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工人形机器人年会
暨高工金球奖颁奖典礼
新游戏 新玩家 新规则
倒计时23天
距离2026年仅剩不到两个月。回望年初,对人形机器人行业豪情满怀地提出“落地、量产、商业化”的目标,言犹在耳。
这一年,行业确实不乏振奋人心的信号:多笔大额订单接连落地,让人看到人形机器人实现自我造血的可能;头部企业借助上市寻求二级市场支持,为同行打开了资本层面的想象空间;与此同时,多数初创公司也陆续完成新一轮融资,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底气与动力。

资本市场的热情更为直观。据高工人形机器人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9月30日,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已累计完成178起融资,总额高达487.48亿元人民币。其中,仅9月单月融资额便飙升至111.08亿元,创下年内新高,成为行业热度飙升的最直接证明。
在新品方面,据高工人形机器人不完全统计,6月至9月间,全球共有超过41款人形机器人、多款灵巧手、四足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平台密集亮相。其中6月与9月表现尤为突出,人形机器人新品数量均达到两位数。
在表面的喧嚣之外,更需清醒地认识到,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注定是一场艰苦的“长跑”。
此刻,业内的目光已超越了“谁家融资”的资金水位,转而投向更具决定性的核心进展:同行在攻克哪些共性难题?技术路线又出现了哪些值得追随的新风向?
在实现量产和商业化之前,离不开对“落地场景”的探索,确实也有不少本体企业率先走进各类场景,尤其在工业场景和教育场景中,大批量的订单惹人注目。
第一批走进工厂的人形机器人,业内对其关注的焦点已从“能否进入工厂”转向“在工厂的实际表现”,它们正在工厂里承担的具体任务角色是什么?经过数据采集与算法迭代后,其工作的稳定性与精确度是否达到了商业化应用的门槛?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实际投资回报率是否符合预期?
第一批走进家庭的人形机器人,是一个能够互动陪伴的“心灵伙伴”,还是一个能让人类解放双手的“全能管家”?
以Figure AI为例的美国具身智能公司近期密集的技术展示,也带来一个更具全局性的问题:中美两国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路径上呈现出哪些根本性的异同?而这二者之间,又构成了怎样一种值得深入剖析的竞争与参照关系?
显然,对于人形行业上下游企业而言,存在的疑虑还有很多,业内仍有许多障碍亟待对接与破解,以打破信息壁垒。
为此,高工人形机器人不再是 “远距离观察”,而是真正走进企业,将人形机器人公司最真实、最原生的想法与声音,直观传递给行业。
为获得一幅完整的产业视图,高工人形机器人的足迹将遍及行业生态的各个关键节点。
10月13日,高工人形机器人启动2025年第二场「探源计划·具身智能巡回调研」,我们不仅会走进智元、云深处等头部本体企业,还会深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伟景智能、PNDbotics、动易科技、擎朗科技、智澄AI、开普勒、云深处等多家一线本体企业,调研范围涵盖了从全尺寸通用人形到四足机器人的多元产品形态,并深度触及工业、家庭到科研的完整应用场景生态。
在2025年行至尾声之际,了解人形机器人行业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准备做什么。
北京站
本次巡回活动的首站设于北京,分别去拜访动易科技、PNDbotics、伟景智能、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这四家企业覆盖了本体、核心零部件、大模型、具身智能平台等产业链关键环节。
动易科技
动易科技于2024年9月正式成立,秉承"Robot for AI"的愿景,致力于打造新一代通用具身智能体。
动易科技目前推出2款人形机器人,其中,人形机器人PHYBOT M1 是动易科技自主研发的高性能通用人形机器人,全身具备超过32个自由度是起最亮眼的特色之一;PHYBOT C1 是一款科技感与亲和力兼备的具身智能伙伴,体重28kg是其最亮眼的特色之一。
通过全栈自研硬件,动易科技还拥有PhyArc系列准直驱一体化摆线关节模组,全系列6款产品。其中,PhyArc150峰值扭矩超过530N·m;PhyArc102峰值扭矩密度超过200N·m/kg。
PNDbotics
PNDbotics拥有从电机、驱动器、执行器到整机本体的全栈自研能力,其核心团队已在机器人底层领域深耕十余年。
PNDbotics目前拥有全尺寸人形机器人Adam与全新数据采集平台Adam-U。其中,Adam身高167cm,体重60-62kg,全身具备43个自由度,Adam配备了7款自研PSA系列一体化执行器,力矩覆盖60N·m至340N·m。
值得一提的是,Adam也是美国独角兽企业Skild AI所选定的训练平台硬件,成为其具身大模型训练的标准整机。
伟景智能
北京伟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英文名“Vizum”)创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立体智能视觉系统和智能人形机器人研发、生产及应用的高科技人工智能公司,公司拥有3D立体智能相机整体解决方案和完整的智能机器人的生产线。
在人形产品方面,伟景智能拥有3款人形机器人。其中,“晓唯”是伟景智能新一代双足行走人形机器人,全身拥有60个自由度;晓唯(AGV版)则是上半身采用全新高度仿人的外形设计,底部采用支持自动导航的轮式底盘,整机支持升降。
此外,为应对农村劳动力不足且成本高、农业环境复杂、作业对象特殊等问题,伟景智能推出了人形机身+移动底盘设计的人形采摘机器人。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于2023年11月成立,是国内首家具身智能软硬件全栈科技公司。
2024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北京共同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揭牌,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在人形产品方面,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拥有2款人形机器人。其中,天工2.0拥有工业级上肢负载,单臂额定负载4.0kg,双臂最大负载16kg;天轶2.0则是可以实现一机多用,例如“夜间巡逻,白天接待”。
