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成都天府大道,一辆小米SU7燃烧,多名路人现场救援,车门无法打开,只能徒手砸窗,消防员不得不动用破拆工具,但为时已晚。之所以发生悲剧,核心在于当下很多电车的两个配置:隐藏/半隐藏门把手和锂电池。
隐藏/半隐藏门把手风险大
根据现场目击者描述,救援失败的一个关键点在于车门无法打开。
目前,市面上的门把手主要分为三类:
传统机械门把手,优点是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在车辆断电的情况下,只要车门框架没有变形,车内外可通过明确的机械动作直接开启。
救援人员和路人无需学习,凭常识即可操作。
即便是事故后车门变形,只要变形不严重,救援人员有一定概率靠蛮力以门把手为借力点拉开车门。
隐藏式门把手的优点是科技感高,风阻会小一些,缺点是风险大,一旦碰撞后车辆断电,会导致门把手无法打开。
半隐藏式门把手则是两者的折中,有的采用机械开锁,有的采用电子锁,Su7用的就是电子解锁,这种半隐藏门把手和隐藏式门把手在安全性上是一个水平。
从实践上看,电子锁的风险要高于机械锁,因为车辆一旦严重碰撞,12V低压电源容易断电,导致门把手失效。何况现在的电车门把手千奇百怪,个别电车甚至没有门把手,这大幅增加了学习了解的时间成本。
在事故后,救援时间非常宝贵,隐藏门把手会导致救援人员需要额外时间识别了解破拆方法。
锂电池安全性有待提升
锂电池的安全性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无论是国际海运将锂电池认定为危险品,还是国家消防救援局明确指出,锂电池热失控是不可避免的,且目前灭火救援的难题还没有有效解决,这些都说没当下的锂离子电池车存在安全隐患。
电车自燃的原理是碰撞导致电芯短路或隔膜撕裂,内部会瞬间产生大量热量,引发连锁热失控反应。温度在毫秒间飙升,电解液等材料剧烈燃烧,甚至发生爆炸,且难以扑灭。
必须说明的是,由于锂电池自带氧化剂,用土掩埋,或者泡在水里都无法阻断电池自燃,只能等可燃物全部烧完才会熄灭。
打个比方,电池自燃基本等于西游记里的三昧真火,传统的土埋水淹和干粉灭火剂完全无效。
事实上,过去几年,电车自燃导致人员伤亡的案例并不少见,电车4S店因电车自燃被烧毁,国内外电车自燃导致地下车库火烧连营的例子也有不少。
这其实不是小米一家的问题,是当下所有电车的通病。
只不过在房地产熄火,需要用电车产业拉动经济增值,拉动GDP的情况下,这些负面新闻都被压热度。
资本为了利润更是火上浇油推销电车。
创新与安全不应背道而驰
汽车工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智能化、电动化、美学化是造车新势力鼓吹的潮流所向。
但我们不能忘记,一切创新的前提,是安全。
安全设计应优先于美学设计。隐藏式门把手为了0.0几的风阻系数和所谓的科技感,牺牲了最基础、最关键的机械可靠性,这是否值得?行业和消费者都应重新审视这一创新。
电池安全仍是天花板。电池技术的革新,不应只聚焦于续航里程的竞赛,更根本的是如何提升电芯的本征安全、强化电池包的结构防护、完善热失控的预警和阻隔,这些都任重而道远。
希望职能部门能够指定标准,让机械门把手成为标配,制定更加严格的电池安全标准。生命无价,安全不应为极简美学和资本逐利让步。