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抓住了AI+?

作为已坚持十九年的产业链深度调研,2025中国通信产业调研也以“人工智能+的能力与创新”为主题,将中国互联网企业列为核心调研对象,计划从技术、市场、生态等多个维度,全面剖析其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成果。这一调研与通信产业调研的发布形成呼应,共同聚焦互联网企业在产业变革中的关键角色。
在“人工智能+”引发的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企业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庞大的数据规模以及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成功实现从技术追随者到生态构建者的身份转变。它们在技术突破、产业渗透、风险治理三大维度承担起关键职能,既是AI底层能力的“供给者”与开源生态的“培育者”,又扮演着“AI +场景”连接器的角色,推动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从消费端向产业端深度渗透,已然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
本次2024—2025年度中国互联网企业50家,分别从AI数字技术研发与创新(40%)、AI市场领导(30%)、用户满意度(20%)和社会责任、环境友好度(10%)四个方面对当前主流互联网企业进行评价,紧扣第十九届中国通信产业调研“人工智能+的能力与创新”主题,展示了当前互联网企业最新面貌。
35家上市公司基本面:马太效应明显
本次《通信产业报》调研的50家互联网企业涵盖社交媒体、电商平台、游戏、影视娱乐、互联网金融、短视频、外卖平台、在线旅游、物流、人工智能等8大类。其中,上市公司35家,未上市的独角兽企业15家。
在35家互联网上市企业,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长企业为22家,营收下降为13家;净利增长为24家,净利下降为11家;实现盈利的企业为31家,亏损企业为4家。整体来看,互联网行业仍呈现增长趋势,盈利能力仍然较强。

营收绝对值的“马太效应”极为突出。2025年上半年35家上市公司总营收约为2.5万亿(抛出),前5名企业(京东集团、腾讯控股、阿里巴巴、小米集团、拼多多)营收总和达1.7万亿元,占35家公司营收总额的70%左右;而尾部20家企业营收合计不足千亿元,仅占总额的8%。京东集团以6577.42亿元营收居首,是营收最低的微博8.42亿元的781倍,反映出互联网行业“强者恒强”的规模格局。
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速方面,东方财富以38.65%的营收增长拔得头筹,小米集团以38.23%的营收增长排名第二,京东、腾讯、美团、携程集团、贝壳、哔哩哔哩等企业营收增速超过10%,芒果超媒、爱奇艺、卡拉卡、恒生电子营收下滑超过了10%,知乎以超过20%营收下滑,在互联网公司垫底。
从营收规模来看,今年上半年,排名前十的互联网企业依次为京东集团、阿里巴巴、腾讯控股、小米集团、顺丰控股、京东物流、快手、百度集团、网易、贝壳。营收超过2000亿的分别为只有京东、腾讯、阿里、小米4家。
从市值角度来看,截至9月9日收盘,排名前十的互联网企业依次为腾讯、阿里巴巴、小米集团、网易、东方财富、携程集团、快手、腾讯音乐。就市场表现来看,超过万亿元的仅有3家,腾讯以市值5.7万亿元稳居第一,阿里以2.7万亿元排名第二,小米以1.46万亿排名第三。
研发投入:头部集中、分化明显
结合35家互联网上市公司的研发数据,其研发投入也呈现出“头部集中、分化明显”的核心特点。
研发费用的绝对值分布极不均衡,头部企业凭借资金优势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前5名企业的研发费用总和占35家公司研发费用总额的比例超70%,而尾部20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合计不足总额的10%,形成“强者恒强”的投入格局。
研发投入的同比增长呈现明显分化,约68%的企业实现研发费用正增长,但增长幅度差距较大,小米集团以35.83%的研发增速位列35家上市互联网公司第一,最低的知乎同比大幅下滑29.29%;另有32%的企业研发投入同比下降,部分企业因盈利承压或战略调整收缩了研发开支。

研发投入的强度与企业核心业务高度相关,科技型巨头(如腾讯、阿里巴巴)聚焦大模型、云计算等底层技术;平台型企业(如美团、京东)侧重供应链效率与用户体验优化;游戏、内容类企业(如网易、哔哩哔哩)则偏向产品创新与内容生态建设。
15家独角兽企业:新老交替、持续迭代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研究组经过综合实力对比,组选取了字节跳动、蚂蚁集团、小红书、滴滴出行、深度求索、月之暗面等15家未上市的独角兽互联网企业,主要涉及社交媒体、跨境电商、游戏、人工智能等领域。既有“因数据安全与监管审查”在纽交所退市的老牌互联网企业滴滴出行,又有跻身互联网大厂一线的字节跳动,还有在大模型领域崛起的新秀深度求索。

从估值角度来看,在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全球独角兽榜》中,字节跳动以2.2万亿人民币估值高举第二,仅次于全球首富马斯克一手打造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断崖式领先蚂蚁集团、小红书等国内其他独角兽企业。