此外,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还推出了“慧思开物”通用具身智能平台、“Wow”(天悟)具身世界模型、PelicanVLM视觉语言大模型、具身数据等。
杭州站
第二站,高工人形机器人来到杭州,届时将实地探访本地头部人形企业云深处、智澄AI等,了解各家最新的技术和产品。这一站,是了解人形机器人和四足机器人的最佳机会,以及大量交付本体的背后,企业所做出的突破以及仍存在的困境。
云深处
杭州云深处科技(DEEPRobotics)是具身智能创新技术与行业应用引领者,在中国率先实现四足机器人全自主巡检变电站。
在产品方面,云深处拥有绝影X20和绝影X30等2款工业级行业应用四足机器人;1款教育科研及行业应用四足机器人绝影Lite3;DR01和DR02等2款具身智能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其中,DR02正是云深处于10月9日发布的全球首款行业级全天候人形机器人。
此外,云深处还推出了J60系列关节、J80&J100系列关节等J系列关节。
创始人兼CEO朱秋国此前透露,2025年云深处的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目前已进入亚太、中东、欧美等市场。
智澄AI
智澄英达(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前沿科技企业,致力于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创新研究。
智澄AI是第一批采用英伟达的全新机器人计算平台 Jetson Thor 的公司。
今年8月,智澄AI正式成为NVIDIA英伟达的合作伙伴,并顺利加入“NVIDIA初创加速计划”。双方将围绕机器人算力、AI智能体、机器人大脑等关键技术方向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与落地。
今年7月,智澄AI发布了TR5机器人,其采用串并联混合驱动关节,四肢末端配置六维力传感器,通过自适应力控算法实现精密操作,支持工业装配与家庭服务。
上海站
高工人形机器人的上海之行是第三站,在这里,有着上海具身智能领军者智元机器人,还有着在工业场景和服务场景极具代表意义的开普勒和擎朗智能。这一站,将是对多个落地场景进行横向比较,透视不同技术路径与商业模式的旅程。
智元机器人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月,致力以AI+机器人融合创新,打造全球领先的通用具身机器人产品及应用生态。2025年1月,智元机器人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量产下线,刷新行业记录。
在产品方面,智元机器人拥有远征、灵犀、精灵、绝尘等4个系列产品。其中,今年8月,智元推出1款人形机器人“One more thing”灵犀X2-W,专为“作业智能”打造的轮式双臂机器人原型 ;以及聚焦文娱商演与教育科研领域的D1 Pro、D1 Edu,和面向工业级应用的D1 Ultra等3款四足机器人。
此外,智元机器人还对AgiBot World数据集、智元灵犀X1、AimRT通讯框架、智元灵巧手进行了开源。
开普勒
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通用人形机器人研发、生产及应用生态的高科技创新企业,致力于打造行业领先、可真正落地的“蓝领”人形机器人。
在产品方面,开普勒拥有2款人形机器人。其中,先行者K2通用人形机器人支持充电1小时,连干8小时;先行者K1则是全身多达40个关节自由度。
资料显示,开普勒不仅自研自产了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还深入研究丝杠力学,将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结合直线电机的力矩控制,确保各关节在高负载和复杂动作下依然保持稳定。
开普勒方面透露,在工业场景中,单台K2大黄蜂的投入产出比十分可观,企业购买后大约1.5–1.8年即可收回成本。
擎朗智能
擎朗智能拥有覆盖人形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行业最全品类的产品矩阵,为全球客户提供前沿的具身智能解决方案。
今年7月,擎朗智能宣布推出新款双足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F1。据介绍,XMAN-F1实现了从单一任务执行到全场景服务闭环的跨越,可实现餐厅、酒店、零售等细分领域的标准化服务闭环,可胜任餐食制作、配餐收台、房间整理等岗位标准化操作。
今年9月,随着今年具身人形XMAN系列的发布,擎朗智能正式升级并发布全球首个针对服务行业的VLA模型:KOM2.0(KEENON Operator Model2.0)。
结语
作为一次覆盖各个领域的顶尖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实地探访,本次巡回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高工人形机器人将协同核心零部件伙伴,与10家顶尖公司展开闭门交流。我们相信,唯有通过这种高浓度的互动,才能真实揭示并打破行业现存的信息壁垒。
谨此向10家开放交流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致以诚挚谢意。诸位展现的开放精神,正是驱动行业破浪前行的核心动力。这份宝贵的输入,将汇聚于高工人形机器人即将出炉的巡回调研报告,敬请持续关注。

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已经行至年末,而它的商业化进程才刚刚开始。为了加速具身智能的真实落地,由高工人形机器人、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举办的第二届高工人形机器人年会将在11月3-4日于深圳隆重举办!
届时,凭借高工在新能源、3C、汽车行业20年的深厚积累,将有400+上下游企业,1000+产业链嘉宾参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在现场技术交流、供需与资本对接。
在产业爆发的临界点,唯有直面争议,才能找到出路。机会只属于敢于亮出答案的人,未来只会留给勇于定义它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