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工花草纸做的灯》 张无忧 作
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免疫」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玛丽·布伦科(Mary E.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代尔(Fred Ramsdell)和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表彰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发现。
这三位科学家共同发现并定义了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深刻改变了我们对自身免疫系统如何保持平衡的理解,更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升癌症疗效以及防止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带来了新的策略。
2016年,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为免疫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空腹力”成为饮食新时尚。
《中国科学技术志》记载,1914年(民国3年),丁福保译著《免疫学一夕谈》刊行。民国26年12月,雷士德医学研究院汤飞凡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斑疹伤寒之细菌学》;同年,上海初次接种卡介苗。1989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王济民取得抗口腔鳞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990年,上海市肿瘤医院成功地建立中国首例人鼻咽癌瘤株。
「生境花园」
为了做玫瑰花的选题,买了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博物系列图书——《画笔下的鸟类学》《水果:一部图文史》《花卉:一部图文史》《兰花档案》《蔷薇秘事》。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档案值得深入探究。
《上海市社区生境花园建设导则(试行)》新近提出,可结合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社区花园、美丽家园以及美丽街区建设等工作,优先选择居住区附属绿地或周边拆违腾退地、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新建社区生境花园;也可通过对居住区附属绿地等开展生境适宜性改造,提升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
应在调查、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等全过程建设周期,探索政府、市场、社会参与建设运营的多元模式,建立多方合作的工作机制。
导则还推荐了社区生境花园植物,包括: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花期4-5月,果期7-9月。小学生张无忧应该会喜欢。
乌鸫、白头鹎、麻雀、鹊鸲、黄腰柳莺、北红尾鸲、北红尾鸲、灰喜鹊、暗绿绣眼鸟、棕背伯劳、大山雀、棕头鸦雀,还有黄鼬、貉、赤腹松鼠、远东刺猬,你看到过没?说是有的。去年跑步的时候,老是看到布谷鸟从头顶飞过。今年好像不见了。
人口的流动容易感知,动植物的流动有所忽略。
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量子」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给了科学家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米歇尔·H·德沃雷特(Michel H. Devoret)和约翰·M·马蒂尼斯(John M. Martinis),表彰“发现电路中的宏观量子力学隧道效应和能量量子化”。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应江华对澎湃科技说,量子计算被视为未来科技革命的核心领域之一,三位获奖者的贡献堪称超导量子计算领域发展的重要开端。
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此前达成协议,合作打造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集群。
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京都」
又是日本,又是京都大学。坂口志文就是该校毕业生。
日本京都大学北川进(Susumu Kitagawa)、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奥马尔·亚吉(Omar M. Yaghi)因为在“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得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评价称,这种多孔材料可将特定物质封装在结构内部,已经大量普及,对脱碳、药物研发以及化学等多个产业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京都大学创始校长木下广次开门就说,要培养“绅士和学者,而非孩子”。绅士培养绅士,学者培养学者,而巨婴培养巨婴。
川端康成《古都》里的千重子与双胞胎妹妹苗子,虽然外表看起来像,内在差异很大。黑泽民的《影子武士》说的也一样——内心的强大难以模仿啊。
「耐力赛」
上海国际赛车场曾多次举办世界耐力锦标赛上海6小时赛。10月6日至8日,备受瞩目的上海8小时耐力赛在上海国际赛车场燃情开赛。这是上海久体中心精心打造的“上海品牌”自主IP赛事,也是全国最高级别赛道举办的最长距离赛事,汇聚了国内外20支车队86名车手,包括前F2冠军卡马拉和张臻东、邓亿、王一博。
2025年10月9日 星期四
「末世恐惧」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Laszlo Krasznahorkai,中文名“好丘”),以表彰其“在末世恐惧中仍能通过震撼人心且具先知般洞察力的作品,重申艺术力量”的杰出成就。他所有的小说都交给贝拉·塔尔执导。8小时的《撒旦探戈》和《鲸鱼马戏团》,分别改编自拉斯洛的代表作《撒旦探戈》和《反抗的忧郁》。得空的时候,挑战一下漫长的观影。
