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多了解一点,就会多进步一点)

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年我们朋友圈的“科技热搜”越来越像连续剧?前脚有人在吐槽“AI全是PPT”,后脚一条爆料说:一家低调公司,闷头研发3年,AI算力直接超越谷歌。你别说,我看完先是打了个嗝(震惊那种),然后心里“咯噔”一下——熟悉的桥段:我们闷声干了大事,别人还在开发布会。
我知道,有人会说:又来,国人最爱“超越某谷”。但这次不同。我在北京地铁十三号线挤到怀疑人生时,刷到这条消息,手心开始出汗。不是因为爱国情绪被点燃那么简单,是那种非常接地气的“啊这,原来努力真的能对齐世界曲线”的愣住。主打一个:不声不响,直接把结果拍你脸上。爽。
下面我讲三个人的故事。都是活人,都是那种会在工位吃泡面、深夜打车报销的活法。你自己看,别被标题牵着走。
——
【故事一|我在西二旗,写的是散装代码,熬的是实体的夜】
背景:我,29岁,算法工程师,北京海淀,工区窗外就是嗡嗡作响的空调外机。我们公司?就是那家低调的,名字像是一家装修公司,其实干的是AI底层。
起因:三年前,老板在白板上写了四个字:“自己来算”。意思是别再等大厂开放配额,也别幻想谁给你友情价。那天我笑他:“我们几台A100也想跟谷歌比?”老板说:“我们不比宣传片,比实测。”
过程:第一步,拆预算。我们砍掉了办公室的地毯预算,会议室的玻璃没有磨砂,冬天开暖气的温度只有20度。钱全给了算力集群。第二步,自己设计散热。机房像一条龙在吐白气,老吴拿着温枪叮叮当当地测。
夜里一次突发,机房温度飙上30度,我们五个人冲进去像抢救。第三步,软件栈重写。我们把通信协议从框架里扒出来,自己改。模型并行像是搬家,从客厅到厨房要打通墙。中间踩坑:显存泄漏,节点掉线,梯度爆炸——名字听着浪漫,但其实就是你训练了三天,成果像烟花一样“啪”没了。
高光瞬间:某天凌晨四点,我看着监控屏:吞吐量曲线忽然往上蹿了一截,像心电图突然跳回了正轨。我们把公司的小红花钉在那一格上。后来实测,端到端训练吞吐超过某谷公开基准的数值,还是我们自证的。那一刻,旁边同事把泡面盒扣我头上,说:“你看,结题帽。”
感悟:我不想讲“为国争光”那么大的词。我只知道:当你不靠租来的梯子,而是自己打一面墙开一扇窗,你看到的天是真的。最感动我的瞬间是:我们调通的那一晚,老板在群里只发了四个字:“辛苦各位。”没有彩虹屁,只有敢负责。
我想对仍在犹豫要不要下场的人说:别怕丢人。盛大给别人是发布会,盛大给自己是把日志里那条报错删掉。
——
【故事二|她是供应链小主管,靠“抠门”抠出一台超级计算机的嗓门】
背景:林姐,36岁,成都人,管采购。外表温柔,内心是千层钢板。她从来不把“缺货”当借口。
起因:三年前显卡荒,价格飞天。大家都躺平等风过去。她不。她说:“省钱、省力、省心?不行,我们要省到对方心疼。”她把全球渠道写满了excel,能凑的账期都凑,能谈的运费都砍。
过程:她做了一个“以旧养新”计划:把旧卡打包卖给愿意做研究的高校,换来现金流;同时把机柜做模块化,能热插拔,坏一块不影响全局。我看她办公室那块白板:供货商名字旁边,是一个个奇怪的标记:“葱油面”“会带娃”“不爱周末电话”。我问她啥意思。她笑:“人的情绪也是资源管理。”有次海关堵了,设备困在港口,她给对方发了我们机房的照片,配文:“亲友的真实祝福才最重要,我们的亲友是用户。”对方当晚就通融了流程。
高光瞬间:集群最后一批到位那天,她在机房门口拍照,背影像一个小学生开学。我说今天请客,她说:“省下请客的钱买网线,万兆的。”我们都笑她抠门。后来跑出来的效率报表证明:她那根网线,成了最大亮点。