字节跳动堪称中国的“独角兽之王”,目前已发展为中国互联网第一梯队的成员,业务涉及短视频、新闻资讯、教育、电商、游戏等多个领域。具体来看,字节跳动旗下业务分为抖音、大力教育、飞书、火山引擎、朝夕光年和 TikTok 六大板块。
近年来,字节跳动发展迅速,各版块业务都在市场极具竞争力。其中,抖音板块包含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搜索、百科以及国内垂直服务业务,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内容与服务体验。大力教育板块致力于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覆盖智慧学习、成人教育、智能硬件及校园合作等领域。飞书业务板块聚焦企业协作与管理服务。火山引擎定位为打造领先的企业级技术服务云平台。朝夕光年专注于游戏研发与发行。TikTok则持续引领平台业务发展,并助力海外电商等多元化业务拓展。
除了字节跳动之一巨无霸之外,其他互联网独角兽企业估值在200亿元—8000亿元之间,蚂蚁集团、Shein、深度求索、小红书、米哈游戏估值依次为8000亿元、3500亿元、2500亿元、2400亿元、1800亿元。
其中,蚂蚁集团起步于2004年诞生的支付宝,国内金融科技领域头号玩家。目前,蚂蚁集团业务分为数字支付、数字互联、数字金融、数字科技、全球化五大板块。其中,明星产品支付宝研发了快捷支付、条码支付、刷脸支付、二维码支付等创新支付技术,服务于商业经营、便民缴费、交通出行等不同场景下的数字支付需求,拥有超10亿用户、8000万商家。
今年年初,DeepSeek的爆火一夜之间成了全球科技创新的“顶流”,让其公司深度求索走向前台。这家中国AI初创公司成立于2023年7月,仅仅不到一年的2024年5月,DeepSeek就发布了DeepSeekV2,因为创新的模型架构和史无前例的性价比,一举成为AI领域的头号种子选手。
“深度求索”公司成立于2023年7月,是一家注册在杭州的创新型科技公司,其开发的DeepSeek应用推出的DeepSeek-V3以极低的训练成本,实现了与GPT-4o等顶尖模型相媲美的性能,震惊业界。
这15家互联网独角兽作为互联网行业新老交替、持续迭代的典型代表,呈现出估值分化大、行业分布广、技术创新强等特点,首先,字节跳动以23600亿元估值遥遥领先,蚂蚁集团、Shein等紧随其后,形成明显的梯队分布;二是行业覆盖广泛,集中在短视频、大模型、金融科技、跨境电商、游戏、物流、生活服务等高成长性领域,且新兴领域如大模型、跨境电商等发展迅猛;三是企业背景多样,既有起步较早、历经市场考验的老牌互联网企业如蚂蚁集团、滴滴,也有在新需求和新政策下迅速崛起的新兴力量如深度求索、月之暗面等大模型企业。
AI能力十强:筑底座、强投入
从硅谷的科技巨擘到中国本土的行业领军者,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目光都紧紧锁定在 “AI” 这块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尤其是在国内市场,腾讯、快手、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头部企业,仿佛心照不宣地开启了“竞速模式”,纷纷调动核心资源,全力投身于 AI 赛道的激烈角逐中。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研究组根据AI资本投入、底座建设和产品影响力等多个维度,综合评定了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小米集团、百度集团等AI能力十强公司。
AI资本支出作为衡量互联网企业AI能力最直观的数据,阿里绝对是“AI投入之王”,阿里巴巴二季度分析师电话会上,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吴泳铭表示,本季度阿里在AI+云的Capex投资达386亿元,资本支出同比上涨220%;其次,腾讯资本支出达191亿元,同比增长119%,也主要源于AI投入的加大。
此外,字节跳动在AI上投入巨大,数据显示,2024年就达到800亿元,有消息称,2025年字节跳动的资本开支预算飙升至近1600亿人民币,主要用在AI算力采购和IDC基建方面,彰显了其在AI领域大规模布局的坚定决心。
对于AI的投入,其他互联网企业也在加码。百度作为入局AI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在AI人才与研发层面持续投入。公开资料显示,百度在AI领域研发投入已经达到1800亿。
百度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总营收327亿元,百度核心营收263亿元,归属百度核心净利润74亿元,同比增长35%。受AI驱动,涵盖智能云在内的AI新业务收入增长强劲,首次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34%。萝卜快跑第二季度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220万,同比增长148% ;智能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7%。
从底层算力到大模型研发,再到平台生态与应用落地,百度通过分层布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能力链条:算力与模型提供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夯实开发者和合作伙伴生态,应用层则直接面向用户与市场,创造新的流量与收入来源。其中,萝卜快跑作为百度的自动驾驶出行业务取得了不错成绩,Q2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220万,同比增长148%;截至8月,累计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1400万,全球领先;萝卜快跑足迹覆盖全球16座城市。