2009年,拉斯洛访问过上海和北京。拉斯洛作品中文版本都出自旅居匈牙利的余泽民之手。这位翻译家学医。“花这么多精力翻译他,当然希望他获奖。而且他的书现在是我翻译的作者里头,可能是翻译最多的,因为已经出了3本了,马上译林又出一本,然后我这儿还有俩合同,等于现在就有6本。”他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他就是始终如一都咬住这么一个主题,就是写人类的命运的轮回。他就是一直在质疑人类社会是否真的在进步,是不是总是在一个陷阱里边。像‘魔鬼探戈’似的,往前走两步,再倒退两步,其实始终没有进步。这种质疑,实际上也是对人类的发展,提出一个警示。”
想到村上春树的两个月亮。圆圈可以是欢愉,也可以是牢狱。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和平」
委内瑞拉的玛丽亚·科里娜·马查多(Maria Corina Machado)获诺贝尔和平奖。
辩论围绕奖展开,而不是围绕和平。
「华亭路37号」
世界精神卫生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市精神卫生中心策划、市测绘院编制的《通向孩子心灵的地图》正式发布,系统地整合了全市范围内开设儿童精神心理门诊的84家权威医疗机构资源,涵盖名称、地址、门诊时间、咨询电话、预约渠道等。
《上海青年志》说,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少儿心理门诊博士杜亚松从1985年8月至1999年6月近15年就诊的患儿中,每年随机抽取200份门诊病历,分析结果显示,1990年前,儿童情绪障碍人数几乎为零。在1991年到1999年9年的抽样记录里,情绪障碍患儿从1%上升到16%。2000年,儿童情绪问题迅速攀升,成为继多动症后的第二大儿童心理卫生问题。部分学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分小学、初中和高中试用《心理健康自助手册》。
市精神卫生中心(宛平南路600号)最近在纪念成立90周年。同事卢雁邀请赵敏院长录制了《大方之谈》。其实,还应该纪念粟宗华医生。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病逝,子女遵其遗嘱将20多万元遗款和房产捐献给市精神卫生中心,设立“粟宗华基金会”,并在其故居(华亭路37号)设立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
时常经过华亭路,没注意这个地方。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香」
第3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市咨会)期间,46位成员中的40位来沪,为上海发展建言献策。他们来自15个国家,覆盖亚、欧、南北美洲,包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以及泰国、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市场。传统行业里面,制造业(如西门子、ABB)、金融业(如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保险业(如英国保诚集团)等占主导。新兴领域的:半导体、生物制药、节能环保、金融审计等逐步扩展。24家成员企业位列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如百威集团、普华永道等。
2025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举办上海日主场活动,展现来自上海的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艺术与文人香道——耳朵和鼻子的沟通。“十一”长假,读完了《香料传奇:一部由诱惑衍生的历史》(Spice: The History of a Temptation)。人不能完全依靠理性来连接。
之前,上海代表团还组织了“上海—关西经贸交流会”“上海—京都企业家研讨会”。日本世博会协会国际局执行主任永野光说,“我儿子第一次出国就是去中国参加上海世博会。”
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湖山」
《奔流:全球城市人文对话》项目启动之前,我更想做太湖的研究和传播,甚至感兴趣太湖菜。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水利信息中心合作出版《湖泊中国》,精选100个湖泊,通过地质成因、生态功能、人文积淀三大维度,“在湖光中,看中国”。
主创团队由张建云院士领衔,业内50余名知名学者、科普作家、资深媒体人以及生态摄影师参与,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20多家专业机构建立合作机制。
前两天去了趟杭州,拜访中国美术学院的朋友。他们为杭州的城市发展提供了许多思路,也留下了不少经典案例。我们期待在设计、城市更新、网络游戏、艺术教育与中外交流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天下第一湖山”,名不虚传。
「50」
这是第50篇《上海日记》。写作,不好干。
周末休息基本没有了。周六跑好步,搜齐资料,写到第五稿;周日早上起来,再顺一遍。冷却,成型。文字过夜,一点虚空,感觉大不同。
收获还是很大的。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天天读书,天天写作,时常在报章、网站上发表文章。他懂城市,写上海。对我而言,这还是深度了解上海的开始。每天读《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当然还有澎湃新闻,找到感兴趣的话题之后,查方志资料,对应历史与现实,在全球网络里面去观察上海的变化,延续性带来悠长的快乐。
朋友们期待很高,感受不一定那么好。反馈有几个。其一,小学生张无忧的图比老张的文好看。这个已经和小张说过了。她没有任何异议。其二,搜集了很多材料,自己的想法写得少了一点。像诸教授这样的上海专家多得很,我确实不敢瞎写,指手画脚更不敢。主要还是向读者报告工作和想法。其三,写大事多,写细节少。确实也是,精力不济。其四,写事多,写人少。不少朋友希望我多写在上海的人。以后会尝试。最重要的批评是,该写的大事没有写。有怯懦,有疏忽。写作如果能帮我改掉这两个毛病,就够了。
北京大学赵宏教授鼓励说,有一个人这样观察一座城市,很感动,很温暖。
进入中老年,信条只有一个:少一点,好一点。(向阿曼尼先生借的。)《上海日记》就是那其中一点。所以,天使望故乡,老张看上海,我要写下去。感谢编辑,每周发稿。到第100篇的时候,再来小结。
本周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