感悟:她说:“与其等待奇迹,不如把普通事做得像奇迹。”这话听着俗,但她是真的把每一毛钱掰开花。最打动我的是,她常说:“盛大给别人你会累,盛大给自己你会笑。”
我认为我们太习惯“买买买”的解决方案了。技术堆不出文化,文化堆得出技术。她的“抠”,抠出来的是秩序感。
——
【故事三|一个大三学生的“野路子”,把我拍醒了】
背景:阿衡,21岁,广州的,在我们公司做暑期实习。他的鞋子永远有点脏,脑子永远很亮。
起因:他来第一周就问:“为什么我们不做一个自己训练数据的‘小镇’,让模型先在小镇里长大,再上城?”我说:“你这比喻倒是可爱。”他不笑:“真的,我做了个仿真环境,廉价、可扩展。”
过程:他拉了三个实习生,搭了一个数据合成流水线,主打一个低成本。用开源的工具拼了个“街景生成器”,再写脚本把长尾分布往死里砸。我们最头疼的长尾问题,在他那套“野路子”里,收敛得出奇。冲突也有:老工程师说他“不靠谱”,他就把指标挂墙上,谁怀疑谁来点数。被质疑时他会脸红,但不吵。他只说:“你们看结果。”
高光瞬间:有次模型在线上被一个奇怪场景打爆,按流程要回滚。他硬生生在半夜改了生成策略,第二天早上就把问题复现并修正了。那天食堂的煎饼格外好吃。我们围着他起哄,他只说了一句:“人嘛,要对得起凌晨四点的自己。”
感悟:年轻人自定义生活,不是穿什么鞋、喝哪种咖啡,而是你敢不敢对准难题抡第一锤。阿衡那一锤,把我敲清醒了:做自己,定义人生,不是口号,是流水线里一行一行代码的手感。
我想对家长说:别怕孩子走偏门,正门排队的人太多,偏门才有风。
——
于是我们看到了什么?不是“神秘东方大国”的爽文桥段,而是密密麻麻的汗渍和发票。有人关心“是不是超过谷歌”,有人在乎“有没有同等可复现的基准”。我理解所有的质疑,懂。因为我们吃过太多“PPT”的亏。可这次,我想冒个险:先把掌声给到那些深夜把日志刷到眼睛发酸的人。先认可一种朴素的胜负观:比宣传,我们常常会输;比交付,我们越来越稳。
你可能会问:这是不是短期峰值?是不是某个基准的偷巧?我不想替任何人背书。但我可以诚实地说:我们把能公开的都公开,把不能公开的,写进了版本迭代。我们不怕被追,怕的是被当笑话。笑话讲三次就腻了,产品跑三次才刚热身。
我也想对那些在评论区阴阳怪气的人说两句——你们说“怎么可能”,我以前也这么讲过。后来我学会了一个新姿势:先问“怎么做到”,再决定“信不信”。这不是鸡汤,是活路。
最后,我要把话说给屏幕前的你:你是不是也在一个“不起眼”的公司,做一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别急,主打一个慢变量。我们这代人吃过缺芯的苦,见过被卡的痛。现在轮到我们把痛长成肌肉。人生的高光时刻,不一定发生在舞台正中央。可能在机房角落,在地铁里,在凌晨四点的屏幕前。
独家?低调?超越谷歌?这些词听着热闹,但真正让人心安的是另一串词:省钱、省力、省心;与众不同;只属于自己。当一群普通人用不普通的耐心,把三年的沉默换成一行漂亮的曲线,这行曲线不只说明算力,更说明一种气质——我们可以不吵,但一定要能打。亲友的真实祝福是转发和复测,同行的尊重是对标和拆招。至于“超越”,它不是终点,是你每天把困难往前推一步的动词。
做自己,定义人生。盛大给别人,是发布会的灯光;盛大给自己,是你按下回车,日志清零,模型开始新一轮训练的那一瞬。我知道,那一瞬你会笑。因为你真正在参与,改变了点什么。你看,这就够了。
文字有温度,点赞有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