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质量电生理信号采集的微针阵列电极性能表征与应用评估

脑机接口社区 2025-10-13 09:07

电生理信号具有强度低、不稳定的特点,信号质量受电极-皮肤界面阻抗(EII)和接触界面稳定性的影响很大。传统湿电极使用导电凝胶提高信号质量,但凝胶随时间脱水,EII持续变大,导致信号质量明显下降;传统干电极则存在较大的EII,以及电极-皮肤界面相对位移引起的噪声。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神经工程研究中心团队(傅建宇、曹江浪、李光林、方鹏* 等),开发了一款3D打印微针阵列电极(Microneedle Array Electrode,MAE),微针可穿透皮肤角质层,在活性表皮层采集信号,但不接触真皮层和皮下组织;相比传统湿电极,微针电极不受使用时长限制;相比传统干电极,显著降低电极-皮肤界面阻抗,大幅提升信噪比,实现动态环境下安全无创的电生理信号高质量采集。该成果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期刊。

01 研究背景

肌电(EMG)、心电(ECG)和脑电(EEG)等电生理信号广泛应用于健康监测和临床诊断。电极对电生理信号质量有重要影响。传统Ag/AgCl湿电极配合导电凝胶可有效降低EII,然而导电凝胶会随时间脱水,导致无法获取长期稳定信号,从而无法保证电生理信号质量。与之相比,MAE作为一种新型结构化干电极,可直接穿透角质层而不接触真皮层,能与高导电性的活性表皮接触而形成稳定、有效的接触界面,从而显著降低EII。

02 研究概述

本研究使用3D打印工艺制备的MAE,由圆形基底和微针组成,其中微针均匀分布在圆形基底上;还采用磁控溅射工艺在圆形基底和微针表面涂覆钛(Ti)、金(Au)两层金属,以使MAE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图1)。

面向高质量电生理信号采集的微针阵列电极性能表征与应用评估图1

图1:a) 3D打印MAE样品实物,b) SEM图。(图片来自原文)


本研究招募受试者连续25小时佩戴湿电极和MAE,使用阻抗分析仪测量两种电极的EII变化,频率范围为20-2000Hz。结果表明,湿电极EII不稳定,波动较大,而MAEEII保持一致平稳,无明显变化(图2)。为对EII时间变化幅度进行定量分析本研究采用两种方法计算EII数据的均方根误差(RMSE)其中,第一种方法通过计算相邻两组EII数据之间的RMSE1以此反映相对于前一测量时间点的EII变化第二种方法通过计算每组EII数据与实验开始时的RMSE2以此反映相对于初始条件的EII变化。结果表明,MAE的RMSE1值始终低于湿电极,且波动很小3a);MAE的RMSE2值缓慢增加且能保持相对稳定,而湿电极的RMSE2值随时间迅速增加且波动剧烈3b

面向高质量电生理信号采集的微针阵列电极性能表征与应用评估图2

图2: 湿电极和MAE在25小时佩戴期间的EII曲线。a) 湿电极,b) MAE。

图3: a) 湿电极和MAE的RMSE1值,b) 湿电极和MAE的RMSE2值。

(图片来自原文)  


生物阻抗分析中,较宽频率范围测量电极EII,通常会在奈奎斯特图或频率相关相位图的高频部分观察到小的“折返”或弧线而传统RC电路模型无法解释该数据特征。本研究通过在传统RC模型中加入并联电感L,建立RCL模型并分别在100Hz、500Hz、1000Hz、2000Hz频率下获取MAERC模型和RCL模型时EII仿真数据和测量数据。结果表明,在不同频率下,RCL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最好更接近实际测量曲线(图4)。

面向高质量电生理信号采集的微针阵列电极性能表征与应用评估图3

图4:不同频率下RC和RCL模型的EII仿真和测量值。a) 100 Hz,b) 500 Hz,c) 1000 Hz和d) 2000 Hz。(图片来自原文)


本研究基于MAE开展了EMG和ECG应用评估。在EMG应用中,将MAE放置于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和尺侧腕伸肌采集13种手部动作(包括休息)的EMG信号5);进行数据处理和特征提取后,采用K近邻(KNN)、支持向量机(SVM)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三种标准分类算法EMG信号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采用KNN时,平均分类正确率为76.6%(图6a)采用SVM时,平均分类正确率为86.4%(图6b)采用BPNN是,平均分类正确率达到了92.5%(图6c)。

面向高质量电生理信号采集的微针阵列电极性能表征与应用评估图4

图5:a) 采集EMG信号时的电极位置,b) 12种手部动作。

(图片来自原文)


面向高质量电生理信号采集的微针阵列电极性能表征与应用评估图5

图6: 三种算法的手部动作分类精度。a) KNN,b) SVM和c) BPNN。

(图片来自原文)


ECG应用中,首先分别使用湿电极MAE在三种导联下采集受试者静息状态时60s的ECG信号,算两种电极记录的平均R波振幅随后使用MAE在导联II下(该导联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采集受试者静息状态时60s的ECG信号并采用Pan-Tompkins算法计算R波检测准确率。结果表明,MAE在三种导联中获得的平均R振幅均高于湿电极(图7a)R波检测准确率为100%,即所有峰值均被正确检测,证明了MAE具备采集高质量ECG信号的能力(图7b)。

面向高质量电生理信号采集的微针阵列电极性能表征与应用评估图6

图7  a) 两种电极记录的ECG信号的R波,b) 采用Pan-Tompkins算法提取的R波。

(图片来自原文)


03 研究意义

本研究重点关注3D打印MAE的EII时间稳定性及电路模型,并使用MAE开展了EMG、ECG电生理信号的应用评估。比较了MAE与湿电极在25小时佩戴期间的EII变化,证明了MAE具有良好时间稳定性;提出了MAE优化电路模型,实现了MAE性能中EII参数的准确拟合;采集了具体场景中的EMG和ECG,验证了MAE的优异性能。因此,与传统电极相比,MAE在健康监测、临床诊断等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Huang S., Fu J.#, Xu D., Cao J., Li G., and Fang P.*, Performance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Assessment for a Type of 3-D-Printed Microneedle Array Electrodes Toward High-Quality Electrophysiological Record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2025, 74: 4012010. DOI: 10.1109/TIM.2025.3578716


来源:BME康复工程分会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