此外,2024年蚂蚁研发投入达到234.5亿元,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已服务超7000万用户,占营收比例)连续三年超10%,坚定投入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等技术,为科技普惠提供持续动力,其推出三大AI管家(健康管家、理财管家和生活管家)累计服务用户超1.3亿。
从AI底座的建设来看,阿里、字节跳动、百度在产业链纵深度更强。例如,百度从昆仑芯三万卡集群到飞桨深度学习框架,再到文心大模型,构建了“芯片-框架-模型-应用”垂直技术链。阿里巴巴在AI芯片、云服务、算法、AI平台、产业AI等几乎全链条布局,其自研的飞天操作系统可提供超大规模通用云计算服务;同样也构建起了“基础设施-大模型-场景应用”的三层AI体系。
其中,自研芯片能力将成为百度区别于其他云服务厂商的差异化优势。据IDC数据,2024年中国区数据中心芯片厂商出货量排名中,百度以6.9万颗排名第三。
从产品影响力来看,国际数据公司(IDC)公布的《中国大模型公有云服务市场分析,2025H1》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上大模型调用量达536.7万亿Tokens。其中,火山引擎以49.2%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市场第一,阿里云、百度智能云分别占比27%、17%,位列第二、第三位。
AI应用场景:多元绽放、业务强相关
如今 AI 新浪潮势头迅猛,技术革新带来颠覆性机遇。历史证明,重大技术变革必催生新领导者,AI 时代也将有一批具核心技术与创新思维的企业脱颖而出,开启新巨头时代,书写科技行业新篇章。
国内AI领域竞争日趋激烈,AI业务已成为互联网大厂角逐业绩新增长引擎的核心战场。从腾讯与阿里巴巴两大巨头的最新财报可以看到,二者均在持续加大AI研发及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并积极推动技术落地转化为实际业务增量。
在应用场景层面,阿里巴巴的AI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商业务,如电商广告工具的智能化、商品智能托管服务等,同时在云服务领域,其产品在互联网、金融、制造业等多领域落地。
腾讯主要聚焦于C端市场,AI技术深度优化游戏体验,如《和平精英》引入AI助手和AI队友;同时借助AI提升广告投放精准度,结合微信交易生态实现广告与电商的协同增长;字节跳动的AI技术广泛应用于短视频、社交媒体等领域,通过精准推荐算法提升用户体验,还积极探索教育、电商等新兴领域的AI应用。
字节跳动围绕视频内容的进行生态布局,在纵向上完成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拥有自研的豆包大模型和火山引擎的AI云原生基础设施;在横向上以C端超级App流量与B端企业服务双轮驱动,涉及AI助手、AI社交、AI图像、AI视频、AI音乐、AI教育等多个赛道。
京东已经在智算基础设施、模型、平台、场景和产品层面形成了完整的能力。在近期2025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京东围绕全新升级的大模型品牌JoyAI,发布了京犀App(下一代购物和生活服务的超级入口)、他她它(万能数字人助手)、附身智能JoyInside 2.0(具身智能)三大AI产品,零售、物流、工业、健康四大场景的深度AI应用。
拼多多则着重利用AI技术优化农业和跨境电商供应链,精准匹配供需,严控成本,深挖农业数字化与跨境效率提升的潜力。美团则以“本地生活服务数字化”为基点,借助AI技术为即时零售和场景化服务注入新活力,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服务体系。
美团对AI极为重视,2025年初,美团管理层便明确了其三层面 AI 战略。2025 年美团的AI产品已进入集中发布期,陆续发布了一系列 AI 工具,包括 AI Coding Agent 工具 NoCode、AI 经营决策助手 “袋鼠参谋”、酒店经营的垂类 AI Agent “美团既白” 等。进入9月,美团发布并开源大模型龙猫(LongCat),聚焦本地生活服务智能推荐的AI搜索进入内测阶段,紧接着首款AI Agent产品“小美”APP官宣开展公测。
2025 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处于从平台经济向智能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行业格局呈现鲜明分化特征:上市公司中头部效应显著,前5强营收占35家上市企业总额的70%,研发投入亦高度集中于头部,而独角兽企业则展现新老迭代态势,字节跳动以超 2 万亿估值领跑,新兴大模型企业如深度求索快速崛起。在AI浪潮推动下,头部企业成为核心玩家,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持续加大AI资本投入与底座建设,百度构建垂直技术链、火山引擎领跑公有云大模型调用量,同时AI应用深度渗透电商、游戏、短视频、本地生活等多元场景,成为企业业绩增长新引擎。整体来看,行业正以AI为核心重构竞争力,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成为关键,同时也面临头部与中尾部企业发展不均衡、新兴领域竞争加剧等挑战,未来将朝着更注重技术落地、社会责任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