了“物理神经网络”训练的新方法
基于光子芯片开发出能够利用光干涉实现数学运算的神经网络训练方式,有望在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的同时推动更复杂的人工智能发展
技术创新点:
光子计算:在硅基微芯片上以光信号直接执行数学运算,跳过数字化步骤
低能耗训练:通过光信号直接进行“原位”训练,减少数据中心高能耗需求,提升AI训练的可持续性增强系统稳定性
高效率处理:光子芯片大幅缩短处理时间,支持更快速的神经网络训练与推理
鲁棒性增强:全光信号训练方法提升网络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优化训练结果
应用前景:
该技术可为可持续AI发展开辟新路径,特别适用于需要高效率、低能耗的场景,如自动驾驶汽车的实时数据处理、智能传感器和便携式AI设备。其低功耗特性可大幅减少AI数据中心的碳足迹,助力绿色计算
技术应用建议:
建议研究团队与产业界建立更紧密的合作,优先在高能耗场景如数据中心、训练集群中试点应用,形成“绿色AI”标杆案例。同时,结合车规级光子芯片的开发,推动其在自动驾驶与车载边缘计算的落地,缓解整车算力与散热压力
斯堪尼亚推出新型内燃机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图片来源:斯堪尼亚
技术类型:预研技术
概要:
斯堪尼亚推出基于Super卡车发动机的全新动力总成平台,提供内燃机(ICE)和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两种配置,适用于公交车和长途客车
该平台显著降低油耗、符合零排放区要求,并提升运营效率和乘客舒适度,助力可持续交通发展
技术创新点:
高效内燃机:新型13升Super发动机搭配Opticruise变速箱,燃油节省高达8%,符合欧7排放法规
长寿命设计:发动机续航里程达200万公里,滤清器置于“冷”侧,便于维护,延长运行时间
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提供80公里纯电续航(290kW输出),支持四种模式(纯电、混合、充电维持、强制充电)
地理围栏技术:Scania Zone自动切换纯电模式,确保零排放区合规性
应用前景:
该平台面向全球长途客运市场,ICE版本适合高里程长途运营,帮助降低油耗和碳排放;PHEV则能满足城市零排放区通行需求,兼顾长途与城市工况的灵活性,为巴士及客车运营商提供低成本、可持续动力解决方案
技术应用建议:
建议在大型城际客车和高端长途大巴中率先应用,特别适合跨境长途运营与进入市中心零排放区的线路。ICE发动机适合超长距离及燃油经济性要求高的客户,而PHEV版本可在城市至近郊线路中实现40%以上油耗节省,帮助运营商平衡成本与合规性,提升未来客运市场的可持续性
莫纳什大学发明新新型碳基材料

图片来源: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技术类型:预研技术
概要:
莫纳什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新型碳基材料——多尺度还原氧化石墨烯(M-rGO),使超级电容器能够储存与传统铅酸电池相当的能量,同时提供远超电池的功率输出
该技术通过快速热退火工艺优化石墨烯结构,显著提升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研究成果已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技术创新点:
高表面积利用:通过快速热退火工艺解锁更多碳材料表面积,克服传统超级电容器储存能量受限的瓶颈
多尺度石墨烯结构:M-rGO材料以天然石墨为原料,构建高度弯曲的石墨烯结构,提供精准离子传输路径
高能量与功率密度:实现高达99.5 Wh/L的体积能量密度和69.2 kW/L的功率密度,性能位居碳基超级电容器前列
快速充电与循环稳定性:支持快速充电,具备卓越的循环稳定性,适合高频使用场景
可扩展生产:工艺兼容澳大利亚丰富的天然石墨资源,支持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应用前景:
该项技术有望推动超级电容器在电动汽车快充系统中取代部分电池功能,使车辆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补能,并提升制动能量回收的效率。同时,它能为电网提供大规模储能支持,增强电力系统稳定性,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比例不断提升的背景下
技术应用建议:
建议将该类超级电容器优先应用于中高端新能源车型,特别是注重加速性能和高频次快充体验的电动轿车与SUV。在系统集成层面,可将其作为锂电池组的并联储能单元,用于承接脉冲功率需求,延长主电池寿命并降低热管理压力
以上内容节选自《2025全球前瞻技术情报》
9月下期(25期/年,30-35页/期)
《2025全球前瞻技术情报》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自动驾驶、新材料、跨界技术、投融资事件、发现初创等几大板块,提供前瞻技术应用案例分析、典型技术应用分析等,并通过盖世汽车的解读与点评,为行业用户提供及时、全面的新技术发展动态。
欢迎扫码报名,免费获取情报样本
▼▼▼

盖世汽车研究院月刊



-END-
喜欢本篇文章请点个 在看

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